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最厲害的五種思維(圖)
《道德經》由道家創始人老子所著。(圖片來源:神韻藝術團官網)
《道德經》由道家創始人老子所著,雖然只有短短几千字,但是千百年來研究它的人數不勝數,其中的哲理到今天仍舊閃耀著光芒。
一、對立統一的思維
《道德經》第二章中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老子認為,高下,美醜,前後,禍福這些都是相輔相成、對立統一的,甚至在某種條件下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在老子看來,一切都不是絕對的。好事可以變成壞事,壞事也可以變成好事。
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這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辯證法思想,讓我們看到對立物之間的真實關係。
二、利他思維
《道德經》第八章中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一個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孔融在吃梨的時候,自己專揀小的吃,而將大的留給哥哥們,這種做法備受家人的稱讚,並且流傳開來,成為傳頌千古的美談。
人們為什麼對孔融如此讚美呢?因為孔融在分享好處的時候先人後己,將好的留給別人,而將差的留給自己,這其中反映出的正是利他之心。
只有利他的人,才會有精神上的大格局,有靈魂上的高度。
反之,如果只是為自己的私慾所矇蔽,看問題、做事情始終離不開自己的慾望,那永遠只能是井底之蛙。
三、不爭思維
《道德經》第二十二章中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在老子看來,一個人一旦不爭,就等於立於不敗之地了。
壁立千仞,無慾則剛。
一個人越是不在乎得失,能忍、能隱、能退、能柔,越容易保全自己,立於不敗之地。
四、戰勝自己的思維
《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認為,能瞭解別人的稱為機智,能認識自己的才叫有智慧和通達。
同樣的,能戰勝別人的只能說明這個人有能力,而只有那些戰勝自己的人才可以稱作強者。
五、逆向思維
《道德經》第三十六章中說:「將欲歙(xī)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
作為一個目光深遠、智慧卓異的大哲學家,老子向我們闡述了這樣的「道」,即要學會從反面看問題。
在大自然中,水最柔弱,但滴水可以穿石;草看似柔嫩小,但狂風過後,許多高大樹木枝幹折斷,而野草則安然無恙。
做人做事也是一樣,不要咋咋呼呼,不要到處顯擺。
真正的高人,往往才華內蘊,看上去昏昏欲睡實則明察秋毫,知道自己有強大的實力,但卻處處低調做人,就如同那最深沉最厚重的溪海,這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處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