content

上海现明代古尸500年不腐 皮肤湿润富有弹性(williamhill官网 )

 2006-11-04 01:4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施工现场意外发现明代古尸,历经500年,不仅尸身未腐、皮肤湿润、柔软有弹性,而且在酷暑八月,尸体摸起来居然寒冷如冰。神秘古尸引发众多疑问,他是谁?又是什么原因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明代古尸惊现上海,保存完整,尸身寒冷如冰。

  2000年8月5日,上海松江区华阳镇的派出所突然接到一个报警电话,当地农民在平整土地时无意之中挖出了一具尸体。

  当民警赶到现场,棺木已经被挖土机刨开,一具尸体脸朝下趴在地上,一身古代装束。上海市公安局松江分局华阳派出所民警夏纪芳也在现场,当他走近一看,不由得大吃一惊,死者是名男性,从皮肤和面容判断不是一具现代尸体,但奇怪的是尸体竟然没有腐烂,保存相当完整。

  消息上报后,上海市松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很快赶来,初步认定这可能是一座古墓。古墓中出现这么完整的尸体,在场的人都觉得很奇怪。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更让上海松江博物馆馆员杨坤吓了一跳!他双手接触尸体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双手就如同伸到冰箱冷冻室一样,异常冰凉。

 

 

历经500年的明代古尸


  在寻找古尸随葬品的时候,杨坤在古尸衣服中找到了一个戒牒。戒牒实际上就是颁发给佛教徒、僧侣或者是佛家子弟使用的一种身份证明,当戒牒的持有者云游四方到寺庙里挂单的时候,需要拿出戒牒证明自己僧侣的身份。从戒牒来看,戒牒持有者名叫杨福信,戒牒是明代正统四年颁发的,也就是公元 1439年,距今大概是500多年。专家们初步推断这具尸身就是这个戒牒的主人。

  既然杨福信生活的年代是元末明初,已经死了500多年,可他的尸身居然没有腐烂,而且在酷暑八月的江南,尸身摸起来居然寒冷如冰,这该怎么解释?

  随葬木俑、铁头标枪以及大于常人的手掌显示此人为练武之人。

  为了弄清杨福信的身份,专业人员开始在现场寻找蛛丝马迹,在收集到的一些随葬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武士木俑,还有一杆木制的铁头标枪。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专家康戈武发现,这杆木制标枪和一般习武的枪不一样。枪头是圆铲形的,在古代兵器里没有类似的枪。可以判定这杆枪并非兵器。但是康戈武称,在它背后曾经隐藏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武林秘史:在元朝,北方的蒙古族入主中原。对于本族人,他们提倡要骑马,摔跤,练武。但是对汉民族,则采取了禁武政策。于是汉族人在私下悄悄习武;在公开的场合,则以武打戏掩人耳目。武打戏当中,为了防止刺伤对方,就把枪头做圆了。

  随葬的枪说明杨福信生前爱武,还有可能以武打戏谋生。这能否帮助人们解开他的身份谜团?古尸研究专家对杨福信进行了仔细检查,发现杨福信皮肤湿润、柔软有弹性,有些关节居然还能活动。据初步测定,他的年龄在75到80岁之间。在检查中,专家还有一个重大发现:杨福信的手掌比较大,特别是手掌的骨骼比一般人要大。这一特征,进一步说明杨福信生前很可能会武。因为常年练习武术,尤其是练掌的人,大量的练习会使手掌的肌肉发达,也能刺激骨骼增长得更快。

  杨福信尸体不腐难道是因为临死前服用砒霜和水银等毒物的缘故?

  陪葬的武士木俑、木枪以及超大的手掌,都说明杨福信可能习武多年。既然是武林中人,他的尸体不腐,难道会与江湖传说里的一些秘术有关?

  在我国古代,江湖中流传颇广的一种秘术就是主动服毒,在临终前的几个月里,坚持小剂量服用砒霜和水银等毒物,这样,身体里积累起来的毒素能在死后起到防止肉身腐烂的作用。

  但这种秘术仅仅是传闻。杨福信如果使用这种方法,在他的体内,一定会留下痕迹。砒霜的化学成分是砷,水银的成分是汞,它们都属于重金属元素。为了解开疑问,专家们决定从尸体上采集毛发等样本,进行重金属元素含量的测定。但是通过对杨福信的内脏器官以及毛发进行化学分析后发现,他体内的重金属元素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属于正常范围以内。看来,杨福信没有主动服毒。可又是什么让他的身体如此神奇地保留了下来?

  是否是下葬环境或者特殊的墓室结构为尸体保存创造了条件?

  在正常情况下,人死亡之后,细胞逐渐失去活力,在自身水解酶的作用下发生分解溶化,这也就是所谓的自溶过程。然后就是腐败细菌的侵袭,通过腐败细菌的分解,最终人体就变为一具白骨。专家从组织液来观察,杨福信的自溶现象很充分,体内细胞在他死后就开始了分解。既然如此,在接下来的 500年里,细菌的作用早应该把他变成了一副枯骨。可是,他的尸体却一直完好地保存到了今天。

  专家们利用各种仪器对杨福信的尸体进行了检测,但是依然没有找到他尸身保持完好的原因,大家开始把考虑的范围从尸身本身考虑到了周围的环境。以前出土的大部分干尸都来自新疆戈壁滩或者是沙漠地区等气候极端干燥的地方。可是杨福信尸身的所在地上海气候潮湿,在这样的环境尸身又怎么可能保存下来?

  上海自然博物馆研究院徐永庆通过多年研究,提出了另一种推断:杨福信的尸体未腐,会不会与下葬的环境有关?于是,专家们将目光集中到杨福信的墓上。

  杨福信的墓室采用的是浇浆结构:四壁用青砖砌起,棺椁放入后,再把三合土浆浇注在砖墙与棺椁之间。所谓三合土,是用糯米熬制成浆,再加上石灰、黄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与现在的水泥相类似。古人用浇浆法给棺材包裹上了一个结实的密封层。

  江浙一带的明代墓室当中,这样的浇浆结构并不少见,所以最初专家没有特别在意。但他们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里的浇浆使用了一种特殊物质———明矾。明矾可以作为一种混凝剂,防止浇浆开裂,从而加强密封性。由于墓室密封、恒温、缺氧,细菌没法繁殖,这就为保存尸体创造了条件。

  密封的棺材中为何充满液体,而且尸体一直保持湿润?

  杨福信尸体不腐的谜团被一步步揭开,但仍然让专家疑惑不解的是,尸体至今保持着湿润,这其中又有何玄机呢?

  夏纪芳记起了当时现场看到的一件怪事。杨福信打开的棺木里面充满了水,而且当时没有下雨,棺木里的水从哪来?有人猜测那是古人特制的防腐剂,像今天的福尔马林液体,尸体泡在里面就不会腐烂。可是,专家查遍了古代文献也没有找到相关的记载,徐永庆也对防腐液的猜测提出了异议。

  既然杨福信的墓封闭性好,那棺材中的液体究竟来自哪里?当棺木被取出后,人们意外地发现:墓底部的处理相对简单,三合土浆也要比棺木四周和顶部薄许多。松江一带河道纵横,地下水位较高。特意做薄的底部,使得地下水在500年的时间里,从下面一点点地渗透进去,形成棺液。而在此之前,因为墓室密封缺氧,尸体腐败已经停止,后来棺液的浸泡恰恰帮助它保持了湿润。

  古尸的形成大多出于偶然。在江南,墓室的密封做得稍不到位,或者渗入的水不够干净,带入了细菌,都不可能保存尸体。像古墓中的杨福信,正是封闭的环境与干净的地下水,才造就了他的不腐之身。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williamhill官网 》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