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非常重視孩子的英語教育,那麼什麼年齡階段學習英語最好呢?答案是越早越好,最晚不要超過八歲。當然晚學英語也可以學得很好,說得很流利,但是和早期學英語的人有三個本質區別。
聽的能力不同
嬰兒是世界公民,降生於世,有學習任何語言的能力,能模仿任何音和音調,對於那些母語沒有的音,嬰兒的腦就會自動將這個音設為沒必要聽的音,從而自動將其過濾掉,導致以後就聽不見這個音。
有人對中,美,日三個語言環境的嬰兒做過測試,剛開始三個嬰兒都能分辨出R和L的聲音,但是由於日語裡沒有R的聲音,過三個月後在日語環境下的嬰兒就分辨不出R和L的區別,這也解釋了日本人學英語時不會說也聽不出R這個音。
聽在先,說在後。聽力不行導致口語不好,口語不好反過來影響聽力。因為腦子聽到的聲音如果不經過嘴發音,腦子處理為雜音,只有通過嘴發音後,腦子才會把這個音處理成語言而不是雜音。
其次所有的語言都是有音調的,人腦先植入調才植入音,英語有英語的調,中文不必說了,是有四聲的。調錯了,意思完全變了。嬰兒期同時可以植入不同的調,所以嬰兒期學外語是最好的。
成人由於先植入了自己母語的調,學習英語時就用自己的母語調念英語,比如耐斯(nice),音對,調不對,有人永遠帶著不對的調,這就是口音,成人很難改。日本人用英語的音放入自己的日本調,這導致日本人說的英語很難聽懂。這個困難對於八歲前的小孩就不會存在。八歲前的小孩能聽得出任何細小的音和調的區別,只要你在這個時候教他,他可以保留對任何語言的聽力,完美的聽力讓他擁有沒有口音的完美英語。
強烈的感情鏈接
幼兒期掌握語言的腦區和掌控感情的腦區沒有脫離而是鏈接在一起的。對於嬰兒或八歲前的小孩來講,說外語就像母語那樣給他們特殊的情感體驗,如同你說母語,家鄉話會給你特殊的情感體驗一樣。
比如你聽中國歌曲,讀《紅樓夢》會帶給你特殊的感受,而你聽英語歌曲或讀英語名作就不會有如此強烈的感受,但是隨著你的英語水平提高,你也會對英語產生「感情」,但還是比不過中文,總有親疏之分,這就是因為我們學習英語的年齡比較晚。但是八歲前的孩子不是如此的,對中文和英語的親切程度是一樣的。
固定語言思維沒有形成
幼兒時期的腦掌管思維和掌管語言的區域沒有分離。英語和中文的語序不同,比如說英語時最後說時間地點,而說中文時最先說時間地點。晚學英語的大小孩或成人會習慣性地用中文思路講英語。
此外英語裡有許多中文裡沒有實際意思的介詞、虛詞。比如with,in,of等等,晚學英語的人也會自動省略掉,導致別人聽不太懂。而八歲前學英語的小孩就不會犯這樣的錯。因為他們在腦區分開前就學了,覺得少了一個介詞意思就變了,和英語母語者的想法是一樣的。
那麼怎樣對嬰兒進行外語教育呢?科學家對9個月的嬰兒分別採用了播放錄像、播放錄音和互動進行了語音訓練。結果發現只有互動才能有效地對嬰兒進行外語教育。簡單地說只放錄音、錄像,嬰兒是學不會英語的。要麼自己父母對嬰兒說英語,或雇佣一個英語是母語的保姆,才能進行早期英語教育。
可見「打開」外語學習是營造一個情感豐富和積極有意義的互動語言環境,這點也同樣適用於大孩子和成人的外語學習。
有條件的家長盡早給自己的孩子提供英語學習的適宜環境,如果沒條件也不必過分擔憂,因為人類大腦的巨大可塑性保證了人終身都有學習的能力和從學習中獲益的可能,研究表明,大小孩和成人擁有許多幼兒沒有的學習優勢,所以也能把英語學好。
研究還表明,外語學習對腦和認知能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英國學者使用腦成像技術比較了學外語和不學外語兩組人的大腦結果。儘管這兩組人年齡,受教育水平和健康相似,學外語組的人左側下頂灰質密度明顯高於不學外語組的人,而且學外語的時間越早,外語水平越高,灰質密度越高。
最近的研究還進一步發現,就算外語水平不高,只要在日常生活中堅持使用,也對大腦白質發育起到積極促進作用。所以學習外語再晚也來得及,同樣有利於腦健康,減緩腦衰老。
責任編輯: 申思茗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