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华:大陆贪官赃物高价拍卖凸显国民道德的缺陷

近来两次巨贪--慕绥新和李玉书--的赃物拍卖会盛况空前,成果可观,有些赃物甚至以天价成交,其过程所反映出的国民心理耐人寻味:中国老百姓在选择物品时历来有避凶就吉的心理,忌讳颇多,因此两位贪官的赃物被高价拍卖,说明购买者实际上是把这些物品当作吉祥物来看待的。这在表面上是悖理的,因为两位贪官都受到了严惩,一个病死狱中,另一个被判处了死刑,人们应该对他们用过的物品心存忌讳才对,可是高价竞买者为什么不对之心存忌讳反而必欲占有之而后快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少国人将这些物品当作了权力和金钱的象征,以为购买了它们就等于购买了权力和金钱的符号,因而可以给自己带来好运。这种现象凸显了部分国民道德理念的双重缺陷:一、对于正义、公平、平等、个体自立等基本价值理念的无知和淡漠;二、对于金钱和权力的畸形崇拜和渴望。

购买贪官的赃物对于占有者来说无非具有两个意义:其一,祈求这些物品能给自己带来好运;其二、以占有这些“独特”之物来炫耀自己的财力和个性。对这两种意义的追求说明他们在购买时缺乏理性的审判意识,未把这些物品与不义、堕落、罪与恶联系起来,非但不把它们当作耻辱的符号,反而奉之为幸运符。这些人企求某些权力和财富的符号能给自己带来好运,本是无可厚非的,但基本价值理念的缺失却意味着一种可怕的可能性:既然他们可以不对贪官所攫取之物进行理性审视,那么,他们自己在实现权力和财富之梦时就有可能不尊重正义、平等、公正等基本的价值和游戏规则。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腐败的民间基础:腐败表面上是人人痛恨的,但对于腐败机会的降临却是不少人心向而神往之的。在某些民间语境中,“今天我腐败了”是种值得炫耀之事,相当多的人对腐败者心存艳羡之心,时常企望自己也能腐败一把。正是这种社会心理使得不少贪官在民间具有较高的威望,甚至被视为能人。相当多的人认为,某些贪官之所以落马乃至受到严惩,根本原因不是他们有罪,而是由于他们不幸地被抓了典型。诸如此类的说法在街谈巷议中广为流传,暴露着部分国民基本道德理念缺失所造就的病态社会心理。

中国欲完成政治理念、道德价值体系、社会心理的现代化,必须培育国民对某些基本的价值理念--如正义、平等、个体自立原则--的敬畏意识。这恐怕是此次事件给我们最大的启迪。

源自《议报》(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