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调查》是当代期刊今年年末的大作,在多灾多难的2003年岁末炸响的一颗重磅炸弹,震撼人心。相关的评论和读后感已经遍布各大论坛,据说西安的《华商报》已经开始连载,而人民文学也正在开印此书,不日面世,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作者陈桂棣夫妇二人为了写《调查》,历时三年,走遍整个安徽,其中艰辛外人是很难体会的。
在下也是看了论坛上转载的《调查》读后感才知道有这样大作问世的,消息闭塞,实感汗颜。于是在03年12月30日找了好几个书摊才买到了一本第六期当代。放假的几日忙于各种活动,书也在写字台上冷落了很久。主要的原因也不是真没时间,而是不敢看。又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莲蓬鬼话,我一个三十好几的大男人怎么还会怕一本书呢?在买到书不久,就在网上找到了《调查》的电子版,虽只有前五章,但也近十万字了,据说是中网新空气论坛军事天地板块的斑竹为了在岁末给众坛友献上一份大礼,专门请人录入的。我也是把它打包下载发给了几位朋友,但自己还是没有看。可以把这种不敢看理解为对作者的尊敬,因为我需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就算不必斋戒沐浴,也要有这样的心态,才算是对得起作者的一番苦心吧。
昨天晚上,终于决定要拜读一下了。结果一晚上没睡好,现在眼睛都睁不开,一个劲的犯困,头也嗡嗡的疼。奉劝那些还没有看过这书的朋友们,还是不要看了,绝对的影响休息,破坏心情。说实话我不是个容易冲动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没什么脾气的。但是昨天晚上,我只看完了第一章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但这还只是第一章,后面的九章内容还不知道到什么程度,用震撼来形容变的很俗气。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乡村的所谓干部们能够如此的欺压自己的乡里乡亲,这那是什么共产党,简直就是比国民党还国民党,直接就是日本鬼子!这样的情况早有耳闻,可以想象,但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让人痛心和不忍足睹的。这才是我真正害怕的原因,我害怕会动摇我对体制的信心,我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只知道逢喜必反、到处阴阳怪气说风凉话的汉奸。
在下码字的功力很差,也深知写任何东西都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我做不到,一想起来就能觉得自己的呼吸变得粗大沉重。昨夜多梦,一幕幕如在眼前。我手头并什么资源,就算急死也帮不上那些挣扎生存的父老什么忙,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关痛痒的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慨,并奉劝那些暂未接触此书的朋友们,如果你不想象我一样影响休息、进而影响工作,不想让自己肝脾胃受到伤害,那还是不要看《中国农民调查》吧,请对它敬而远之。
套用一句被用的很烂的话:
“今夜,我是安徽路营人”
深山妖狐
2004年1月7日首发天涯
在下也是看了论坛上转载的《调查》读后感才知道有这样大作问世的,消息闭塞,实感汗颜。于是在03年12月30日找了好几个书摊才买到了一本第六期当代。放假的几日忙于各种活动,书也在写字台上冷落了很久。主要的原因也不是真没时间,而是不敢看。又不是什么妖魔鬼怪,莲蓬鬼话,我一个三十好几的大男人怎么还会怕一本书呢?在买到书不久,就在网上找到了《调查》的电子版,虽只有前五章,但也近十万字了,据说是中网新空气论坛军事天地板块的斑竹为了在岁末给众坛友献上一份大礼,专门请人录入的。我也是把它打包下载发给了几位朋友,但自己还是没有看。可以把这种不敢看理解为对作者的尊敬,因为我需要让自己静下心来,就算不必斋戒沐浴,也要有这样的心态,才算是对得起作者的一番苦心吧。
昨天晚上,终于决定要拜读一下了。结果一晚上没睡好,现在眼睛都睁不开,一个劲的犯困,头也嗡嗡的疼。奉劝那些还没有看过这书的朋友们,还是不要看了,绝对的影响休息,破坏心情。说实话我不是个容易冲动的人,一般情况下都是没什么脾气的。但是昨天晚上,我只看完了第一章就已经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但这还只是第一章,后面的九章内容还不知道到什么程度,用震撼来形容变的很俗气。为什么?为什么那些乡村的所谓干部们能够如此的欺压自己的乡里乡亲,这那是什么共产党,简直就是比国民党还国民党,直接就是日本鬼子!这样的情况早有耳闻,可以想象,但真正面对的时候还是让人痛心和不忍足睹的。这才是我真正害怕的原因,我害怕会动摇我对体制的信心,我害怕自己会变成一个只知道逢喜必反、到处阴阳怪气说风凉话的汉奸。
在下码字的功力很差,也深知写任何东西都要先让自己平静下来。但我做不到,一想起来就能觉得自己的呼吸变得粗大沉重。昨夜多梦,一幕幕如在眼前。我手头并什么资源,就算急死也帮不上那些挣扎生存的父老什么忙,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关痛痒的表达一下自己的愤慨,并奉劝那些暂未接触此书的朋友们,如果你不想象我一样影响休息、进而影响工作,不想让自己肝脾胃受到伤害,那还是不要看《中国农民调查》吧,请对它敬而远之。
套用一句被用的很烂的话:
“今夜,我是安徽路营人”
深山妖狐
2004年1月7日首发天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williamhill官网
授权许可。 本文短网址:
- 关键字搜索:
- 不要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