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像(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可憐天下父母心」是句家喻戶曉、老少皆知的名言,每個中國人在為人父母后,這句話就會被常常掛在嘴上、疼在心裏。它聽上去像一句俗語,普通極了,它又精闢極了,觸擊人性,能引起無數為人父母者的共鳴。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這話竟出自慈禧之手。
慈禧太后(1835年-1908年)是歷史上備受爭議的人物。她被描述為「垂簾聽政」、殘暴、只會玩弄權術的統治者,但深入瞭解就會發現,她其實是複雜而多面的。在她權傾天下47年間,大清帝國經歷了無數的風波和挑戰變革和改革,她支持洋務運動。但她也面臨著許多內外部的挑戰,如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等。慈禧曾給過當時的社會不少言論自由,過去女人裹腳的陋習,就是慈禧取締的。
慈禧讀書不多,但據《清稗類鈔》記載,慈禧「工試帖詩」,指慈禧掌國後,處於不停學習的狀態。但不知為何她一生流傳下來的只有一首詩。這首詩中的「可憐天下父母心」成為了百年傳頌的名句。
慈禧太后的母親富察氏,是歸化城副都統惠顯之女,安徽寧池太廣道葉赫那拉‧惠征之妻,生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逝於同治九年(1870年)。1867年,就在富察氏六十大壽的時候,慈禧身在紫禁城高高統治著大清王朝。
紫禁城距離富察氏所在的錫拉胡同咫尺之遙,實際上之前每次慈禧的母親過生日,慈禧太后都會親自向母親祝壽,看戲聽曲,陪母親待上一整天,而這六十大壽那天正好要舉行國事活動,脫不開身,慈禧也是下了番心思,準備了豐厚的賀禮,還親手寫下了一首四句詩,命人精心裝裱,然後給老太太送去。這是詩的全文:
<祝母壽詩>
世間爹媽情最真,
淚血溶入兒女身。
殫竭心力終為子,
可憐天下父母心!
要說慈禧的書法還是不錯的,曾以一手好書法成為咸豐批奏折的代筆。這副書法一直保存了幾代人,可惜在「文革」中被銷毀了。
慈禧讀的書並不多,這首詩並不符合七律押韻。不過俗話說「文貴於真」,後人讀起來剛覺得第一句「世間爹媽情最真」太淺白了,緊接著一句比一句打動人心,最後一句沉甸甸的,是那麼貼近天下百姓,而又情真意切,發自肺腑。
慈禧真的孝順母親嗎?這個問題又關乎人性的複雜。慈禧御前女官裕德齡著《慈禧太后私生活實錄》說,慈禧「對於那些皇族和自己母家這些較近的至戚,都是很切齒地痛恨著的。」另一個史料《清稗類鈔》也記載了類似的事情:「孝欽後(慈禧)嘗語人曰:『我自幼受苦,父母不愛我,而愛我妹。』」
清末民初有一位燕北老人易夔,世世為宦,熟知宮廷瑣事、禁苑秘聞。據其所著《清代十三朝宮闈秘史》記載,慈禧其實待她母親不怎麼樣。舉例說,慈禧入宮得咸豐帝寵幸,富察氏入宮看她,慈禧冷著臉說:「母親過去說女兒是賠錢貨,今日如何?」她母親很生氣,但也不敢說什麼。
按照大清後宮禮儀,父母入宮探望身為妃子的女兒要行君臣之禮——跪拜禮。做女兒的呢,哪個忍心看著父母給自己下跪,基本上做做樣子,當父母剛一行禮時,就向身邊宮女使個眼色,宮女趕忙伸手攙扶,父母就勢起身就算可以了。
可是慈禧在母親行禮時,大模大樣地坐著不動,受著母親的大禮,讓她母親恨得牙癢。還有,富察氏一向不喜歡紅紅綠綠的裝扮,慈禧偏要給母親添堵。富察氏每次入宮,慈禧故意插了一腦袋的簪花見她。
就這樣不出幾年,富察氏就藉口年事已高,就不怎麼進宮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據說是慈禧小的時候母親為她做了一件很漂亮的翠色小衫,使她大出了風頭,但她妹妹也吵著要一件,母親就為她妹妹做了一件一模一樣的,心高氣傲的慈禧一氣之下用剪刀將小衫剪得粉碎,被母親告到父親那裡,挨了一頓狠打,這使其一直耿耿於懷。
也許,等到慈禧自己生育了兒子、養育了養子,等兒子長大也跟她作對,發生了那麼多痛心之事,才知道養兒有多麼不易,自己當初是多麼傷母親的心。
慈禧在男權至上的社會裏能夠統治中國達半個世紀之久,必然有她超人的能力和膽識。通常認為,任何人在那樣的政治漩渦中都會變得冷血無情。不過從這首詩裡,我們多少可以體察到,慈禧也是有血有肉的。可以想像,雖然在她的情感深處,有個性好強而殘存的對母親的不滿,但年事稍長後理解了父母不易,也不由得產生感激之情,或許更深處,她26歲喪夫後大權獨攬,她青年守寡、中年喪子、晚年和光緒水火不容,作為女性、母親和統治者,她有一種矛盾和無奈。
「父母心」的提法最早出自白居易《長恨歌》:「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關於感嘆父母之恩的語句,古文中也有很多類似的。如,《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后》中的那句名言:「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更早的有《詩經》中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勞。」、「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等,但都沒有慈禧這句流傳這麼廣。「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足以和「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等千古名句相媲美。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