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52岁,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年纪最轻一位。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进行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任命潘家铮院士担任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技术总负责人,是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第三把手,仅位于原水利电力部部长钱正英(后由水利部部长杨振怀接任)和原水利电力部副部长陆佑楣之后。可以说中国决策
层将三峡工程论证的技术重任托付于这位当选不久的院士。作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技术总负责人,潘家铮院士必须读书,别的书可以不读,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各专业组的报告,他是一定要读的。要阅读“汗牛充栋”的资料和各专业组的论证报告,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是作为技术总负责人,这书就得认认真真地读,一字一字地读,而且要指出各专业组论证
报告中的错误之处,特别是各专业组论证报告之间的互相矛盾的地方,加以修正。
但是十分遗憾的是,最后通过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各专业组报告之间,存在许许多多自相矛盾的的地方(1)(2),这里举几个例子∶
1、关于长江中下游河流堤防的防洪能力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防洪组认为,长江中下游河流堤防的防洪能力低,只能防10年一遇的洪水。建设三峡大坝可以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能力提高到防100年一遇的洪水(3)。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建议,为了减轻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三峡水库采取“排浑蓄清”的运行方案,在洪水期利用洪水的冲力,将淤积的泥沙冲出三峡水库。三峡水库之所以能够采取排浑蓄清的运行方案,是因为长江中下游河流堤防的防洪能力大(4)。
问题是∶长江中下游河流堤防的防洪能力到底是大是小?如果长江中下游河流堤防的防洪能力大,有利于三峡水库实行“排浑蓄清”的运行方案,人们不禁要问∶修建三峡大坝又是为了什么?如果长江中下游河流堤防的防洪能力小,每当三峡水库利用洪水冲沙,就给中下游带来一次洪水灾难,“排浑蓄清”的运行方案就不可行。
2、三峡水库在汛期后的什么时候开始蓄水?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建议,为了减轻水库的泥沙淤积,三峡水库每年应当在10月份中下旬之后开始蓄水(4)。生态环境组也持这个观点(5)。
根据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电力组的计算,三峡工程平均每年发电能力为840亿千瓦小时,但是三峡水库每年从9份中下旬之后开始蓄水,和泥沙组的建议相差一个月(6)。
为什么这一个月时间这么重要?第一,在自然条件下,长江在汛期时来水量大,泥沙含量大,河道略有淤积;汛期后期,也就在9月份中下旬之后是一个“自然走沙期”,这一时期,长江来水量相对较大,泥沙含量相对较小,在汛期淤积的泥沙会被冲蚀。虽然“自然走沙期”之后的枯水期,长江泥沙含量小,但由于来水量小,对冲刷淤积没有大的作用。正是由于“自然走沙期”的存在,三峡河道在自然状况下才能保持不淤积。如果从9月份中下旬之后就开始蓄水,三峡河段失去“自然走沙期”,只会加重三峡水库的泥沙淤积。第二,如果三峡水库每年从10月份下旬之后开始蓄水,就存在这样的可能,10月份之后的长江来水不足以蓄满221亿立方米的防洪库容,三峡水库的蓄水位不能上升到正常蓄水位海拔175米,三峡工程平均每年发电能力840亿千瓦小时就是一句空话,万吨船队也不可能开达重庆。
3、关于三峡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为每年5000万吨
在航运组三个计算船闸能力的模型模型中,只有一个模型的计算结果是三峡船闸的单向通过能力为每年5000余万吨,其前提条件是长江航运全年全部使用万吨级船队。为了使全年能通航万吨级船队,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水位必须常年控制在海拔175米(7)。
为了三峡工程的防洪需要,可行性论证防洪组认为,在汛期,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水位必须控制在海拔145米,只是在汛期后才能上升到海拔175米,在次年汛期前又下降到海拔145米。这样,三峡航道每年最多只有6个月的时间可以通行万吨级船队(4)(6)(8)。
三峡工程总报告中,在计算船闸能力方面,采用了航运组的单向通过能力为每年5000万吨(即三峡水库在坝址处的水位常年控制在海拔175米),而在计算防洪效益时,又采用了防洪组的水位调度建议,在汛期万吨级船队根本不能通航。三峡水库某点的水位,不可能在同样时间,有两个不同的状态。
4、关于三峡地区有多少可开垦的荒坡荒地安置三峡工程移民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移民组的结论是,库区人口环境容量大,三峡地区19个县市一共有2046万亩(!!)荒山草坡可以开垦,用于安置三峡工程移民,其中在有移民任务的361乡就有368万亩荒山草坡。因此可以保证三峡工程移民在本地得到安置(9)。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组的结论是,库区土地资源尤为不足,即使采用有力改造措施后,可以安置三峡工程移民的后备宜农荒地一共只有29.5万亩,其数据是来自航空照片解读后得到的,其分布上限至海拔1400米,坡度在25度以下(10)。
后者只是前者的14.4%。
三峡工程总报告中采用的数字是∶经航片解读之后,在有移民任务的361乡有123万亩荒山草坡为可垦土地,选择其中较好的29.2万亩发展成为水平梯田,发展柑桔等经济作物。在有淹没的331个乡中有301个乡的农村移民可以不出乡安置,30个乡需在邻乡调剂安置(1)。虽然这里的29.2万亩可发展柑桔等的可垦土地,与生态环境组的29.5万亩相差不大,但是内涵完全不同,由于气候个关系,在海拔600米以上的荒山草坡根本不能被开垦成可以种植柑桔的土地。
三峡工程移民的实践证明,三峡工程论证总报告中关于移民可以在本地安置的结论是完全错误的。
5、三峡水库到达有没有水力坡度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移民组在计算三峡工程移民和三峡水库淹没损失时,认为三峡水库基本没有水力坡度,只是在水库的库尾有一个很小的水位抬升(9)。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的结论是,三峡水库的平均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七(作者注∶即平均每一百公里抬升7米)(4)。
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交通组的结论是,三峡水库的某些区段的水力坡度可达万分之二到三(2)(7)。
如果采用泥沙组“三峡水库的平均水力坡度为万分之零点七”的数据,来计算三峡工程的移民损失和移民人数,则三峡工程移民人数将达到180万,远远超过公布的113万。
如果采用移民组“三峡水库基本没有水力坡度”的条件来计算三峡工程的泥沙淤积,则三峡水库根本没有可能采用“排浑蓄清”的运行方法,全部泥沙均淤积于库底,泥沙淤积问题根本无法解决。因为没有任何能量可以用来“排浑”?
6、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这是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的结论,也是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汇报的结果。中国的新闻媒介也都报导了这个结论(12)。
但是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组的结论是∶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只要投资有力措施到位,将不利影响减到最低限度,生态环境不致影响三峡工程的可行性。(13〕
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组的顾问,因不同意结论中的“只要投资有力措施到位,将不利影响减到最低限度,生态环境不致影响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拒绝在报告上签字(14)。
侯学煜教授坚持,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参加生态环境组报告书写的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阶说,单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看,三峡工程肯定是弊大于利。但是三峡工程论证的最后结论,却成了“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这个结论的变化,是中国科学工程界的耻辱,也反映了一些所谓“科学家” 的堕落(15)。
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各专业组报告中,还能找到许多自相矛盾的的地方,上述仅仅是其中几例。
虽然有403个专家在各自的专业报告上签了字,虽然专业组的每个负责人在论证汇报会上,都用宣誓式的形式说∶“某某专业的因素不致影响三峡工程的可行性”来结束汇报,但是这并不说明,14个专业组说在某某专业方面是可行,三峡工程就必然是可行的。因为在三峡工程论证中,各专业组都只是从对本专业最佳的条件出发,得到了本专业最理想的结果。各专业组之间缺乏协调,缺乏综合。人们从上面六个例子可以清楚看到,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各个专业组的报告之间互相矛盾,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的许多结论根本不能成立。
由潘家铮院士负主要技术责任的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报告,得到了中国决策层的极大赏识,并给予最高的奖励。潘家铮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成为中国同时拥有科学界和工程界最高荣誉称号的少数专家之一,同时出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
黄观鸿先生在文章中提出的“院士原来不读书?”这个问题,在本文中仍然没有得到回答。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各个专业组报告之间互相矛盾,要是潘家铮院士读书,本该不难发现这些问题的!
附注:
(1)参见王维洛∶福兮祸兮--三峡工程再评价,文统出版社,台北,1993,
(2)参见长江水利委员会编∶长江三峡工程技术丛书∶三峡工程技术研究概论/三峡工程水文研究/三峡工程地质研究/三峡工程综合利用与水库调度研究/三峡工程大坝及电站厂房研究/三峡工程永久通航建筑物研究/三峡工程机电研究/三峡工程施工研究/三峡工程科学试验和研究/三峡工程泥沙研究/三峡工程生态环境影响研究/三峡工程经济研究,
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参见徐干清,吴以螯,陈清濂∶三峡工程的防洪问题,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徐干清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防洪组负责人;
参见徐干清∶防洪,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本?p>(4)参见林秉南,窦国仁,谢鉴衡,唐日长,戴定忠,潘庆桑∶三峡工程的泥沙问题,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林秉南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泥沙组负责人;参见林秉南∶工程泥沙,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北京
(5)参见方子云∶三峡工程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方子云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组副组长;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生态环境二组组长;参见方子云∶生态与环境,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北京
(6)参见沈根才,陈汉章,丁功扬∶三峡工程的电力系统问题,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沈根才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领导小组成员;参见潘家铮∶发电,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北京
(7)参见王作高∶三峡工程的航运问题,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王作高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航运组负责人;参见石衡∶航运,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北京,石衡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航运组负责人;
(8)参见洛叙六∶三峡工程的水位问题,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洛叙六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水位组负责人;
(9)参见张岳∶三峡工程的移民问题,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张岳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移民组负责人;参见李伯宁,殷之格∶库区移民安置,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北京,李伯宁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特邀顾问;
(10)参见中国国家科学委员会,水利部,能源部∶长江三峡工程重大科学技术研究课题研究报告集,长江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和对策研究,水利电力出版社,1992年,北京,
(11)参见潘家铮∶三峡工程论证领导小组关于三峡工程论情况的汇报,在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会上的汇报,1990年7月6日
(12)参见陆佑楣多次讲话,陆佑楣为三峡工程可行性论证领导小组副组长
(13)参见∶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阶在接受唐建光采访时的讲话,唐建光:三峡生态悬念待解,新闻周刊,2002年12月2日
(14)参见∶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学煜在接受记者朱剑虹采访时的讲话,载在戴晴主编∶长江之死!?新风出版社,台北,1991,132-143页
(15)参见∶王维洛∶从“三峡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变化看科学如何沦落为政治的婢女,当代中国研究,美国普林斯顿,2002年第四期
作者 王维洛 为工程师,现居德国
《观察》首发(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也谈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