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为2005年7月19日美国国防部发布的2005《中国军力报告》,有删节。发表此文仅供参考,不代表赞同其言论。
第一章 关键发展
就国会在2000年国防授权法案1202节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而言,中国国家战略和军事实力在过去两年里有数项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包括:大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中国于2004年12月公布了2004年国防白皮书,这是中国自1998年以来最四次发表国防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解释了中国对安全问题的公共看法,并提供了与军事有关的政策、组织和规章。尽管比前几年有所改进,但威廉亚洲官网 的国防白皮书只提供了军事透明化的有限信息。
中国继续将战略重点放在“综合国力”建设上,强调经济发展。中国今年将完成第10个五年计划(2006年一2010年),并开始第十一五计划(2006年一2010年)的准备工作。国家主席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于2004年接替江泽民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一过渡不太可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战略或者中国大陆对美国和台湾的战略产生重大变化。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八名成员扩大至十一名成员,增加了人民解放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的司令。空军和海军的军官还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这反映中国正强调联合作战和军种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于2004年开始表示对西方现代化军队和中国军队的技术差感到关注。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认为,“由军事革命而引发的技术差距将对中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认为,中国九十年代和未来可预见期间对不对称、非线型、技术“跃进”的强调将有助于中国赶上或减少这种技术差距。
中国2004年在亚太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战略趋势
中国正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利用其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来增加其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中国作出向海地部署维和人员的决定和其更多地参与拉丁美洲事务就说明了这一趋势。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部分外交活动是在一些地区机构里开展的,而这些地区机构将排斥美国的加入。
中国于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能源和资源的需要日益增涨,中国认为获得这些资源需要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结成特殊的经济或外交关系,这使中国更进一步在接近诸如伊朗、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问题。
中国继续发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要组织者的作用,中国继续公开呼吁“朝鲜半岛无核”。由于与朝鲜有历史联系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国具备劝说朝鲜放弃其核野心的潜在力量。
中国2003年与东盟发表了中国东盟和平和繁荣战略伙伴联合宣言,这是中国首次与一个地区组织达成这样的协议。中国2003年还加入了东盟友好和合作条约。中国还于2004年与东盟就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签署了一份备忘录。中国还对东盟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表示赞许。与此同时,中国还与多数东盟关系保持着包括军事关系在内积极外交活动以推广对中国崛起的积极看法、获得资源。
中国在解决与印度的边境争端问题中正继续取得进展。与印度改善关系是中国使周边出现稳定局势并制衡美印关系改善的措施。与此同时,中国还鼓励印度和伊斯兰堡采取措施降低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中国同时还继续保持着与巴基斯坦的传统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4年首次与英国、印度和法国舰只举行了联合海上搜索和营救演习。中国和俄罗斯还宣布将于2005年在中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台湾海峡的安全形势
国防白皮书称两岸形势“严峻”,并称台湾和主权关注是中国大陆武装部队的最优先事务,这一措词比2002年的国防白皮书的措词更加强硬。
中国人大于2005年3月通过了“反分裂法”以便向台湾领导层施压,并为动武合法化确定一个法律基础。这也是对美国《台湾关系法案》的一个回击。
中国于2004年举行了两次大规模两栖演习(师级集团军规模),其中一个大规模两栖演习就是专门为针对台湾而设计的。这使中国在过去五年里进行的两栖演习的次数达到了十次。
中国大陆对台战略
中国仍继续遵守其“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和平统一政策,台湾可以在重归大陆之后享有有限的自治权。
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春季访问了大陆,中国大陆没有改变不与台湾领导人进行直接谈判的立场。北京继续视威胁和可能使用武力作为其说服台湾放弃追求独立并最终与大陆实现统一政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台湾对面大陆部队的兵力、驻地和实力
中国大陆仍在继续在台湾对面军区部署最先进的武器。这些新的武器系统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武装装备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国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仍是老式、作战性能不强的装备。为了实现先进技术装备的潜力,中国武装部队正试图将这些武器装备整合于部队结构、制订新的现代化的军事学说和战术、改进训练和演习。
弹道导弹:在台湾对岸,中国大陆军方共部署了约650枚至730枚CSS-6及CSS-7型短程导弹。中国导弹的数量每年将增加约100 枚,新型导弹的射程及精度已有大幅提高。中国还在探索使用弹道导弹执行反介入/海区封锁任务。中国还正在通过装备生存能力强的新型导弹来实现远程弹道导弹的现化化。中国的道路机动型固体燃料推进洲际导弹“东风31”和新型潜射型弹道导弹JL-2将在未来几年内服役。
空中力量:中国大陆空军拥有700架不需要加油即可对台作战的飞机,但许多战机现在已经老旧过时或者是老式战机的改进型。目前,中国正继续从俄罗斯引进先进战斗机,包括Su-30MKK型及Su-30Mk2型战斗机等。根据与俄方签定的按许可证生产协议,中国目前正在生产Su-27SK的中国版F-11新型战斗机。中国去年试图重新谈判这一协议,以便在剩下来的生产周期内生产苏-27SMK多用型战机。中国大陆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战机F- 10已于2004年完成了研发工作,并将于今年开始试飞工作。对FB-7(飞豹)战斗机的改进已使其具备夜间海上打击任务能力。中国还正进行数个项目以便在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平台上安装自卫干扰装置。中国正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研发的方式获取高精度空战武器,如巡航导弹、空对空、空对地等先进导弹。解放军看起来正有意将其退役战机改装为无人作战飞机。中国有数百架库存老式战机可改装成这种类型的战机。
海上实力:中国海军拥有64艘水面主力军舰,55艘攻击潜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两栖登陆艇、50艘导弹巡逻艇。中国三分之二的军舰部署在东海及南海舰队。
中国海军还在东海舰队部署了两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另外两艘还在交付之中。这些驱逐舰全都部署有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及防空系统。中国海军的“宋”级柴油动力潜艇已经进行量产阶段,它可携带鹰击82潜射导弹。中国新型“元”级柴动力潜艇于去年正式服役。新型093核攻击潜艇预计将于今年正式服役。
目前,中国正在从俄罗斯洽购8艘“基洛”级柴电潜艇,该型潜艇装备了先进的SS-N-27型反舰巡航导弹及有线制导鱼雷。
防空实力:中国于2004年八月从俄罗斯接收了最后一批四个S-300PMU-1/SA-20防空导弹营的装备。中国已同意购买后续的S -300PMU-2。首个S-300PMU-2营的装备预计将于2006年运抵中国,其射程为200公里,可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并具备更有效的反电子措施。解放军还为其防空旅装备了一种新型的自行战术防空导弹FM-90。它是法国“响尾蛇”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射程为15公里,这比解放军先前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射程提高了两倍。
地面部队:在台湾正对岸的三个军区内,中国大陆共部署了37.5万名兵力。这些部队正在换装两栖装甲车及坦克等武器。中国大陆目前正在裁撤军队,截止到今年底,裁撤员额将达到20万人。中国军队人数将减少至230万人。加上武警和预备役部队人员,中国大陆军队的人数超过320万。
中国2004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称,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可以动员约1000万人后备部队。
2004年,中国又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新型MI-17及MI-171型直升机,同时还在研制自己的国产武装直升机Z-10,该型直升机有望于2014年正式服役。
中国军事学说动向
中国威廉亚洲官网 国防白皮书使用了威廉亚洲官网 军事学说术语来形容解放军必须作好应对准备的未来战争“信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术语表示解放军已将信息技术作为力量倍增器和它对军事革命对现代战场影响的思考。解放军正在通过研发现代化、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和体制变化提高其联合化作战能力。
2004年期间,解放军开始将军方和地方供应商都纳入军品采购体系,并将一些军方工作外包给地方工业。解放军更加强调经济在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动员能力。解放军首个实验型“联合后勤部队”于2004年七月成立。
中国正在吸取联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军事行动中的经验教训。中国预计将把这些经常训练纳入其升级版的军事学说、计划制订和军品采购中。
加强军事实力的技术转让和收购
中国将继续要求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使中国可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使其武器库中增加新的武器,并使其目前和未来武器系统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已接收和定购了苏-30MKK和苏-30MK2多用途战机、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先进防空导弹之外,中国还可能于2005年获得更多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
对台湾威摄力量的挑战评估
由于中国经济持继增长、外交优势日益扩大、解放军军事实力提高,两岸军事平衡看起来正偏向于大陆一方。台湾的防务开支在过去十年里按实际金额计算已呈下降趋势,中国空中、海上和导弹力量的现代化使台湾增加反措施的需要大为增加。台湾立法院正在审批一项购买爱国者三型防空导弹、P-3C反潜机、柴电攻击潜艇的军购案,军购案总额达153亿美元。
第二章 解读中国战略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邓小平
合作,公正和富于建设性的美中关系
发生于2001年4月的EP-3撞机事件损害了美中关系。之后,美国和中国建立起合作和富于建设性的关系,美国强调美中关系中要突出坦白和透明这两点价值。
·美国和中国共同合作,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建立推进六方会谈进程,并在反恐领域开展合作,中国加入了美国集装箱安全计划。
·通过商业和贸易联合委员会及联合经济委员会,两国高级经济政策官员共同管理双边贸易问题,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达成的目标,处理象中国遵守知识产权标准之类的问题。
·美国和中国政府同意,从今年夏季开始,两国开通一条新的、定期性的高级对话机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开展对话。
·在军事关系方面,我们扩大了相互间的交流,包括高级官员互访,军校之间的交流等。
然而,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更为强大、更有影响力的地区及全球性事务参与者的今天,关于中国未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要作出的道路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选择将包含重要意义,不仅对于美国,而且对于中国、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
中国未来的形象
中国以一个地区性大国的身份在世界舞台上发展,但它的出现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正面临一个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它可以选择一条和平融入世界之路,从此开始良性竞争。中国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支配性的影响力。或者,中国也可能选择第三条道路,它有些不太自信,集中精力应对国家团结方面的挑战。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的未来还没有沿着某一条道路一成不变地走下去。
美国的政策,希望看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中国出现。可是,有一些重要因素,有些也许是中国军方和国家安全政策决策者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能会将中国从和平的道路上转移开来。这些因素包括:
·增强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所滋生的国家主义情绪;
·建筑行业的经济弱点和低效率,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政府无力向各大国家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透明的市场经济;
·政府仍然发挥过多功能;
·日益发展壮大的军工企业不断向外扩散先进武器。
上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作出预测,它们对中国战略行动和未来战略方向的影响也同样难以预测。我们并不想对中国将来可能选择的道路作出评价,也不想断言哪种路线可能会比其它路线更有可能出现。
·更加自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国内国家主义情绪及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国可能会把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成建设越来越强大的军队上去。中国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再加上军事力量作后盾,在与其贸易伙伴和邻国交往过程中,在国际安全和经济交往等方面自作主张。
·经济停滞。如果出现经济停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临的国内政治问题可能会恶化,北京可能会缩减军事开支,或将军事方面的开支转移一部分到其它方面,通过在海外宣传国家主义保证国内主要事务顺利解决。
·经济低迷。 将来某个时候,中国可能会出现经济低迷,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下:金融机构软弱无力,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工作不彻底,人口统计情况发生变化,给社会福利系统带来更大压力,环境恶化造成地区经济灾难。
·内乱。
·领土争端。最近几年来,中国在解决与俄罗斯、越南、印度和中亚国家的领土争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与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等国存在相互重叠的领土主张。过去,中国和上述一些国家之间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未来,如果领土争端升级,中国与部分国家之间还有可能突然爆发冲突,尤其是在勘探和开采资源方面的紧张关系升级时会发生冲突。
能直接得到有关中国战略材料的机会很少
直接弄到有关中国国家战略的材料很困难。要想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进行评估,对中国官方的战略性文件及各种白皮书进行分析,就必须对中国最近几年内所完成的战略任务和未来准备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入考查。
中国的军事战略家这样定义国家战略的意义:“是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总体战略,它动用所有的国家力量”,实现政治目标,尤其是实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关的政治目标。正如他们定义的那样,中国的国家战略,是要维护整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持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确保国家在拥有竞争优势方面的平衡。
“综合国力”(CNP)和“战略结构”是理解中国如何实现上述平衡的两个中心概念。综合国力是中国战略决策者评价中国与其他国家实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质量上的和数量上的评估方法,内容涵盖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政府内部效率、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等。“战略结构” 大致相当于“实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直接解释其意义的词汇来。中国语言学家认为,“势”指的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向”,只有技巧娴熟的战略家才能领悟到它的真谛。相反地,也只有相对来说比较老道的对手才能领悟到“势”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资源需求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市场和自然资源(如铁和地下燃料等)的强烈需求将影响它的战略行为。然而整个2003年内,市场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进口,还不到中国全部进口额的60%。
目前,中国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煤的需求(大部分来自国内)将不断增加。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很快。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眼前,中国国内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从国外进口。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 80%(平均每天消耗950万到1500万桶)。核能和天然气目前所占比重较小,但这一比例还会上升。到2010年,中国政府计划将天然气的使用比例由目前占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类似地,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大约30座1000兆瓦的核电反应堆。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气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呼吁中国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方面,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建造战略石油储备(SPR)。到2015年,北京计划按照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的标准,建立起可满足整个国家90天需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但由于后勤及交通网络的制约,这一计划也许是不现实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将对海外战略资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赖。这就是说,中国相信只有海路畅通才能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
对海外资源和能源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将对中国制定国家战略及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亚各国、印尼、中东(包括伊朗)、俄罗斯、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交往中,力图与他们在能源供应方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在与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国家打交道时,也希望能够与这些国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以保证本国船只顺利通过。北京政府认为,确保与上述国家的特殊关系,就能确保自己的能源渠道畅通,从而积极影响自己的防务战略。中国在建立蓝水舰队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军事存在,就是中国能源战略外交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不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其他领导人将他们的国家发展战略描述为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领导人要从事国家发展,他们就必须不断完善方法,保证整个中国拥有更为宽泛的安全环境,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威胁,把握机遇,这就可能推动中国政府对国家战略进行调整。
24字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对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门负责人讲话时,总结了著名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
这一战略经常为负责国家安全问题的中国高级官员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是这样。尽管该战略的部分地方近几年在中国安全机构内引起争议,但整体来看,该战略既提出了近期内不要心存国际野心,又提出了远期内建立中国强大国力的目标。
中国未来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国直接参与的台海战争等,将推动中国领导人把重建“战略力量结构”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前面。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参战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快结束冲突,然后重新把国家资源用于发展综合国力上面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在和平时期,我们可以预期,中国将会把经济进步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已经确立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前使国民经济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到2049年前使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清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增强军事实力和国家实力是当务之急。此外,与“经济发展第一”的口号相比较,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寻求回避发展军力和增强实力这两方面的目标,或者至少最小化这方面的话题。
2003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声称:“有必要建立一个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中国的现代化表明,中国正着手更新武器装备,力争打造能够综合民用与军事之用的武器设备。
中国军队是中国总体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经济成果。中国在威廉亚洲官网 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称,“军队在确保国家安全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尽管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近期目标看起来是为了应对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但中国军方的规划者正在审视台湾以外的战略目标。中国军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控制台湾,可以使解放军的海上防卫半径向前推进,也可以显著提高中国影响地区海上运输线的能力。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温宗仁将军最近在一次采访中称,“解决台湾问题对中国打破国际势力对中国进行的海上安全围堵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突破了封锁,我们才谈得上中国的崛起...为快速崛起,中国未来必须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处”。
研析中国军事问题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军力的大幅提升,并不仅仅只针对台湾。尽管中国所有的短程弹道导弹都部署在台湾的对岸,但由于这些导弹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在地区局势紧张时可以快速转移部署到相关地区。中国还在研发部署新型中程导弹,以提高到地区目标的打击能力。中国还在加强远程洲际导弹的打击能力,以便对全球目标,包括美国进行打击。
同样,中国的海空军实力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超出台湾海峡的地理范畴。中国空军已经掌握空中预警及控制技术,并有能力进行空中加油,这使得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进一步延伸至南中国海。中国海军采购先进驱逐舰及潜艇,表明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近海防御”策略,以保卫其海洋权益,包括领海利益、经济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线等。长期来看,中国军队的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侦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进行卫星侦察,可以使得中国确定并跟踪西太洋地区的外国军事目标。
中国军队还加强在中国领土及领海以外区域进行活动,最著名的则是中国“汉”级核潜航去年进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年7月,中国海军首次进行环球远航,此后,中国继续派遣军舰环球航行,以掌握远洋作战能力。另外,中国还对参与全球维和行动表现出兴趣。中国目前在海外共派驻有1000名维和士兵,包括500名驻利比里亚军事观察员、230名驻刚果军事观察员及125名海地维和士兵。
中国目前没有受到来自其它国家的直接威胁。但中国仍在大幅增加军费,特别是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中国军力发展的步伐及领域,破坏了地区军事力量平衡。中国军队现代化,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台湾以外的亚洲地区遂行作战,对该区的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通过从其它国家大量采购先进武器及装备,中国军队的硬件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中国称其长期战略政治目标是发展综合国力,确保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使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分歧、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无核区等。
但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仍然显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于宣称对争议区域拥有主权,中国与其邻国,如印度、日本、菲律宾、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越南等,都出现了争端及危机。今后,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中国领导人在取得外交优势、捍卫安全利益及解决争端方面,很可能会使用武力或实行军事高压政策。
很明显,中国领导人将军事实力视作实现国家战略及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中国如何利用军事实力来达成目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军事手段或非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却显得并不清晰。
中国没有发表与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相对应的公开文献。因此,一些观察人士对中国核心领导层如何使用军事手段没有任何直观认识。通过对大量权威资料、讲话及著作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一直使用“积极防御”这个词来描述其军事战略。“积极防御”是一种防御性军事战略,其涵义是,中国不会首先挑起战争或发动侵略战争,只有在受到袭击、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及领土完整被破坏的情况,才会使用军事手段。
但是,中国对主权受到侵略或敌方首先挑起战争的界定,却显得非常模糊。比如,当触及诸如台湾等国家核心利益问题时,中国也会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但仍然将这种打击归为“战略防御”。1979年,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即是如此。因此,“积极防御”本身并不能表明中国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使用武力。一旦北京断定敌方将发动战争,“积极防御”的某些特征也就变成了进攻。中国2000年出版的《战争研究》对此解释道:
“在军事斗争中,战略指导方针是积极防御,但是,积极防御的重点仍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只有这样,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在面对安全威胁时,“积极防御”要求做出防御的姿态。中国军队致力营造安全的周边环境,阻止对手做出有碍中国国家利益行为。在1979年的中越冲突中,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决定“给河内一个教训”,于是采取惩罚性军事行动。1995年至1996年,中国大陆为了对台湾施加压力,决定在台海发射导弹。
评估表明,中国准确使用有限军事手段的能力正在提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方的战略学家已经开始在专业刊物上讨论如何利用有限军事手段达到有限的政治目标。中国军力实力的发展,为其有限使用军事手段提供了选择。在中国的军事学说中,这一策略被称为军队的“非作战应用”,即利用军队施加政治压力,但本身并不发动战争。
军事战略的欺骗迷惑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军方开始兴起学习古代军事著作的高潮。许多军事院校开设了谋略学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战争而总结出来的。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曾有成功欺骗迷惑对手的记录。通过在战略及战术等方面的使用欺骗迷惑手段,中国出奇不意地参加朝鲜战争,让美国感到十分意外。同样的,当初印度、前苏联、越南及许多国际观察家,都没有预测到中国将会对他们发动战争。
在有些国家里,军方将对军事技术及武器装备等方面做战术性欺骗迷惑,但中国的作法却显然不止是这些。最近几年里,中国公开部分新型武器装备,而此前西方国家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方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军事变革及调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加速了变革的进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仍然不会停止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摆脱大规模人海战术,演变为一只规模更小、更现代化及职业化的军队,可以与对手进行一场高科技的局部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理论家及计划制定者认为,未来战争将同时在空、地、海、磁及太空领域展开。中国军方将未来战争称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2004年12月,中国发展新版国防白皮书,军方使用一个新词汇来描述未来需要打赢的一场战争:“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军方一直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建军目标。
这一新概念总结了中国过去的经验及对目前军事革命的评估,中国显然感觉到了信息技术及信息战所带来的冲击。至于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替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后,中国军方将在哪些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造,目前尚无法做出预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切希望其常规兵力能够有实力对付敌人对其边境及领土构成的威胁。现在,中国军方正在致力于变革及调整,努力提升联合作战能力,以使其能达到未来作战要求。
自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海湾战争以来,中国军方从中汲取经验,积极发展联合作战能力。尽管中国军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缺乏互联互通能力及联合作战的实际经验。中国军方正在研发部署C4ISR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施联合指挥及联合后勤保障,军方希望以此实现各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2004 年,中央军委委员中加入了各军兵种的指挥人员,这本身就表明中国正在加强联合指挥与作战能力。由于中国军方缺乏作战经验,导致军方的联合作战经验也十分缺乏。
中国军方未来的联合作战,受到美国军队及前苏联的影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说的联合作战,只是战术或以上层级的联合作战。自2000年以来,中国军方共进行了14次联合军事演习,以取得联合指挥及作战能力。由于技术及理论原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具备遂行美国式联合作战的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仍然不大可能具备这种能力。
对现代战争及美国国防改革的认知及理解
中国一直在密切关注外军作战及国防改革情况,其中美国军事现代化是中国军方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美国军队的军事作战情况,中国汲取了许多教训并从中模仿。另外,美国近来推行的国防改革,使中国进一步认识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在2004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将之称为“军事革命导致的技术差距”,并认为这已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主要威胁”。中国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此感到担心,并要求解放军在技术及信息化方面进行“跳跃式”发展,提高武器装备的机动性、火力及精确度。
1991年,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发动“沙漠风暴”军事行动,这是刺激中国军方准备未来战争的基本原因。伊拉克军队被打败的如此之快,使得中国军方认识到,在现代战争面前,中国军队极易受到攻击。海湾战争使得中国军方开始更新军事学说,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并加快国防改革及现代化。海湾战争还使得中国军方开始讨论军事革命的真正涵义,中国因此开始研发部署现代化的C4ISR系统、研究信息战、防空、精确打击及后勤支援能力。
1991年美英发动的海湾战争,还对中国的军事思想构成冲击。北约后来对南斯拉夫发动空袭,中国军方也开始从中研究处于技术劣势的国家如何击败占技术优势的对手。中国军方认为,使用低技术含量的反侦察措施及战术欺骗,如利用伪装、诱骗、分散部署、频繁转移军队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对手的精确打击能力。中国还总结出了许多被动防御方式,如将高价值目标挖洞隐藏、利用光纤进行通讯联络及对弹药供应库进行隐蔽等。
中国军方从海湾战争中总结的主要防空经验是“三打、三防”。“三打”即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直升机,“三防”则是防精确打击、防电子战、防敌方侦察。军方认为,远程空中打击使得陆军的作用有所降低。中国军方还开始讨论如何使用飞机及导弹对敌方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斩首”行动,从而以最少的地面部队使得敌人尽快投降。为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军队还是大量研发采购新型战术机、巡航导弹及弹道导弹。
中国军方还在观察美军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并希望从中了解现代战争情况。中国军方已经从中观察到了一些情况,如美军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及空中打击、使用特种部队对目标进行精确袭击、使用心理战及对敌方指挥、通信系统等进行精确打击等。中国军方对武器系统整合、互通及灵活机动的后勤保障等印象深刻。
与以前总结的经验不同,“自由伊拉克”行动使得解放军重新思考在未来冲突中,单靠空袭及精确打击是否可以赢得整个战争。2003年6月,江泽民称,“伊拉克战争表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仍是人”。
中国军方从“自由伊拉克”行动中观察到的情况
200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撰写了一篇文章,论述了“自由伊拉克”行动的具体内涵,也透露了中国军方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以下是中国军方观察到的几个主要情况:
--关于从联军军事行动中汲取的教训:“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快速发展,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就反映了这一趋势。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及分析这一趋势,还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进行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关于精确打击:“...伊拉克战争反映了信息化武器及装备的发展及趋势...使用了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侦察卫星发挥了史无前例的重要作用,制导导弹也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军队使用了90多颗军事卫星,不间断的提供情报及信息,在指挥作战,特别是进行精确打击时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关于机动性:“无论是在南线长驱直入,还是在北线实施空中机动,都表明经过10年的调整,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在减少,但训练更有素,更轻型,机动性也更好”。
--关于联合作战:“美英联军实施联合作战,他们所有的武器及部队都尽可能的在各方面、各时段协同作战,以尽快取得整个战场的控制权。这些军事行动包括:空中袭击、地面打击、海上导弹发射、卫星及信息战等”。
--关于非接触作战:“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非接触作战的效果及重要性正日渐清晰,但接触作战也不能被忽视”。
--研究对解放军的意义:“在研究这场战争时,我们应该...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还要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全球军事变革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高技术武器的作用正在不断扩大而忽视人的重要作用”。
--结论:“我们应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向正在进行军事变革的一切国家学习经验及总结教训,包括所有高技术条件下的局势战争,但我们也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其它国家军事变革的模式”。
第四章 部队现化代资源
“解放军学习和借鉴外军有益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2004年国防白皮书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改革对于解放军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从绝对意义上来说,这将增加可用于国防的资金。众多领域的增长和现代化也将使中国扩展在工业、技术、人力资源的经济实力,使其领导人可以加速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如果中国能够保持过去的经济增长率,它的经济总量将在2025年达到64000亿美元,而俄罗斯的经济总量预计在2025年时则只有15000亿美元。基于过去的经验,中国的国防事业可能从中国总体的经济增长中获益。
防务预算趋势
跟踪防务预算对于理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至关重要,因为预算反映了中国依靠其经济基础上所能产生的军事实力。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一直在稳步增加用于国防事业的资源。中国人大的一位发言人于2004年3月4日宣布称,中国将2005年的国防预算增加百分之十二点六,国防预算额将达299 亿美元。这一金额比2000年的国防预算增加了两倍。今年防务预算的增加持续了过去十五年防务预算呈两位数增长的趋势。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中国自九十年代中期的防务预算额一直呈两位数的增长。但官方公布的数额要远远低于国防开支的实际金额。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涉及到汇率、实际购买力或者两者之间),对中国防务开支进行分析的工作非常复杂。
一些估计认为,官方的预算额并不包括采购外国武器装备的经费(每年仅从俄国就要进口价值近三十亿美元的武器)、武装警察的开支、核武库和第二炮兵的维持费用、国防工业的补贴、一些与防务有关的科研工作的经费、地方和省政府对武装部队的捐助额。这些额外经费加在一起将使公开的军费开支增加两至三倍。这意味着中国的国防事业在2005年可获得900亿美元的经费,这使中国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大防务支出国,也是亚洲国家中防务开支额最大的国家。
对长期的防务开支走势作出预算是一项很困难的事。假设中国的防务负担(防务开支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保持不变,那么在2025年前中国的防务预算额将增加三倍或更高。
国防工业趋势
根据情报界的估计,中国国防工业的效率低下而且在关键技术领域方面仍依靠外国供应商。当然,中国在弹道导弹研发和生产领域的技术是一个例外。中国正在重组国防工业,使工业设施实现现代化,并获得研发和生产先进武器系统的外国技术。
军民两用技术
中国总体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军民两用技术。最近的一份莱斯公司报告指出:“中国领导人仍然确信民用和民用技术的结合对于发展先进的军工业至关重要。尽管八十年代初官方的主要意图是中国的国防工业能够利用它们的技术能力来在民用市场上赢利,官方目前的主要意图看起来是通过参与商业生产国防工业将获得军民两用技术实力。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称:“军民两用将按照军事和民事需求结合、在民用行业中保持军用潜力的战略指导方针进行。”
军民两用将在军事用途中利用民用技术发展,并保持一个资源库(人力、材料和设施)来在和平时期支持现代化并在战争期间提供必要物资。
重组和现代化
中国正在重组其工业重组和商业行为来鼓励公司之间进行合作,这些变化对于整个国内工业基础产生了影响,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这使国防工业的各个行业在九十年代后期实现了现代化,提高了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研发和制造新型或改进武器的能力及生产工艺的提高。这些基础设施的改进将使中国能够更快速和更有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武器装备。中国的太空发射行业正在进一步扩展以支持中国的卫星发射和载人航天项目。飞机制造厂和造船厂都已增加生产区面积以支持新的军事项目,并承担更多的商业合同和合资公司生产任务。
中国仍在继续扩展其研发和实验能力,特别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中国还在通过建设新的设施并为这些设施装备先进的制造技术来实现关键基础工业的现代化。这些先进的制造技术通常是以民用目的而购得的。这已使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可用于各种国防和商业行业的特种金属和合金。
中国的合资企业正在生产可用于制造军用计算机、导弹制导系统、通信、电子战设备、雷达系统的半导体和集体电路板。
中国获得技术的指导原则
中国获得技术的指导原则被称之为“三条路政策”:即外国进口、联合研发(中国和外国机构共同研发)、国内研发。中国倾向于自主生产武器系统,但目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还不得不大量依靠外国来源。
技术采购的优先领域
中国目前的五年计划概要文件称,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宇航技术、创新材料、推进系统、导弹系统、计算机人工辅助生产和设计技术、信息技术是中国技术采购的主要优先领域,这些技术主要来自俄罗斯和西方。在过去十年里,俄罗斯和印度一直是中国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的主要外部来源。
自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武器占中国进口武器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对中国军事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防情报局称,包括飞机、潜艇和先进弹药在内的俄罗斯常规武器技术转让已使中国在研的各种主要武器系统的杀伤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的国防工业正在进一步成熟,但中国仍从海外采购武器装备以满足其近期需要。例如,中国于2004年接收了苏-30MK2多用途战机以弥补F-10或本国生产的苏-27多作途战机服役的时间间隔。中国正在为F-10战斗机采购俄罗斯的 AL-31FN发动机,中国还在同时研制国产发动机。中国还接收了俄制萨姆-10和萨姆-20空防系统以作为国产空防系统服役前的临时措施。从俄罗斯引进的“基洛”级潜艇和“现代级”驱逐舰已使解放军海军获得现代武器系统,中国还在生产宋级潜艇和LUYANG级驱逐舰。
中国还可能在2005年获得更多的苏-30MK2、伊尔-76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中国还在按许可证生产和技术建议方面与俄罗斯合作。为了获得现代化的第四代战斗机,中国已与俄罗斯签署了按许可证生产Su-27SK/F-11 的合同。中国去年试图重新谈判这一协议,以便在剩下来的生产周期内生产苏-27SMK多用型战机。
据报道,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合作研发PL-12空空导弹的导引头、惯性导航系统, PL-12导弹的实验工作仍在继续。中国海军于去年还装备新型潜艇,这种潜艇看起来采用了俄罗斯设计性能,其中包括可能采用中不依靠空气推进技术,这将极大提高了潜艇下潜时间的长度。
中国还在研发新型步战车炮管方面获得了俄罗斯的帮助。中国新型多管火箭发射器A-100看起来也有俄罗斯设计的特点。尽管以色列于 2000年开始取消与中国的空中预警机项目,中国仍在继续实验以伊尔-76为平台的空中预警机。以色列2001年向中国提供了哈比无人机,并于2003年至04年提供了哈比无人机的维修服务。中国还从其它国家获得了帮助,例如,中国于2001年购买了英国的斯贝既202发动机装备了FB-7战轰机。意大利和法国可能帮助中国研发了一种新型中型直升机。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还从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所出售的弹药和军民两用技术中获益。
强点和弱点:
中国已投巨资来发展其人力资源。包括西方教育在内的改进的技术教育正在对中国的国防工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质量和创新仍是弱项。中国工业仍在学习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性。中国还未证实其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情况下自主研发一项先进武器装备系统的能力。同时,许多新的和改进后的设施仍受电力不足和分配系统的制约。由于道路、铁路和港口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的运输仍受到制约。最后中国的战略金属工业仍依靠进口的材料和外国生产设施。
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影响
中国一直在大力游说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称这是“冷战遗物”。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产生多项严重的后果。尽管欧盟称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不会导致大量向中国出口先进武器,但欧盟监督这一承诺的工具仍不完备。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使中国获得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这将有助于中国提高其现有的武器系统并提高其国产未来先进武器系统的工业能力。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还将终止有关中国军队和欧洲军队交流的限制,这将使中国军队获得广泛的关键军事“软件”,例如现代化的军事运作方法、作战学说和训练、后勤技能等。如果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被解除,那么中国的战略可能会以与欧盟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为中心来获得所需技术和技能。
中国可能会采取逐步行动以免破坏其武器禁运只是象征性的立场。即使是在中国在这方面采取迅速的行动,国防工业也需要时间来吸收这些武器制造或改进的新技术、工艺和专业知识。但在中远期,从欧洲获得的国防技术将极大地提高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中国可能对获得先进的宇航技术、雷达系统、预警机、潜艇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先进电子部件最感兴趣。
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可能还会使外国进一步加剧向中国出售武器的竞争,这将进一步放松对华军售的限制。来自欧盟国家的潜在竞争可能已迫使俄罗斯扩大对华军售的范围。俄罗斯于2004年向中国提供了苏-30MK2型机,并签署了向中国出口S-300PMU2 防空导弹的合同。苏-30MK2型机装备了改进型的雷达系统,并装备了远程R-77和R-27导弹,这增强了中国空军在进行防空区外和超视距攻击的能力。由于考虑到来自欧盟的竞争,俄罗斯还正在讨论向中国出售常规潜艇合作生产权事宜。中国军事力量现代化的加速将对台湾海峡的稳定和美国军人的安全构成直接影响。它还将加剧地区力量失衡并影响许多国家的安全。最后,中国的常规武器交易纪录表明欧盟或第三国向中国出售的武器将使中国公司出口武器的性能提高。
第一章 关键发展
就国会在2000年国防授权法案1202节中提出的相关问题而言,中国国家战略和军事实力在过去两年里有数项重大发展,这些发展包括:大战略、安全战略、军事战略。中国于2004年12月公布了2004年国防白皮书,这是中国自1998年以来最四次发表国防白皮书。国防白皮书解释了中国对安全问题的公共看法,并提供了与军事有关的政策、组织和规章。尽管比前几年有所改进,但威廉亚洲官网 的国防白皮书只提供了军事透明化的有限信息。
中国继续将战略重点放在“综合国力”建设上,强调经济发展。中国今年将完成第10个五年计划(2006年一2010年),并开始第十一五计划(2006年一2010年)的准备工作。国家主席和中共总书记胡锦涛于2004年接替江泽民出任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这一过渡不太可能对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战略或者中国大陆对美国和台湾的战略产生重大变化。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八名成员扩大至十一名成员,增加了人民解放军空军、海军、第二炮兵的司令。空军和海军的军官还被任命为副总参谋长,这反映中国正强调联合作战和军种协同作战能力。
中国于2004年开始表示对西方现代化军队和中国军队的技术差感到关注。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认为,“由军事革命而引发的技术差距将对中国的安全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认为,中国九十年代和未来可预见期间对不对称、非线型、技术“跃进”的强调将有助于中国赶上或减少这种技术差距。
中国2004年在亚太和世界其它地区的战略趋势
中国正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利用其日益增长的政治和经济实力来增加其地区和全球影响力。中国作出向海地部署维和人员的决定和其更多地参与拉丁美洲事务就说明了这一趋势。在亚太地区,中国的部分外交活动是在一些地区机构里开展的,而这些地区机构将排斥美国的加入。
中国于2003年成为世界第二大消费国和第三大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能源和资源的需要日益增涨,中国认为获得这些资源需要与中东、非洲、拉丁美洲国家结成特殊的经济或外交关系,这使中国更进一步在接近诸如伊朗、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的问题。
中国继续发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主要组织者的作用,中国继续公开呼吁“朝鲜半岛无核”。由于与朝鲜有历史联系和有利的地理位置,中国具备劝说朝鲜放弃其核野心的潜在力量。
中国2003年与东盟发表了中国东盟和平和繁荣战略伙伴联合宣言,这是中国首次与一个地区组织达成这样的协议。中国2003年还加入了东盟友好和合作条约。中国还于2004年与东盟就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签署了一份备忘录。中国还对东盟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表示赞许。与此同时,中国还与多数东盟关系保持着包括军事关系在内积极外交活动以推广对中国崛起的积极看法、获得资源。
中国在解决与印度的边境争端问题中正继续取得进展。与印度改善关系是中国使周边出现稳定局势并制衡美印关系改善的措施。与此同时,中国还鼓励印度和伊斯兰堡采取措施降低两国间的紧张局势,中国同时还继续保持着与巴基斯坦的传统战略伙伴关系。
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04年首次与英国、印度和法国舰只举行了联合海上搜索和营救演习。中国和俄罗斯还宣布将于2005年在中国举行联合军事演习。
台湾海峡的安全形势
国防白皮书称两岸形势“严峻”,并称台湾和主权关注是中国大陆武装部队的最优先事务,这一措词比2002年的国防白皮书的措词更加强硬。
中国人大于2005年3月通过了“反分裂法”以便向台湾领导层施压,并为动武合法化确定一个法律基础。这也是对美国《台湾关系法案》的一个回击。
中国于2004年举行了两次大规模两栖演习(师级集团军规模),其中一个大规模两栖演习就是专门为针对台湾而设计的。这使中国在过去五年里进行的两栖演习的次数达到了十次。
中国大陆对台战略
中国仍继续遵守其“一国两制”框架下的和平统一政策,台湾可以在重归大陆之后享有有限的自治权。
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于2005年春季访问了大陆,中国大陆没有改变不与台湾领导人进行直接谈判的立场。北京继续视威胁和可能使用武力作为其说服台湾放弃追求独立并最终与大陆实现统一政策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
台湾对面大陆部队的兵力、驻地和实力
中国大陆仍在继续在台湾对面军区部署最先进的武器。这些新的武器系统代表着中国军队的武装装备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中国军队的大部分武器装备仍是老式、作战性能不强的装备。为了实现先进技术装备的潜力,中国武装部队正试图将这些武器装备整合于部队结构、制订新的现代化的军事学说和战术、改进训练和演习。
弹道导弹:在台湾对岸,中国大陆军方共部署了约650枚至730枚CSS-6及CSS-7型短程导弹。中国导弹的数量每年将增加约100 枚,新型导弹的射程及精度已有大幅提高。中国还在探索使用弹道导弹执行反介入/海区封锁任务。中国还正在通过装备生存能力强的新型导弹来实现远程弹道导弹的现化化。中国的道路机动型固体燃料推进洲际导弹“东风31”和新型潜射型弹道导弹JL-2将在未来几年内服役。
空中力量:中国大陆空军拥有700架不需要加油即可对台作战的飞机,但许多战机现在已经老旧过时或者是老式战机的改进型。目前,中国正继续从俄罗斯引进先进战斗机,包括Su-30MKK型及Su-30Mk2型战斗机等。根据与俄方签定的按许可证生产协议,中国目前正在生产Su-27SK的中国版F-11新型战斗机。中国去年试图重新谈判这一协议,以便在剩下来的生产周期内生产苏-27SMK多用型战机。中国大陆自主研发的第四代战机F- 10已于2004年完成了研发工作,并将于今年开始试飞工作。对FB-7(飞豹)战斗机的改进已使其具备夜间海上打击任务能力。中国还正进行数个项目以便在轰炸机、运输机、无人机平台上安装自卫干扰装置。中国正通过国外引进、国内研发的方式获取高精度空战武器,如巡航导弹、空对空、空对地等先进导弹。解放军看起来正有意将其退役战机改装为无人作战飞机。中国有数百架库存老式战机可改装成这种类型的战机。
海上实力:中国海军拥有64艘水面主力军舰,55艘攻击潜艇,40多艘中型及重型两栖登陆艇、50艘导弹巡逻艇。中国三分之二的军舰部署在东海及南海舰队。
中国海军还在东海舰队部署了两艘“现代”级导弹驱逐舰,另外两艘还在交付之中。这些驱逐舰全都部署有先进的反舰巡航导弹及防空系统。中国海军的“宋”级柴油动力潜艇已经进行量产阶段,它可携带鹰击82潜射导弹。中国新型“元”级柴动力潜艇于去年正式服役。新型093核攻击潜艇预计将于今年正式服役。
目前,中国正在从俄罗斯洽购8艘“基洛”级柴电潜艇,该型潜艇装备了先进的SS-N-27型反舰巡航导弹及有线制导鱼雷。
防空实力:中国于2004年八月从俄罗斯接收了最后一批四个S-300PMU-1/SA-20防空导弹营的装备。中国已同意购买后续的S -300PMU-2。首个S-300PMU-2营的装备预计将于2006年运抵中国,其射程为200公里,可拦截战术弹道导弹,并具备更有效的反电子措施。解放军还为其防空旅装备了一种新型的自行战术防空导弹FM-90。它是法国“响尾蛇”防空导弹的改进型,射程为15公里,这比解放军先前装备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射程提高了两倍。
地面部队:在台湾正对岸的三个军区内,中国大陆共部署了37.5万名兵力。这些部队正在换装两栖装甲车及坦克等武器。中国大陆目前正在裁撤军队,截止到今年底,裁撤员额将达到20万人。中国军队人数将减少至230万人。加上武警和预备役部队人员,中国大陆军队的人数超过320万。
中国2004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称,一旦发生战争,中国可以动员约1000万人后备部队。
2004年,中国又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新型MI-17及MI-171型直升机,同时还在研制自己的国产武装直升机Z-10,该型直升机有望于2014年正式服役。
中国军事学说动向
中国威廉亚洲官网 国防白皮书使用了威廉亚洲官网 军事学说术语来形容解放军必须作好应对准备的未来战争“信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这一术语表示解放军已将信息技术作为力量倍增器和它对军事革命对现代战场影响的思考。解放军正在通过研发现代化、一体化的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情报、监视和侦察网络和体制变化提高其联合化作战能力。
2004年期间,解放军开始将军方和地方供应商都纳入军品采购体系,并将一些军方工作外包给地方工业。解放军更加强调经济在和平和战争时期的动员能力。解放军首个实验型“联合后勤部队”于2004年七月成立。
中国正在吸取联军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军事行动中的经验教训。中国预计将把这些经常训练纳入其升级版的军事学说、计划制订和军品采购中。
加强军事实力的技术转让和收购
中国将继续要求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使中国可以接触到先进技术,使其武器库中增加新的武器,并使其目前和未来武器系统的质量和生产能力得到提高。
除了已接收和定购了苏-30MKK和苏-30MK2多用途战机、现代级驱逐舰、基洛级潜艇、先进防空导弹之外,中国还可能于2005年获得更多的伊尔-76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
对台湾威摄力量的挑战评估
由于中国经济持继增长、外交优势日益扩大、解放军军事实力提高,两岸军事平衡看起来正偏向于大陆一方。台湾的防务开支在过去十年里按实际金额计算已呈下降趋势,中国空中、海上和导弹力量的现代化使台湾增加反措施的需要大为增加。台湾立法院正在审批一项购买爱国者三型防空导弹、P-3C反潜机、柴电攻击潜艇的军购案,军购案总额达153亿美元。
第二章 解读中国战略
“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邓小平
合作,公正和富于建设性的美中关系
发生于2001年4月的EP-3撞机事件损害了美中关系。之后,美国和中国建立起合作和富于建设性的关系,美国强调美中关系中要突出坦白和透明这两点价值。
·美国和中国共同合作,努力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的共同目标,建立推进六方会谈进程,并在反恐领域开展合作,中国加入了美国集装箱安全计划。
·通过商业和贸易联合委员会及联合经济委员会,两国高级经济政策官员共同管理双边贸易问题,推进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所达成的目标,处理象中国遵守知识产权标准之类的问题。
·美国和中国政府同意,从今年夏季开始,两国开通一条新的、定期性的高级对话机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全球性问题开展对话。
·在军事关系方面,我们扩大了相互间的交流,包括高级官员互访,军校之间的交流等。
然而,在中国日益成为一个更为强大、更有影响力的地区及全球性事务参与者的今天,关于中国未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要作出的道路选择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选择将包含重要意义,不仅对于美国,而且对于中国、亚太地区甚至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
中国未来的形象
中国以一个地区性大国的身份在世界舞台上发展,但它的出现同样具有世界意义。中国正面临一个战略选择的十字路口。它可以选择一条和平融入世界之路,从此开始良性竞争。中国也可以选择另外一条道路,在更大的范围内发挥支配性的影响力。或者,中国也可能选择第三条道路,它有些不太自信,集中精力应对国家团结方面的挑战。处于上升阶段的中国的未来还没有沿着某一条道路一成不变地走下去。
美国的政策,希望看到一个和平与繁荣的中国出现。可是,有一些重要因素,有些也许是中国军方和国家安全政策决策者们无法控制的因素,可能会将中国从和平的道路上转移开来。这些因素包括:
·增强经济实力和政治影响力所滋生的国家主义情绪;
·建筑行业的经济弱点和低效率,可能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政府无力向各大国家提供一种开放式的、透明的市场经济;
·政府仍然发挥过多功能;
·日益发展壮大的军工企业不断向外扩散先进武器。
上述这些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很难作出预测,它们对中国战略行动和未来战略方向的影响也同样难以预测。我们并不想对中国将来可能选择的道路作出评价,也不想断言哪种路线可能会比其它路线更有可能出现。
·更加自信的外交和安全政策。随着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再加上国内国家主义情绪及民族自信心增强,中国可能会把经济发展目标转变成建设越来越强大的军队上去。中国可能会利用自己的经济地位,再加上军事力量作后盾,在与其贸易伙伴和邻国交往过程中,在国际安全和经济交往等方面自作主张。
·经济停滞。如果出现经济停滞,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面临的国内政治问题可能会恶化,北京可能会缩减军事开支,或将军事方面的开支转移一部分到其它方面,通过在海外宣传国家主义保证国内主要事务顺利解决。
·经济低迷。 将来某个时候,中国可能会出现经济低迷,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如下:金融机构软弱无力,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工作不彻底,人口统计情况发生变化,给社会福利系统带来更大压力,环境恶化造成地区经济灾难。
·内乱。
·领土争端。最近几年来,中国在解决与俄罗斯、越南、印度和中亚国家的领土争端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然与日本、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和印度等国存在相互重叠的领土主张。过去,中国和上述一些国家之间发生过小规模的战争和冲突。未来,如果领土争端升级,中国与部分国家之间还有可能突然爆发冲突,尤其是在勘探和开采资源方面的紧张关系升级时会发生冲突。
能直接得到有关中国战略材料的机会很少
直接弄到有关中国国家战略的材料很困难。要想对中国的战略意图进行评估,对中国官方的战略性文件及各种白皮书进行分析,就必须对中国最近几年内所完成的战略任务和未来准备实现的战略目标进行深入考查。
中国的军事战略家这样定义国家战略的意义:“是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的总体战略,它动用所有的国家力量”,实现政治目标,尤其是实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有关的政治目标。正如他们定义的那样,中国的国家战略,是要维护整个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利益,保持一个安全的发展环境,确保国家在拥有竞争优势方面的平衡。
“综合国力”(CNP)和“战略结构”是理解中国如何实现上述平衡的两个中心概念。综合国力是中国战略决策者评价中国与其他国家实力大小的最重要概念。它包括质量上的和数量上的评估方法,内容涵盖领土、自然资源、经济实力、外交影响力、政府内部效率、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等。“战略结构” 大致相当于“实力排列”的意思,西方的语言里找不到一个可以直接解释其意义的词汇来。中国语言学家认为,“势”指的就是“事物的发展趋势”,或“可能出现的未来发展趋向”,只有技巧娴熟的战略家才能领悟到它的真谛。相反地,也只有相对来说比较老道的对手才能领悟到“势”所代表的真正含义。
资源需求是推动国家战略发展的动力
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对市场和自然资源(如铁和地下燃料等)的强烈需求将影响它的战略行为。然而整个2003年内,市场和自然资源方面的进口,还不到中国全部进口额的60%。
目前,中国能源的三分之二是煤。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对煤的需求(大部分来自国内)将不断增加。中国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增长很快。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眼前,中国国内所用石油的40%以上,要靠从国外进口。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增长到 80%(平均每天消耗950万到1500万桶)。核能和天然气目前所占比重较小,但这一比例还会上升。到2010年,中国政府计划将天然气的使用比例由目前占所有能耗比例的3%增加到8%。类似地,中国还计划在2020年前,建造大约30座1000兆瓦的核电反应堆。
中国总理温家宝最近表示,“石油和天然气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呼吁中国政府“在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方面,制定一个可持续发展战略”。
2004年,中国政府开始建造战略石油储备(SPR)。到2015年,北京计划按照联合国国际能源署的标准,建立起可满足整个国家90天需要的战略石油储备。但由于后勤及交通网络的制约,这一计划也许是不现实的。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将对海外战略资源,如石油等,形成依赖。这就是说,中国相信只有海路畅通才能满足自己的能源需求。
对海外资源和能源供应链的依赖,尤其是对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将对中国制定国家战略及外交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北京在和安哥拉、中亚各国、印尼、中东(包括伊朗)、俄罗斯、苏丹和委内瑞拉等国交往中,力图与他们在能源供应方面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中国在与掌握海上交通要塞的一些国家打交道时,也希望能够与这些国家达成长期合作协议,以保证本国船只顺利通过。北京政府认为,确保与上述国家的特殊关系,就能确保自己的能源渠道畅通,从而积极影响自己的防务战略。中国在建立蓝水舰队方面不断增加投入,甚至可能在海外增加更多军事存在,就是中国能源战略外交的体现。
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由于中国前领导人邓小平不断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其他领导人将他们的国家发展战略描述为增加中国的综合国力。中国领导人要从事国家发展,他们就必须不断完善方法,保证整个中国拥有更为宽泛的安全环境,以应对可能的挑战和威胁,把握机遇,这就可能推动中国政府对国家战略进行调整。
24字战略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在对中国外交及安全政策部门负责人讲话时,总结了著名的“24字”战略:“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后来,又增加了“有所作为”4个字。
这一战略经常为负责国家安全问题的中国高级官员所引用,尤其是在涉及中国外交政策的时候是这样。尽管该战略的部分地方近几年在中国安全机构内引起争议,但整体来看,该战略既提出了近期内不要心存国际野心,又提出了远期内建立中国强大国力的目标。
中国未来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前景,象包括美国直接参与的台海战争等,将推动中国领导人把重建“战略力量结构”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前面。邓小平和江泽民都指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参战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要在有利的条件下尽快结束冲突,然后重新把国家资源用于发展综合国力上面来。没有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新一代领导人在这方面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在和平时期,我们可以预期,中国将会把经济进步作为其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以增强综合国力。中国已经确立了如下经济发展目标:2010年前使国民经济在2000年基础上翻两番,到2049年前使中国的人均GDP达到“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中国领导人清楚,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增强军事实力和国家实力是当务之急。此外,与“经济发展第一”的口号相比较,有证据表明中国正寻求回避发展军力和增强实力这两方面的目标,或者至少最小化这方面的话题。
2003年5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声称:“有必要建立一个在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之间相互促进、合作发展的良性机制”。中国的现代化表明,中国正着手更新武器装备,力争打造能够综合民用与军事之用的武器设备。
中国军队是中国总体国家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需要建设一支强大的军队来保护经济成果。中国在威廉亚洲官网 公布的国防白皮书中称,“军队在确保国家安全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军队在保卫国家安全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尽管中国军队现代化的近期目标看起来是为了应对台湾海峡的潜在冲突,但中国军方的规划者正在审视台湾以外的战略目标。中国军方的一些分析人士认为,控制台湾,可以使解放军的海上防卫半径向前推进,也可以显著提高中国影响地区海上运输线的能力。中国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温宗仁将军最近在一次采访中称,“解决台湾问题对中国打破国际势力对中国进行的海上安全围堵具有重要意义,只有突破了封锁,我们才谈得上中国的崛起...为快速崛起,中国未来必须突破近海限制,深入到海洋的深处”。
研析中国军事问题的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军力的大幅提升,并不仅仅只针对台湾。尽管中国所有的短程弹道导弹都部署在台湾的对岸,但由于这些导弹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在地区局势紧张时可以快速转移部署到相关地区。中国还在研发部署新型中程导弹,以提高到地区目标的打击能力。中国还在加强远程洲际导弹的打击能力,以便对全球目标,包括美国进行打击。
同样,中国的海空军实力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已经超出台湾海峡的地理范畴。中国空军已经掌握空中预警及控制技术,并有能力进行空中加油,这使得中国空军的作战半径进一步延伸至南中国海。中国海军采购先进驱逐舰及潜艇,表明中国正在进行“积极的近海防御”策略,以保卫其海洋权益,包括领海利益、经济利益及重要海上交通线等。长期来看,中国军队的指挥、控制、通讯、计算机、情报、侦察等能力都有了大幅提升,如在太空进行卫星侦察,可以使得中国确定并跟踪西太洋地区的外国军事目标。
中国军队还加强在中国领土及领海以外区域进行活动,最著名的则是中国“汉”级核潜航去年进入日本西太平洋海域。2002年7月,中国海军首次进行环球远航,此后,中国继续派遣军舰环球航行,以掌握远洋作战能力。另外,中国还对参与全球维和行动表现出兴趣。中国目前在海外共派驻有1000名维和士兵,包括500名驻利比里亚军事观察员、230名驻刚果军事观察员及125名海地维和士兵。
中国目前没有受到来自其它国家的直接威胁。但中国仍在大幅增加军费,特别是购买先进武器装备。中国军力发展的步伐及领域,破坏了地区军事力量平衡。中国军队现代化,使得中国有能力在台湾以外的亚洲地区遂行作战,对该区的其它国家构成威胁。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增长,通过从其它国家大量采购先进武器及装备,中国军队的硬件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中国称其长期战略政治目标是发展综合国力,确保有利的国际战略环境,其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使用非军事手段解决分歧、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实行防御性的军事战略、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及支持建立无核区等。
但是,中国的军事现代化仍然显得野心勃勃。在不久前,由于宣称对争议区域拥有主权,中国与其邻国,如印度、日本、菲律宾、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及越南等,都出现了争端及危机。今后,随着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中国领导人在取得外交优势、捍卫安全利益及解决争端方面,很可能会使用武力或实行军事高压政策。
很明显,中国领导人将军事实力视作实现国家战略及目标的重要手段。但中国如何利用军事实力来达成目标,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军事手段或非军事手段来解决问题,却显得并不清晰。
中国没有发表与美国《国家军事战略》相对应的公开文献。因此,一些观察人士对中国核心领导层如何使用军事手段没有任何直观认识。通过对大量权威资料、讲话及著作等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中国一直使用“积极防御”这个词来描述其军事战略。“积极防御”是一种防御性军事战略,其涵义是,中国不会首先挑起战争或发动侵略战争,只有在受到袭击、国家主权受到侵犯及领土完整被破坏的情况,才会使用军事手段。
但是,中国对主权受到侵略或敌方首先挑起战争的界定,却显得非常模糊。比如,当触及诸如台湾等国家核心利益问题时,中国也会发起先发制人的打击,但仍然将这种打击归为“战略防御”。1979年,中国发动“对越自卫反击战”即是如此。因此,“积极防御”本身并不能表明中国将在何时以何种方式使用武力。一旦北京断定敌方将发动战争,“积极防御”的某些特征也就变成了进攻。中国2000年出版的《战争研究》对此解释道:
“在军事斗争中,战略指导方针是积极防御,但是,积极防御的重点仍是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只有这样,积极防御的战略目标才能得以实现”。
在面对安全威胁时,“积极防御”要求做出防御的姿态。中国军队致力营造安全的周边环境,阻止对手做出有碍中国国家利益行为。在1979年的中越冲突中,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国决定“给河内一个教训”,于是采取惩罚性军事行动。1995年至1996年,中国大陆为了对台湾施加压力,决定在台海发射导弹。
评估表明,中国准确使用有限军事手段的能力正在提高。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军方的战略学家已经开始在专业刊物上讨论如何利用有限军事手段达到有限的政治目标。中国军力实力的发展,为其有限使用军事手段提供了选择。在中国的军事学说中,这一策略被称为军队的“非作战应用”,即利用军队施加政治压力,但本身并不发动战争。
军事战略的欺骗迷惑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军方开始兴起学习古代军事著作的高潮。许多军事院校开设了谋略学课程,这些课程主要是根据中国各历史时期的战争而总结出来的。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也曾有成功欺骗迷惑对手的记录。通过在战略及战术等方面的使用欺骗迷惑手段,中国出奇不意地参加朝鲜战争,让美国感到十分意外。同样的,当初印度、前苏联、越南及许多国际观察家,都没有预测到中国将会对他们发动战争。
在有些国家里,军方将对军事技术及武器装备等方面做战术性欺骗迷惑,但中国的作法却显然不止是这些。最近几年里,中国公开部分新型武器装备,而此前西方国家对此几乎一无所知。
中国军事现代化的方向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进行军事变革及调整,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中国加速了变革的进度,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仍然不会停止现代化的步伐。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在摆脱大规模人海战术,演变为一只规模更小、更现代化及职业化的军队,可以与对手进行一场高科技的局部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理论家及计划制定者认为,未来战争将同时在空、地、海、磁及太空领域展开。中国军方将未来战争称为“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2004年12月,中国发展新版国防白皮书,军方使用一个新词汇来描述未来需要打赢的一场战争:“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过去十几年里,中国军方一直将打赢“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作为建军目标。
这一新概念总结了中国过去的经验及对目前军事革命的评估,中国显然感觉到了信息技术及信息战所带来的冲击。至于用“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替代“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后,中国军方将在哪些方面进行现代化改造,目前尚无法做出预测。
中国人民解放军急切希望其常规兵力能够有实力对付敌人对其边境及领土构成的威胁。现在,中国军方正在致力于变革及调整,努力提升联合作战能力,以使其能达到未来作战要求。
自美国及其盟国发动海湾战争以来,中国军方从中汲取经验,积极发展联合作战能力。尽管中国军方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仍然缺乏互联互通能力及联合作战的实际经验。中国军方正在研发部署C4ISR系统,该系统可以实施联合指挥及联合后勤保障,军方希望以此实现各兵种之间的联合作战。2004 年,中央军委委员中加入了各军兵种的指挥人员,这本身就表明中国正在加强联合指挥与作战能力。由于中国军方缺乏作战经验,导致军方的联合作战经验也十分缺乏。
中国军方未来的联合作战,受到美国军队及前苏联的影响。如,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说的联合作战,只是战术或以上层级的联合作战。自2000年以来,中国军方共进行了14次联合军事演习,以取得联合指挥及作战能力。由于技术及理论原因,中国人民解放军不具备遂行美国式联合作战的能力,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仍然不大可能具备这种能力。
对现代战争及美国国防改革的认知及理解
中国一直在密切关注外军作战及国防改革情况,其中美国军事现代化是中国军方关注的重点。通过分析美国军队的军事作战情况,中国汲取了许多教训并从中模仿。另外,美国近来推行的国防改革,使中国进一步认识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军事技术差距正在不断扩大。在2004年发表的国防白皮书中,中国将之称为“军事革命导致的技术差距”,并认为这已经“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构成主要威胁”。中国领导人,包括国家主席胡锦涛开始对此感到担心,并要求解放军在技术及信息化方面进行“跳跃式”发展,提高武器装备的机动性、火力及精确度。
1991年,美国军队在伊拉克发动“沙漠风暴”军事行动,这是刺激中国军方准备未来战争的基本原因。伊拉克军队被打败的如此之快,使得中国军方认识到,在现代战争面前,中国军队极易受到攻击。海湾战争使得中国军方开始更新军事学说,加强联合作战能力,并加快国防改革及现代化。海湾战争还使得中国军方开始讨论军事革命的真正涵义,中国因此开始研发部署现代化的C4ISR系统、研究信息战、防空、精确打击及后勤支援能力。
1991年美英发动的海湾战争,还对中国的军事思想构成冲击。北约后来对南斯拉夫发动空袭,中国军方也开始从中研究处于技术劣势的国家如何击败占技术优势的对手。中国军方认为,使用低技术含量的反侦察措施及战术欺骗,如利用伪装、诱骗、分散部署、频繁转移军队等手段,可以有效降低对手的精确打击能力。中国还总结出了许多被动防御方式,如将高价值目标挖洞隐藏、利用光纤进行通讯联络及对弹药供应库进行隐蔽等。
中国军方从海湾战争中总结的主要防空经验是“三打、三防”。“三打”即打隐形飞机、打巡航导弹、打直升机,“三防”则是防精确打击、防电子战、防敌方侦察。军方认为,远程空中打击使得陆军的作用有所降低。中国军方还开始讨论如何使用飞机及导弹对敌方指挥控制系统进行“斩首”行动,从而以最少的地面部队使得敌人尽快投降。为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军队还是大量研发采购新型战术机、巡航导弹及弹道导弹。
中国军方还在观察美军在阿富汗及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并希望从中了解现代战争情况。中国军方已经从中观察到了一些情况,如美军使用无人驾驶飞机进行空中侦察及空中打击、使用特种部队对目标进行精确袭击、使用心理战及对敌方指挥、通信系统等进行精确打击等。中国军方对武器系统整合、互通及灵活机动的后勤保障等印象深刻。
与以前总结的经验不同,“自由伊拉克”行动使得解放军重新思考在未来冲突中,单靠空袭及精确打击是否可以赢得整个战争。2003年6月,江泽民称,“伊拉克战争表明,在高技术条件下,战争胜败的决定性因素仍是人”。
中国军方从“自由伊拉克”行动中观察到的情况
2003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熊光楷撰写了一篇文章,论述了“自由伊拉克”行动的具体内涵,也透露了中国军方对现代战争的认识。以下是中国军方观察到的几个主要情况:
--关于从联军军事行动中汲取的教训:“世界范围内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快速发展,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就反映了这一趋势。我们不仅要深入研究及分析这一趋势,还要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积极推动进行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关于精确打击:“...伊拉克战争反映了信息化武器及装备的发展及趋势...使用了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侦察卫星发挥了史无前例的重要作用,制导导弹也有了新的进展。美国军队使用了90多颗军事卫星,不间断的提供情报及信息,在指挥作战,特别是进行精确打击时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
--关于机动性:“无论是在南线长驱直入,还是在北线实施空中机动,都表明经过10年的调整,美国军队人员数量在减少,但训练更有素,更轻型,机动性也更好”。
--关于联合作战:“美英联军实施联合作战,他们所有的武器及部队都尽可能的在各方面、各时段协同作战,以尽快取得整个战场的控制权。这些军事行动包括:空中袭击、地面打击、海上导弹发射、卫星及信息战等”。
--关于非接触作战:“在高技术武器装备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非接触作战的效果及重要性正日渐清晰,但接触作战也不能被忽视”。
--研究对解放军的意义:“在研究这场战争时,我们应该...注意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这一问题;我们还要关注信息技术条件下全球军事变革的趋势,我们不能因为高技术武器的作用正在不断扩大而忽视人的重要作用”。
--结论:“我们应该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这也就是说,我们应该向正在进行军事变革的一切国家学习经验及总结教训,包括所有高技术条件下的局势战争,但我们也不能机械地照抄照搬其它国家军事变革的模式”。
第四章 部队现化代资源
“解放军学习和借鉴外军有益经验,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方法,促进军队现代化建设。 ”-2004年国防白皮书持续的经济增长和改革对于解放军的现代化是至关重要的。从绝对意义上来说,这将增加可用于国防的资金。众多领域的增长和现代化也将使中国扩展在工业、技术、人力资源的经济实力,使其领导人可以加速军事现代化的进程。如果中国能够保持过去的经济增长率,它的经济总量将在2025年达到64000亿美元,而俄罗斯的经济总量预计在2025年时则只有15000亿美元。基于过去的经验,中国的国防事业可能从中国总体的经济增长中获益。
防务预算趋势
跟踪防务预算对于理解中国的军事现代化至关重要,因为预算反映了中国依靠其经济基础上所能产生的军事实力。自九十年代初期以来,中国一直在稳步增加用于国防事业的资源。中国人大的一位发言人于2004年3月4日宣布称,中国将2005年的国防预算增加百分之十二点六,国防预算额将达299 亿美元。这一金额比2000年的国防预算增加了两倍。今年防务预算的增加持续了过去十五年防务预算呈两位数增长的趋势。考虑到通货膨胀因素,中国自九十年代中期的防务预算额一直呈两位数的增长。但官方公布的数额要远远低于国防开支的实际金额。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涉及到汇率、实际购买力或者两者之间),对中国防务开支进行分析的工作非常复杂。
一些估计认为,官方的预算额并不包括采购外国武器装备的经费(每年仅从俄国就要进口价值近三十亿美元的武器)、武装警察的开支、核武库和第二炮兵的维持费用、国防工业的补贴、一些与防务有关的科研工作的经费、地方和省政府对武装部队的捐助额。这些额外经费加在一起将使公开的军费开支增加两至三倍。这意味着中国的国防事业在2005年可获得900亿美元的经费,这使中国成为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的第三大防务支出国,也是亚洲国家中防务开支额最大的国家。
对长期的防务开支走势作出预算是一项很困难的事。假设中国的防务负担(防务开支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保持不变,那么在2025年前中国的防务预算额将增加三倍或更高。
国防工业趋势
根据情报界的估计,中国国防工业的效率低下而且在关键技术领域方面仍依靠外国供应商。当然,中国在弹道导弹研发和生产领域的技术是一个例外。中国正在重组国防工业,使工业设施实现现代化,并获得研发和生产先进武器系统的外国技术。
军民两用技术
中国总体现代化战略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军民两用技术。最近的一份莱斯公司报告指出:“中国领导人仍然确信民用和民用技术的结合对于发展先进的军工业至关重要。尽管八十年代初官方的主要意图是中国的国防工业能够利用它们的技术能力来在民用市场上赢利,官方目前的主要意图看起来是通过参与商业生产国防工业将获得军民两用技术实力。2004年的国防白皮书称:“军民两用将按照军事和民事需求结合、在民用行业中保持军用潜力的战略指导方针进行。”
军民两用将在军事用途中利用民用技术发展,并保持一个资源库(人力、材料和设施)来在和平时期支持现代化并在战争期间提供必要物资。
重组和现代化
中国正在重组其工业重组和商业行为来鼓励公司之间进行合作,这些变化对于整个国内工业基础产生了影响,但更具重要意义的是,这使国防工业的各个行业在九十年代后期实现了现代化,提高了国防工业的生产能力、研发和制造新型或改进武器的能力及生产工艺的提高。这些基础设施的改进将使中国能够更快速和更有效地生产出高质量的武器装备。中国的太空发射行业正在进一步扩展以支持中国的卫星发射和载人航天项目。飞机制造厂和造船厂都已增加生产区面积以支持新的军事项目,并承担更多的商业合同和合资公司生产任务。
中国仍在继续扩展其研发和实验能力,特别是在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中国还在通过建设新的设施并为这些设施装备先进的制造技术来实现关键基础工业的现代化。这些先进的制造技术通常是以民用目的而购得的。这已使中国企业能够生产出可用于各种国防和商业行业的特种金属和合金。
中国的合资企业正在生产可用于制造军用计算机、导弹制导系统、通信、电子战设备、雷达系统的半导体和集体电路板。
中国获得技术的指导原则
中国获得技术的指导原则被称之为“三条路政策”:即外国进口、联合研发(中国和外国机构共同研发)、国内研发。中国倾向于自主生产武器系统,但目前还不具备这种能力,还不得不大量依靠外国来源。
技术采购的优先领域
中国目前的五年计划概要文件称,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宇航技术、创新材料、推进系统、导弹系统、计算机人工辅助生产和设计技术、信息技术是中国技术采购的主要优先领域,这些技术主要来自俄罗斯和西方。在过去十年里,俄罗斯和印度一直是中国武器系统和军事技术的主要外部来源。
自九十年代以来,俄罗斯向中国出口的武器占中国进口武器总额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这对中国军事现代化作出了重大贡献。国防情报局称,包括飞机、潜艇和先进弹药在内的俄罗斯常规武器技术转让已使中国在研的各种主要武器系统的杀伤度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虽然中国的国防工业正在进一步成熟,但中国仍从海外采购武器装备以满足其近期需要。例如,中国于2004年接收了苏-30MK2多用途战机以弥补F-10或本国生产的苏-27多作途战机服役的时间间隔。中国正在为F-10战斗机采购俄罗斯的 AL-31FN发动机,中国还在同时研制国产发动机。中国还接收了俄制萨姆-10和萨姆-20空防系统以作为国产空防系统服役前的临时措施。从俄罗斯引进的“基洛”级潜艇和“现代级”驱逐舰已使解放军海军获得现代武器系统,中国还在生产宋级潜艇和LUYANG级驱逐舰。
中国还可能在2005年获得更多的苏-30MK2、伊尔-76运输机、伊尔-78空中加油机。中国还在按许可证生产和技术建议方面与俄罗斯合作。为了获得现代化的第四代战斗机,中国已与俄罗斯签署了按许可证生产Su-27SK/F-11 的合同。中国去年试图重新谈判这一协议,以便在剩下来的生产周期内生产苏-27SMK多用型战机。
据报道,中国和俄罗斯正在合作研发PL-12空空导弹的导引头、惯性导航系统, PL-12导弹的实验工作仍在继续。中国海军于去年还装备新型潜艇,这种潜艇看起来采用了俄罗斯设计性能,其中包括可能采用中不依靠空气推进技术,这将极大提高了潜艇下潜时间的长度。
中国还在研发新型步战车炮管方面获得了俄罗斯的帮助。中国新型多管火箭发射器A-100看起来也有俄罗斯设计的特点。尽管以色列于 2000年开始取消与中国的空中预警机项目,中国仍在继续实验以伊尔-76为平台的空中预警机。以色列2001年向中国提供了哈比无人机,并于2003年至04年提供了哈比无人机的维修服务。中国还从其它国家获得了帮助,例如,中国于2001年购买了英国的斯贝既202发动机装备了FB-7战轰机。意大利和法国可能帮助中国研发了一种新型中型直升机。在过去三十年里,中国还从法国、德国、意大利、美国所出售的弹药和军民两用技术中获益。
强点和弱点:
中国已投巨资来发展其人力资源。包括西方教育在内的改进的技术教育正在对中国的国防工业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质量和创新仍是弱项。中国工业仍在学习可靠性和可重复性的重要性。中国还未证实其在没有外国帮助的情况下自主研发一项先进武器装备系统的能力。同时,许多新的和改进后的设施仍受电力不足和分配系统的制约。由于道路、铁路和港口运输能力有限,原材料的运输仍受到制约。最后中国的战略金属工业仍依靠进口的材料和外国生产设施。
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的影响
中国一直在大力游说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称这是“冷战遗物”。欧盟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产生多项严重的后果。尽管欧盟称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不会导致大量向中国出口先进武器,但欧盟监督这一承诺的工具仍不完备。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将使中国获得军用和军民两用技术,这将有助于中国提高其现有的武器系统并提高其国产未来先进武器系统的工业能力。解除对华武器禁运还将终止有关中国军队和欧洲军队交流的限制,这将使中国军队获得广泛的关键军事“软件”,例如现代化的军事运作方法、作战学说和训练、后勤技能等。如果欧盟对华武器禁运被解除,那么中国的战略可能会以与欧盟公司建立合资企业为中心来获得所需技术和技能。
中国可能会采取逐步行动以免破坏其武器禁运只是象征性的立场。即使是在中国在这方面采取迅速的行动,国防工业也需要时间来吸收这些武器制造或改进的新技术、工艺和专业知识。但在中远期,从欧洲获得的国防技术将极大地提高解放军的作战能力。中国可能对获得先进的宇航技术、雷达系统、预警机、潜艇技术、精确制导武器系统的先进电子部件最感兴趣。
解除对华武器禁运可能还会使外国进一步加剧向中国出售武器的竞争,这将进一步放松对华军售的限制。来自欧盟国家的潜在竞争可能已迫使俄罗斯扩大对华军售的范围。俄罗斯于2004年向中国提供了苏-30MK2型机,并签署了向中国出口S-300PMU2 防空导弹的合同。苏-30MK2型机装备了改进型的雷达系统,并装备了远程R-77和R-27导弹,这增强了中国空军在进行防空区外和超视距攻击的能力。由于考虑到来自欧盟的竞争,俄罗斯还正在讨论向中国出售常规潜艇合作生产权事宜。中国军事力量现代化的加速将对台湾海峡的稳定和美国军人的安全构成直接影响。它还将加剧地区力量失衡并影响许多国家的安全。最后,中国的常规武器交易纪录表明欧盟或第三国向中国出售的武器将使中国公司出口武器的性能提高。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仅供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