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廟是祭祀孔子的處所,圖為中國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Yumeto /wiki/CC BY 4.0)
「至聖先師」孔子,字仲尼,著名教育家、哲學家,家鄉在山東曲阜。孔子去世後第二年,即魯哀公十七年(前478年),魯哀公就下令將孔子故居改建為廟。孔廟是祭祀孔子的處所,經歷代帝王不斷增修、擴建,成為中國歷史最悠久的建築物,和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為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孔廟有九進院落,經過第三道「弘道門」,就是收藏歷代帝王所賜書籍、字畫,著名的藏書樓「奎文閣」。奎文閣後方有13座碑亭,存放著歷代君王讚頌孔子的55塊巨石刻碑。
孔廟內陳列著豐富的碑碣石刻,是僅次於西安碑林的中國第二大碑林,尤其保存了全國數量最多的漢碑。其中,有三大名碑被讚譽為孔廟「鎮廟之寶」,就是光耀後世的〈禮器碑〉、〈乙瑛碑〉、〈史晨碑〉。
漢隸第一〈禮器碑〉
〈禮器碑〉被公認為「漢隸第一」。(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漢碑以隸書為主,美不勝收。被公認為「漢隸第一」的是〈禮器碑〉,全名〈魯相韓勅造孔廟禮器碑〉、〈韓明府孔子廟碑〉等,簡稱〈韓勅碑〉。蒼古溫潤,風格獨特,是隸書字體成熟的典型作品。碑文記載東漢魯國宰相韓勅尊崇、感念孔子,集官民之力重修孔廟的事跡。
〈禮器碑〉體勢方正,筆畫剛健瘦硬、力度十足,轉折多用方筆。較細的筆畫與粗壯的捺形成視覺對比,精妙絕倫。碑陰、碑側刻滿了捐助者的姓名和捐款錢數,大小、疏密隨意,顯出變化之美。
清代王澍《虛舟題跋》評此碑:「尤為奇絕,瘦勁如鐵,變化若龍,一字一奇,不可端倪」。明代郭宗昌在《金石史》中讚譽此碑:「其字畫之妙,非筆非手,古雅無前,若得之神功,非由人造。」謂之有如神助,非是用筆、用手所能寫出來的;又如天上銀河,可望而不可即。
漢隸第二 〈乙瑛碑〉
〈乙瑛碑〉渾厚雄強,波磔明顯,已是道地的隸書筆法。(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乙瑛碑〉,全名〈漢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魯相乙瑛碑〉等。無碑額,碑文內容記載孔子的十九世孫孔麟,請求設百石卒史以負責孔廟禮器和春秋祭典各項禮儀。經魯前相乙瑛、後相平及司徒吳雄、司空趙戒等人先後奏請,得學德兼備之賢者孔龢(通「和」)獲選任事,故又稱〈孔龢碑〉。
〈乙瑛碑〉端莊豐潤,秀美飄逸。筆畫較〈禮器碑〉為粗,渾厚雄強,波磔明顯,已是道地的隸書筆法。其橫筆多切鋒,起筆略向下壓,因筆勢稍向下,故體勢稍斜,更為靈秀生動。捺畫沉著遒勁,燕尾則以方形挑出。其字型結構堪稱所有漢碑中最美的。
清代翁方綱認為〈乙瑛碑〉是「漢隸最可師法者」。清代方朔《枕經金石跋》說:「〈乙瑛〉立於永興元年,在三碑〈禮器〉、〈史晨〉為最先,而字之方正沉厚,亦足以稱宗廟之美、百宮之富。」
百代模楷 〈史晨碑〉
〈史晨碑〉,一塊碑兩面刻石,合稱〈史晨前後碑〉。(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史晨碑〉,一塊碑兩面刻石。碑陽為〈魯相史晨祀孔子奏銘〉,又稱〈史晨前碑〉,東漢靈帝建寧二年(169年)立;碑陰則是〈魯相史晨饗孔子廟碑〉,又稱〈史晨後碑〉,早於〈史晨前碑〉一年所立。二碑合稱〈史晨前後碑〉,皆記載史晨尊孔、拜謁孔子,奏請每年春、秋兩季行祭孔典禮之事。
〈史晨碑〉方正工整,古樸淳厚。結體中斂而向四面拓張,波挑明顯,撇捺收筆加重回筆及雁尾提按。是漢隸八大名碑之一,隸書成熟期典範佳作,很適合做為初學隸書者的入門範本。
方朔《枕經金石跋》評:「書法則肅括宏深,沉古遒厚,結構與意度皆備,洵為廟堂之品,八分正宗也。」明代郭宗昌亦謂:「分法復爾雅超逸,可為百代模楷,亦非後世可及。」
可嘆文化大革命開始以後,1966年11月,紅衛兵來到曲阜「破四舊」,駐紮於孔廟。大規模破壞塑像、神龕、供桌、匾聯等,部分石碑被推倒折斷,孔廟和墓葬中的古籍、文物被洗刼一空,文物損失難以估計,實為中華文化一場大浩劫。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