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斌(公元1627年-1687年),字孔伯,别号荆岘,晚又号潜庵,河南睢县人,清顺治九年进士,曾任陕西潼关道、江西岭北道、江苏巡抚、礼部尚书、工部尚书等职。他一生清正廉明,所到之处体恤民艰,弊绝风清,政绩斐然。
顺治十二年九月,汤斌奉旨出任陕西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一头驮着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主仆二人各骑一头,像穷书生赶考似地赴关上任。到了潼关,汤斌向守关的把总说明身份后,把总见他一主一仆,人畜俱瘦,行李萧然,便使劲地摇头:“把你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个官味来。”可是,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来”的四品道员,上任不到三个月,潼关附近各州县的土豪劣绅就不敢再作恶,地痞流氓也纷纷收敛,百姓则安居乐业,官府讼简刑轻。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孺尽知。(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亲点汤斌出任江苏巡抚。江苏乃丰腴之地,然而赋税等亦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在前任巡抚余国柱任职期间,余勾结大贪官明珠,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属下官员为保乌纱或少受皮肉之苦,也不得不常送红包贿赂余国柱。汤斌到任后,体察民情,立志刷新社会风气。他特地找来司道开诚布公地说:“我不要你们的钱,你们不准要知府的钱,知府不准要州县的钱,州县不准要百姓的钱。我不容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在江苏,汤斌处处顾念百姓利益,洁己律属,破积习,减税赋,移风俗,济灾民,仅半年时间就受到江苏人极深的爱戴。
汤斌任江苏巡抚期间,淮河流域一带大旱,数十万老百姓流离失所。在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之后,汤斌下令拨出国库存银五万两,派人到外省采购粮食。动用国库存银事关重大,不经过请示批准就这样做,恐怕他会大祸临头。下属都劝他别冒这个险。汤斌说:“如果等到圣旨批下来,再去开库取银,派人买米,老百姓恐怕早就成为饿鬼了!我相信:圣上仁爱,不会降罪;即使真的降罪,我以一顶乌纱,换来千百万人生命获救,还不是很好吗?”
后来,汤斌并未被降罪,一代圣明君主康熙对他非常欣赏,两年之后,提拔他为礼部尚书。离任之日,苏州百姓数万人为之罢市六天,天天到巡抚衙门痛哭挽留。汤斌动身赴京时,除衣被外,身无长物。苏城百姓又自发地奔走相送,自苏州城一直到江北,一路上,送行的人连绵不绝,直到汤斌渡过淮河为止。为了纪念汤斌,苏州胥门接官厅便有了“民不能忘”这座石牌坊。康熙二十六年汤斌过世后,苏州百姓又在郡学之西为他建祠,道光八年入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另外,虎丘、穹窿山都有供奉汤斌的祠庙。
汤斌之所以能赢得江苏百姓如此爱戴,是因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汤斌不仅为政清廉,居家也颇有颜回之风。他以清贫为本,每日采野菜供膳,每餐以豆腐汤为肴,因而他有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三汤道台”。汤斌的生活清苦,他的故居板门竹篱,简陋异常,其死时家里仅剩下8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如此廉洁之风,仅此就值得后人景仰。
顺治十二年九月,汤斌奉旨出任陕西潼关道。为不扰地方百姓,他用官俸买了三头骡子,一头驮着两副破旧被褥,一个竹书箱;主仆二人各骑一头,像穷书生赶考似地赴关上任。到了潼关,汤斌向守关的把总说明身份后,把总见他一主一仆,人畜俱瘦,行李萧然,便使劲地摇头:“把你放到锅里煮也煮不出个官味来。”可是,就是这个“煮不出官味来”的四品道员,上任不到三个月,潼关附近各州县的土豪劣绅就不敢再作恶,地痞流氓也纷纷收敛,百姓则安居乐业,官府讼简刑轻。一时间,“汤青天”的美名家喻户晓,妇孺尽知。(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
康熙二十三年,皇帝亲点汤斌出任江苏巡抚。江苏乃丰腴之地,然而赋税等亦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百姓苦不堪言。尤其是在前任巡抚余国柱任职期间,余勾结大贪官明珠,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属下官员为保乌纱或少受皮肉之苦,也不得不常送红包贿赂余国柱。汤斌到任后,体察民情,立志刷新社会风气。他特地找来司道开诚布公地说:“我不要你们的钱,你们不准要知府的钱,知府不准要州县的钱,州县不准要百姓的钱。我不容一粒耗子屎,坏了一锅粥!”在江苏,汤斌处处顾念百姓利益,洁己律属,破积习,减税赋,移风俗,济灾民,仅半年时间就受到江苏人极深的爱戴。
汤斌任江苏巡抚期间,淮河流域一带大旱,数十万老百姓流离失所。在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解决问题之后,汤斌下令拨出国库存银五万两,派人到外省采购粮食。动用国库存银事关重大,不经过请示批准就这样做,恐怕他会大祸临头。下属都劝他别冒这个险。汤斌说:“如果等到圣旨批下来,再去开库取银,派人买米,老百姓恐怕早就成为饿鬼了!我相信:圣上仁爱,不会降罪;即使真的降罪,我以一顶乌纱,换来千百万人生命获救,还不是很好吗?”
后来,汤斌并未被降罪,一代圣明君主康熙对他非常欣赏,两年之后,提拔他为礼部尚书。离任之日,苏州百姓数万人为之罢市六天,天天到巡抚衙门痛哭挽留。汤斌动身赴京时,除衣被外,身无长物。苏城百姓又自发地奔走相送,自苏州城一直到江北,一路上,送行的人连绵不绝,直到汤斌渡过淮河为止。为了纪念汤斌,苏州胥门接官厅便有了“民不能忘”这座石牌坊。康熙二十六年汤斌过世后,苏州百姓又在郡学之西为他建祠,道光八年入祀沧浪亭五百名贤祠。另外,虎丘、穹窿山都有供奉汤斌的祠庙。
汤斌之所以能赢得江苏百姓如此爱戴,是因为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汤斌不仅为政清廉,居家也颇有颜回之风。他以清贫为本,每日采野菜供膳,每餐以豆腐汤为肴,因而他有一个看似戏谑、实为敬重的外号──“三汤道台”。汤斌的生活清苦,他的故居板门竹篱,简陋异常,其死时家里仅剩下8两俸银,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如此廉洁之风,仅此就值得后人景仰。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清官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