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录自2月18日《深圳商报》“谈话空间”版“你说我说”栏目话题之一)
当今的深圳社会是一个择业自由的社会,早告别了过去那种想从事什么工作但自己不能作主的年代,这当然是一种时代的进步。干自己喜爱干的活,那是每个人的自由,旁人无权横加干涉,这也是一种观念上的更新换代。
但是,因为我们也是一个社会的组成部分,我们不能总是只盘算着自己从社会中得到了多少,同时也应掂量一下自己为这个培育了自己的社会回报过多少。即使在极端看重个人权利和价值的西方社会,大多数人人生之中追求的成就感,除了包括自己挣了多少的钱外,也还涵盖了自己为那个社会创造了多少的财富,为推动那个社会的进步出过了作出了多少分成绩。
在选择职业的时候,我们即使不做到去计算社会为培养自己成才须付出的成本和应向自己收取的多少收益那么高尚,可也是不是该把自己为这个社会作出了多少的贡献作为衡量自己成就的一种参数?甚至是不是该自我秤量一下,自己选择的这个岗位已否将自己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了?--诚然,我并不认为在五星级酒店为顾客擦皮鞋,会比在街头为顾客擦皮鞋对社会之直接、实质的贡献大,所实现之直接、实质的社会价值多;就如有的人不相信擦皮鞋会比从事科研对社会的贡献小一样--区别只在于后者侧重于职业间的平等,而前者侧重于职业内的平等而已。
当然,我们也能看得出,不少人作出类似这位大学生的选择时并不是那么地潇洒的,个中也有其难言之苦衷。他们头上尽管已经没有了直接的计划性指令,但不规范的就业市场的市场取向却迫使他们选择了无奈。这种能力与待遇间的错位,其实也是一种无形的紧箍咒。
出现这种择业观念的碰撞,根本原因还是在于这个社会对科学事业和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如果没有长远的眼光,光把重视停留于口头上而不是落到实处,不一个萝卜一个坑地去理顺人才机制及科研成果的市场转换机制,整个社会浮躁的价值取向便不会得到根本上的扭转,这种碰撞还会陆续有来。
让从事真正的人才从物质到精神上都真正体验出自身存在的价值、切实体会到自身的成就感,让他们在作此类抉择时更爽快干脆一些,则社会幸甚,民族幸甚,国家幸甚!
- 关键字搜索:
- 大学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