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的中国,选择了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一方面是由于列强的压迫,外敌的侵入,使民族国家陷入空前的危机,为救亡图存计,必须高扬民族主义,而当时的共产党人顺应了这种民族主义的潮流,承担了挽救民族危机的重任,因而顺理成章地将这种民族主义潮流引导进入国家社会主义。
另方面,中国自十九世纪中叶的洋务运动以来,亦曾尝试通过借贷外资加快原始积累实现工业化,但成效甚微,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始终无法达到工业革命所要求的临界点,现代化的进程步履蹒跚,至使有些政治人物不得不选择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走独立自主的道路,最终陷入闭关锁国与世界市场隔绝的死胡同。
无法实现走向现代化
翻开廿世纪的历史,社会主义运动在它的初期确实曾被许多不发达国家误认为是一条通向现代化的捷径。中国的共产党人也不例外。如邓小平就说过,“社会主义的好处,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也就是说利用公有制,通过国家权威集中各种社会资源和力量,办对全社会最迫切、最紧要的事情。据云其好处之一是在内可以将国家由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过渡到快速实现工业化;好处之二是集中全民力量抗御外侮;好处之三是有力量对抗国际资本主义的各种垄断势力。
但是,经过五十年的社会主义实践,证明这条捷径是个死胡同,初期的迷人色彩也纷纷剥落。开始几步,它借助洞外的回光还可看清路径,但往深处再走几步,便是一片漆黑,步履艰难。因为现代化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发展过程,它必须商品化、工业化、民主化同步进行。然而,国家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并不能达到以上三个目标。
(一)以国家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为主导的生产不是国际化的商品生产。当然,它的产品无法国际化有许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本身的产品质量低无法进入国际市场,至使社会主义生产难于实现商品化。这也是中国必须实行改革开放、走市场经济道路的原因。
(二)由于没有世界市场的吸收,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业化必然朝着畸形方向发展。一方面要对抗国际资本主义集团的压力,不得不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这种以防御战争建立起来的工业体系,如果没有战争,它的工业便没有出路。又由于这种工业没有与国民生活直接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社会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