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的中國,選擇了國家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一方面是由於列強的壓迫,外敵的侵入,使民族國家陷入空前的危機,為救亡圖存計,必須高揚民族主義,而當時的共產黨人順應了這種民族主義的潮流,承擔了挽救民族危機的重任,因而順理成章地將這種民族主義潮流引導進入國家社會主義。
另方面,中國自十九世紀中葉的洋務運動以來,亦曾嘗試通過借貸外資加快原始積累實現工業化,但成效甚微,資本的原始積累過程始終無法達到工業革命所要求的臨界點,現代化的進程步履蹣跚,至使有些政治人物不得不選擇國家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走獨立自主的道路,最終陷入閉關鎖國與世界市場隔絕的死胡同。
無法實現走向現代化
翻開廿世紀的歷史,社會主義運動在它的初期確實曾被許多不發達國家誤認為是一條通向現代化的捷徑。中國的共產黨人也不例外。如鄧小平就說過,「社會主義的好處,是可以集中力量辦大事。」也就是說利用公有制,通過國家權威集中各種社會資源和力量,辦對全社會最迫切、最緊要的事情。據雲其好處之一是在內可以將國家由前資本主義的社會形態過渡到快速實現工業化;好處之二是集中全民力量抗禦外侮;好處之三是有力量對抗國際資本主義的各種壟斷勢力。
但是,經過五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證明這條捷徑是個死胡同,初期的迷人色彩也紛紛剝落。開始幾步,它藉助洞外的回光還可看清路徑,但往深處再走幾步,便是一片漆黑,步履艱難。因為現代化是一個有機聯繫的整體發展過程,它必須商品化、工業化、民主化同步進行。然而,國家社會主義的發展模式並不能達到以上三個目標。
(一)以國家社會主義計畫經濟模式為主導的生產不是國際化的商品生產。當然,它的產品無法國際化有許多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本身的產品質量低無法進入國際市場,至使社會主義生產難於實現商品化。這也是中國必須實行改革開放、走市場經濟道路的原因。
(二)由於沒有世界市場的吸收,社會主義國家的工業化必然朝著畸形方向發展。一方面要對抗國際資本主義集團的壓力,不得不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軍事工業,這種以防禦戰爭建立起來的工業體系,如果沒有戰爭,它的工業便沒有出路。又由於這種工業沒有與國民生活直接挂(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社會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