悉達多的修行之路,是自我解脫之路,他沿著自己的軌道前行,風也無法動搖。(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赫爾曼‧黑塞,1877年出生於德國的作家,詩人,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1962年於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歲。黑塞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黑塞筆下的故事,很多都關於彷徨、流浪和尋找。他的名言是:「世界上任何書籍都不能帶給你好運,但是它們能讓你悄悄成為你自己。」
1922年,黑塞45歲時完成了著名小說《悉達多》。許多人把這本書喻為「找到自我」之書,主人翁悉達多找尋自己的過程,也是作者不斷追問,達到自我救贖的過程。在世界大戰時期,美國掀起了一陣黑塞熱,黑塞曾說:「世界不是為了被改善而存在的。你們生存,是為了成為你們自己……成為你自己,世界就會變得富足而美好。」當時的「垮掉一代」,在他的文字中得到精神解脫。
走自我解脫之道
小說的主人翁悉達多是一位古印度婆羅門的貴族子弟,擁有人們所羨慕的一切,他有顯赫的父母和家產,也是萬千女性仰慕的青年才俊。所有人都熱愛悉達多,可是他自己卻並不快樂。
他的內心悸動不安,為無法找到「自我」而困惑。
於是,悉達多不顧父親的反對,放棄一切,跟朋友喬文達一起加入苦行的沙門。在苦修中他學會了戰勝飢餓、疼痛、焦渴和疲憊。但他發現苦行僧式的生活,只是對現實的逃避、對痛苦的暫時麻醉。
猶豫彷徨之際,他遇到了世尊佛陀喬達摩。喬達摩已經功德圓滿,達到了成千上萬的婆羅門弟子正在苦苦追尋的境界。好友喬文達決定追隨佛陀,而悉達多卻選擇獨自走上了修行之路。
這是為什麼?
悉達多認為修行之路不可複製別人的。他說:「知識可以傳授,而智慧只能自己體悟。我要繼續走自己的道路,走出自己的解脫之路。」
書中說:「大多數人彷彿一片落葉,在空中翻滾、飄搖,最後踉蹌著歸於塵土。極少數人如同天際之星,沿著固定的軌跡運行。沒有風能動搖他,他內心自有律法和軌道。」
凡人很容易被外界資訊所干擾,用他人的眼光來判斷自己,乃至於丟掉真實的自我。反之,自我知覺,就是不斷擺脫外界的影響、瞭解自己內心的過程。
為什麼很多人「聽過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洞察別人的思想,不等於吸收別人的思想,更不等於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如果人最終追逐的是別人的影子,思想也就成為他人的映射,卻從來都不是自己。
悉達多的修行之路,是自我解脫之路,他沿著自己的軌道前行,風也無法動搖。
投入生活 迷茫與彷徨
悉達多告別喬達摩,繼續走上了求道之路。他不再是婆羅門的兒子,也沒有成為佛門弟子。
婆羅門的智慧、沙門的戒律和世尊的講道,都讓悉達多覺得失去了自我。他覺得只有拋棄外界的束縛,才能慢慢地靠近內心真實的自我。
他開始用心去感知世間萬物,流光魅影在他眼中閃耀,日月星辰在他心中運行……
他又渴望體驗紅塵萬丈的生活,向名妓迦摩羅學習愛情,向富商迦摩施瓦彌學習做生意。前者給了悉達多情慾的極樂體驗,後者則帶著悉達多步入商界,學會賺錢和花錢。他獲取了巨大的社會財富。
漸漸地,悉達多在飽食豐衣的日子裡忘記了光陰的流逝。他沾染了世人的貪婪與懶惰,墮落於愛慾與財富。
他試圖在醉生夢死的生活中尋找刺激,他沉溺於賭博,對乞丐不再仁慈,也不再借錢給求助的人。
他變成了恰是他年輕時最難接受、最蔑視的樣子。可悲可嘆的悉達多只剩下衰老和疲憊,他想在世間尋求真理,換來的卻是枷鎖和負荷。
一遍遍填滿慾望,又一遍遍品嚐孤獨。過度膨脹的慾望,讓悉達多迷失自我,無法自拔。悉達多厭惡那自我放棄的自己,於是滋生了求死之念。在絕望地準備跳河之際,他的靈魂猛然甦醒。他告別了以前的所有,以一個全新的自己出現,脫胎換骨。他開始愛一切東西,充滿愉悅的愛。
悉達多找到了自己,在經歷了犯罪、慾望,追逐了財富、陷入絕望之後,他學會了愛這世界。「愛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而這個轉變也正是黑塞想要努力探索的東西,一種超越一切,超越時間的信仰。
悉達多墜入塵俗的生活,他不僅用思想,還用眼睛、心靈和肉體經歷了塵世的一切,但是他要面對殘酷現實,證實坎坷的人生,勇敢承受生活,經過努力都可以成為自己所希望的人。「每個人的每一種生活,都是通向自己的一條道路。」
人真正的自我,就是過去一切體驗的總和。「我」是「我」接觸過的人、碰到過的物、感受過的歡樂、迷失過的痛苦等等所有的一切,才有此刻的「我」。人生是一場修行,紅塵是最好的道場。
看清真相後 依然熱愛生活
悉達多離開塵世生活,決定成為一個擺渡人。
他和船夫瓦耶迪瓦一起划船制槳、耕田勞作。他每天在河邊傾聽著河水的聲音,領悟生命的真理。
悉達多在這條河中看到自己的一生,少年的悉達多、成年的悉達多、老年的悉達多,彷彿沒有過去、沒有未來,一切都是本質和當下。
在幫助喬達摩弟子渡河的過程中,船夫意外救了和悉達多相愛過的迦摩羅和其兒子小悉達多。
可迦摩羅卻毒發身亡,留下小悉達多跟著悉達多一起生活。但兒子從小嬌生慣養,無法忍受貧窮困苦的生活。他帶來的不是幸福安寧,而是對悉達多的厭惡與折磨。終於在一天矛盾爆發後,兒子選擇了憤然離他而去。
悉達多承受著愛而不得的痛苦,同時也想起少年時期的自己是怎樣迫使父親答應他出門苦修,讓父親心痛的情形。
他幡然醒悟,每個人都要獨自走過自己的人生,在漫長的旅途中痛飲苦酒,尋覓出路。
他不再與命運搏鬥,不再與意志作對,而只是專注於眼前,用心感知當下的每一刻。
最後悉達多徹悟:「我唯一的事,是愛這個世界。」不藐視世界,不憎惡世界和自己,懷抱愛、驚嘆和敬畏,注視一切存在之物和我自己。
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尋找最真實的自己。
王國維認為人生有三大境界。(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提出了人生的三大境界: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從第一階段不知前路幾何的迷惘,到第二階段上下求索的迷茫徬徨、終志不改,再到第三階段大徹大悟,這也正是悉達多的修行之路。歷史的妙諦是,王國維先生和黑塞是同年1877年出生,同時代的人。這一中一西兩位文學家彷彿在不約而同印證著同一個道理。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們是自己的出發地,也是「自己」的目的地。當我們融入生活、體驗生活、熱愛生活,我們擁有的就是有意義的一生。《約翰‧克里斯多夫》,作者羅曼‧羅蘭,是黑塞尊敬的朋友,兩人有著終生的友誼。而黑塞筆下的悉達多,大概就是羅蘭秉持的「英雄主義」:認清生活真相並依然熱愛生活。
讀懂了赫塞的《悉達多》,你就讀懂了人生。就像《悉達多》中的一句話:「我不再將這個世界與我所期待的,塑造的圓滿世界比照,而是接受這個世界,愛它,屬於它。願我們都能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並等待覺醒那一刻的到來。」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