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真實的曹操(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圖)
《三國演義》從明清問世以來便受到廣大的歡迎,裡面各種關於智慧、勇猛、忠義的精彩故事和風流人物可說是家喻戶曉。從「舌戰群儒」到「七擒孟獲」,從「火燒赤壁」到「火燒連營」;從「桃園三結義」到「走馬薦諸葛」,從「孟德獻寶刀」到「煮酒論英雄」。這一個又一個的關鍵詞,自從1994年電視劇《三國演義》播映以來,又再一次地深入到國人心中,喚起我們對「三國」迷戀,和對整個文化中國的悠然神往。
所以很自然地,我們今天一談起「三國」,往往會想到的是《三國演義》的三國,而不是《三國志》的三國。我們對三國人物的評價,無論是正面或反面,往往也是根植於《三國演義》。在此之中,曹操的「奸雄」形象可說是深入人心,而從京劇到戲劇的不斷演繹又更強化了這一點。但是,當我們放下成見,重新翻閱正史,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曹操──他是「治世之能臣」,也是「亂世之英雄」。雖然他作為權臣權傾一時,但不只終生一無竄逆之舉,相反地,還有力扶助早已失去權威的漢室皇帝,延續了岌岌可危的漢祚,直至逝世。套用曹操自己的話說,便是:「設使天下無有曹操,不知當有幾人稱帝,幾人稱王」。
故早在曹操年少無名之時,橋玄便看出他的非凡才德,對他說:「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三國志》)
一、《三國演義》與《三國志》的距離
有關《三國演義》對曹操的黑化,這裡就舉一個大家都耳熟能詳的故事為說,那就是小說第四回講述的「謀董賊孟德獻刀」及其逃亡過程中發生的事。故事最後,曹操因為誤會,為了保命而一不做二不休地殺了呂伯奢一家,並講出那句驚世駭俗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讓他的「奸雄」面譜獲得了極為形象化的表述,和這句話一起烙印在我們心間。通行本《三國演義》中的描述是這樣的:
操與宮坐久,忽聞莊後有磨刀之聲。操曰:「呂伯奢非吾至親,此去可疑,當竊聽之。」二人潛步入草堂後,但聞人語曰:「縛而殺之,何如?」操曰:「是矣!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獲。」遂與宮拔劍直入,不問男女,皆殺之,一連殺死八口。搜至廚下,卻見縛一豬欲殺。宮曰:「孟德心多,誤殺好人矣!」急出莊上馬而行。行不到二里,只見伯奢驢鞍前懸酒二瓶,手攜果菜而來,叫曰:「賢姪與使君何故便去?」操曰:「被罪之人,不敢久住。」伯奢曰:「吾已分付家人宰一豬相款,賢姪、使君何憎一宿?速請轉騎。」
操不顧,策馬便行。行不數步,忽拔劍復回,叫伯奢曰:「此來者何人?」伯奢回頭看時,操揮劍砍伯奢於驢下。宮大驚曰:「適纔誤耳,今何為也?」操曰:「伯奢到家,見殺死多人,安肯干休?若率眾來追,必遭其禍矣。」宮曰:「知而故殺,大不義也!」操曰:「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默然。
羅貫中這裡展示了曹操的多疑、陰狠、嗜殺。但是如果去看正史,會發現完全是另一種樣貌。《三國志‧魏書‧武帝紀》相關段落是這麼說的:
卓表太祖為驍騎校尉,欲與計事。太祖乃變易姓名,間行東歸。出關,過中牟,為亭長所疑,執詣縣,邑中或竊識之,為請得解。卓遂殺太后及弘農王。太祖至陳留,散家財,合義兵,將以誅卓。
西元189年,漢靈帝駕崩,時為太子的劉辯即位,他的母親何皇后升格為太后,並臨朝稱制。劉辯的母舅大將軍何進當時也掌握實權,和時在京城的袁紹都希望誅殺所有宦官,一舉解決東漢長年以來的宦官問題。但是太后不答應。於是何進便想著召喚遠在西涼、手握重兵的董卓進京,以此脅迫太后。誰知董卓還沒到,何進就事跡敗露,被宦官所殺。隨後袁紹、袁術等人又帶兵誅殺宦官十常侍。同年九月,董卓入京之後,看到皇帝幼弱,便動了歪腦筋,誅殺丁原,逼走袁紹,廢少帝為弘農王,並立其弟劉協為漢獻帝,自此執掌朝政,卻也導致京城大亂。
董卓為了穩定局面,開始招收自己的人馬。他欣賞曹操,於是表奏請封曹操為驍騎校尉,打算和他一起謀劃大事。然而曹操深惡董卓的為人,也知道他終會作惡自斃,便不接受董卓的召請,起了個化名,往東邊家鄉的方向逃了。
被拒絕的董卓化身為恐怖情人,發出告示務必捉拿曹操。當曹操逃到了中牟縣境內,被一個亭長懷疑身分,抓了起來,暫時關在縣衙裡面。幸好當時居中有人認識曹操,便運用智慧為曹操說情,讓曹操得以被釋放。等到曹操逃回了陳留郡,便散盡家財,召募鄉勇,並號召各路義軍,準備一起討伐殺害廢少帝及太后的董卓。
我們看到在《三國志》的正文裡,曹操逃亡路上呂伯奢根本沒有出現,更不用說是殺人了。而且在這短短的敘述裡,我們已能看見曹操一心向漢、鄙視亂臣、極具道德感和執行力的人格面貌。這樣的曹操自然足以稱「雄」,但與「奸」卻是沒什麼干係。
那麼,《三國志》中賢德的曹操,是怎麼蛻變成後來《三國演義》中的狠辣角色呢?在歷史的流轉中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未完待續)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