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仇英《觀榜圖》卷局部。(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說起八股文,大多數中國人都會聯想到形式死板、內容空泛、陳舊腐朽,或認為它是禁錮思想、埋沒人才的封建糟粕。總之,「八股文」三個字絕對是現在人們口中一個不折不扣的貶義詞,但大多數人沒有讀過一篇真正的八股文,因此根本無法說清它到底哪裡陳舊腐朽,又是如何禁錮思想的。人們說不出個子丑寅卯來。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明清兩代莘莘學子所刻苦研習的八股文到底是什麼。希望可以藉此釐清人們固有印象背後的原因,並談它的真實情況。
宋代殿試。(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何謂八股文
八股文又稱制藝、時文、八比文,是科舉考試的專用文體。據《明史》記載:「科目者,沿唐、宋之舊,而稍變其試士之法,專取四子書及《易》、《書》、《詩》、《春秋》、《禮記》五經命題試士。蓋太祖與劉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八股文原是明太祖朱元璋和劉基所確立的,因其要求文章內要有四段,每段兩股對偶排比之文字,合共八股,故此稱之。值得注意的,八股文的格式的確是一個發展的過程,到明成化年間大體成型完備。
八股的格式分為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大結等部分。其每個部分都有規定的寫作要求。具體來說,考生要首先進行「破題」,「破題」就是將題目的意思破釋開來,但又不能直說題意,一般不出現題目的字眼而將題意說的圓融透徹為佳,有點類似寫詩時的含蓄表達。
「破題」之後便是「承題」,這部分是把「破題」中的主旨承接而下,用四五句引申言之。換句話說,這兩部分作為文章的開頭必須做到開宗明義。
元末明初時,文人寫作好浮藻,絮絮叨叨說了一堆卻缺乏重點,為了矯正這種不良學風,明太祖要求「一凡作四書經義,破承之下,便入大講,不許重寫官題」。(《大明會典》)
「起講」這一部分是指:必須寫明題意,籠罩全局,如人之咽喉;「入題」這部分的作用是從上文引導至本題,也可不寫入題,直接寫下文。
接著,從「起股」到「束股」就是真正八股的部分,也就是議論部分。「起股」是用排比文開始議論,其立意之輕重、文字之長短,聲調之緩急,以至於語氣助詞的用法,都必須兩兩相對,重在提起全篇氣勢。「中股」是全篇重心,要求承上啟下,靈活輕便。接著寫「後股」,闡述中股所未盡之理,要求莊重踏實。而「束股」就是用來收束回應全篇,宜短不宜長。總的來說,行文時,要求應重實避虛,俱求實效,不得空發議論。最後到「大結」即是結尾,此時不需對偶,用以抒發情感,總結全文。
雖然八股的格式比較固定,考生仍能擁有很大空間來發表見解,而且規定範式實際上是在幫助考生行文更有條理,邏輯更加嚴密,承接和過渡更加自然。
不但如此,八股文並不是人們印象裡的古板無聊、言之無物的空洞文章。「令作文務要純雅通暢、不許用浮華險怪艱澀之辭。」「務要醇正典雅、明白通暢、合於程式者、方許取中」從考試的要求來看,八股推崇行文雅正,摒棄浮誇的炫技文風。而且八股文對字數也是有要求的,明初規定鄉試會試《五經》義限五百字,康熙年間要求限五百五十字。如此來說,八股文的內容應是相當精簡的。
時至今日,中國學生的作文教學仍然能見到八股文的影子。比如開頭的直入主題和結尾的總結全文,正文中大段大段的排比對仗的文字,以及文章的過渡和承上啟下等等等等,都是非常實用的寫作方法。
明仇英《觀榜圖》卷局部。(圖片來源:公有領域)
八股取士的優點
談八股取士的優點時,首先要明確的是,科舉考試並不是文人無拘無束的翰墨場,而是一種為了選拔官員而專門設計的能力考試。因此,它一定是為了適應科舉各方面需求的。
首先,八股文的寫作是有特定備考範圍的,考題規定採用《四書》、《五經》的原文,內容以程朱學派的注釋為準。因為要照顧到學生的精力和財力,如果沒有一個明確的學習範圍,面對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學生將無從學習。而有了相同的教材,就等於有了一個公平的學習環境。
學生們在長期的儒家經典的學習中,也是在不斷的提升著人品道德。而且作八股文時,要求學子要「代聖人立言」。就是說,寫作時學生必須站在聖人的角度上思考、議論。在這種長期的思維習慣的影響下,學生們也會將聖人的言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在不知不覺中提升著道德。這是一種非常好的修習德行的方式,乃真正的德育之法,非常有借鑑意義。
中舉為官後,有著長期道德修養基礎的官員們便能教化一方百姓,施行仁政,是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礎。即便考生最終名落孫山,這些士人們仍然可以將仁義禮智信等傳統觀念播撒在各自所處的環境中,起到的正面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就考試本身而言,八股文使用同樣的文風和寫作格式使評卷更為標準客觀。古有「文無第一,武無第二」的說法,對於文章的好壞優劣的評判本身就是難點,其判卷者的主觀想法越多,越不利於科舉的公平性。試想,如果將李白的《將進酒》和蘇軾的《赤壁賦》放在一起硬要評個高低,恐怕大家要吵上三天三夜了。八股文要求文章風格「醇正典雅」,「典實簡古」,考生們通常會避免使用浮誇的辭藻。在固定的範式中,文章的觀點、文筆、邏輯的對比就會非常明顯,這極大的提高了評卷的公平和效率,符合以才取士的宗旨。
但也有不少人因為八股的格式固定,就說它模式僵化,禁錮思想。其實這些說法是站不住腳的。就拿律詩而言,其格式更加固定、模式更加「僵化」,不但要求平仄和押韻,中間四句必須兩兩相對,創作者還要在有限的字數內把情和景容在一起,在起承轉合的節奏中進行藝術化的表達,如此多的限制可謂是難上加難。可是即便如此,從古至今仍舊湧現出了無數佳作,根本不影響它的可讀性。
而八股文在程式上參考了散文的章法、駢文的排偶和近體詩的格律,因此天然就具備了它們的長處和美感,甚至可以說是集中國古代文體之菁華。「論者以明舉業文字比唐人之詩,國初比初唐,成、弘、正、嘉比盛唐,隆、萬比中唐,啟、禎比晚唐云。」(《明史‧選舉志》)這又何來陳舊腐朽之說?
許多人批判八股不能選拔人才,其實這較高的創作門檻本身就是一種天然的篩選機制。而且科舉不只是考八股,還要考策文、論判及政府公文的擬定。況且科舉要經童試、院式、鄉試、會試及殿試,考生們要經歷一層層的學習、培訓、教育、考核過程,是一套非常系統、科學的選拔制度。如現代教育中的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樣,難度是不斷加大的。
其實能登科中舉的學子們,都有著相當強的學習能力和分析判斷力,現代人把那種「死讀書」、「孔乙己」的腐儒形像套用在當時的學子和士人身上不能不說是極其片面的。
明代狀元趙秉忠的殿試卷《論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為萬曆皇帝所出的殿試試題,是唯一存世的真品狀元卷。他在文中論述了帝王與百姓、政策與法治,法律與道德之間的關係。全篇氣勢磅礴、觀點鮮明、說理透徹,一氣呵成,哪裡有什麼所謂的死板、老套?趙秉忠官至禮部尚書,其人品行高尚,剛正不阿,是名副其實的狀元之才,又何來八股埋沒人才一說?
「時藝所論,皆孔、孟之緒言,精微之奧旨。參之經史子集,以發其光華;范之規矩準繩,以密其法律。雖曰小技,而文武幹濟、英偉特達之才,未嘗不出乎其中。」,「清代名臣多由科目出身,無不工制義者。開國之初,若熊伯龍、劉子壯、張玉書,為文雄渾博大,起衰式靡。康熙後益軌於正,李光地、韓菼為之宗。桐城方苞以古文為時文,允稱極則。雍、乾間,作者輩出,律日精而法益備。」(《清史稿》)八股取士在五百多年的實踐中,選出了無數文武全才,這是不爭的事實。
除此之外,科舉規定的程式能有效的防止作弊。在宋朝時就有人在試卷內容的開頭結尾中使用虛詞作暗號,串通考官作弊。到了明清時期,防止作弊手段也更加完善了,除了糊名和謄錄外,考試時,考官們會現場給學子們發放特定的虛字,這更減少了作弊的可能性。可見,當時倡導的公平取士絕不是口號虛言。
從大了說,公平的環境給了底層的學子以機會,打通了社會階層流通的脈絡,很好的緩解了階層固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正因如此,這更加促進了國人崇文重學的社會氛圍。相較之下,現今中國大陸的教育卻是一片亂象,一方面「讀書無用論」大行其道,另一方面中產們「雞娃」之烈古今罕見,所談皆是「成績」、「學校」、「錢途」,足見社會階層的固化板結與腐化學風的程度之深,此皆人們只重利益而不重德育之弊也。
(此文取自:雲升〈漫談古代科舉之八股文〉。此文經過刪改)
責任編輯: 初新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