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成為故宮國寶的蘇東坡絕筆書(圖)

 2023-01-30 10:15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四家真蹟冊之宋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
四家真蹟冊之宋蘇軾致知縣朝奉尺牘。(圖片來源:國立故宮博物院)

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國寶聚焦」,開春首檔推出了2013年被文化部指定為「國寶」的文物,也就是宋代大文豪蘇軾存世墨跡當中最晚、素有「絕筆」之稱的《致知縣朝奉尺牘》。據考證,蘇軾這一份量非常重的作品,是寫給好友杜孟堅的,書寫時間是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4月28日,正是蘇軾離世前3個月寫下的。

故宮從5日起至3月26日所展出的這一展覽,還透過蘇軾的詩文與書法作品的呈現,揭顯其官途的顛沛流離,讓今人更瞭解蘇軾在寫《致知縣朝奉尺牘》這一封傳世絕筆書信時的心境。

國立故宮博物院策展人、書畫文獻處助理研究員陳建志受訪時表示,這封信在過去有學者考證說是寫給杜孟堅的一封信,杜孟堅一家四代都跟蘇軾有往來,所以他的文字非常簡短,只有短短59個字,文字很簡約,情感真摯。

《致知縣朝奉尺牘》又稱為:「江上帖」或「邂逅帖」,書信內容寫說:「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厚書且審。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想康福,余以面莫既人回,忽忽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廿八日。」

這意思主要是蘇軾提及跟好友杜孟堅時隔八年後在江上重逢的心情。晚年的蘇軾屢遭貶謫,官場不得志,後來因為宋徽宗趙佶於元符三年(1100)正月十三日即位,大赦天下,蘇軾獲詔後從儋州(現今儋縣)返回京城。而蘇軾亦於晚年撫今追昔時,題曰:「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致知縣朝奉尺牘》則是蘇軾來到金陵期間,寫給杜孟堅的書信。信中所謂的「懷仰世契,感悵不已」,正充分表達蘇軾對世事浮塵的萬千感慨。蘇軾在寫完這封書信之後,則繼續趕路。三個月後,蘇軾於7月28日病逝常州。

故宮為了讓民眾更加理解蘇軾寫下這封書信的心境,特地採取圖文並陳的方式,一方面展示蘇軾在臨終前寫給三子蘇過的〈觀潮〉一詩,呼應他書寫《致知縣朝奉尺牘》時達觀的心理狀態,還揀選了幾件蘇軾書法,供大家欣賞蘇軾墨筆在不同時期的風格與變化。最後,還採取地圖方式標示蘇軾宦海浮沉、被迫持續移動的狀態,若再回看《致知縣朝奉尺牘》這封書信,對蘇軾晚年的心境,就更能夠感同身受。

陳建志告訴《大紀元》說,黃庭堅評價蘇軾早年書學《蘭亭序》,中年轉學顏真卿、楊凝式書法,為北宋第一。不過,蘇軾大約只有168件作品傳世,其中並沒有看見蘇軾臨寫顏真卿、楊凝式的作品,所以他們特地提供故宮典藏的蘇軾早年、中年、晚年的書法作品,分別為《寶月帖(右)》、《書跋語》與《寒食帖_局部》,藉此展現蘇軾不同時期的書法風格。

陳建志表示,細觀《致知縣朝奉尺牘》的用筆、間架,不僅僅是承襲了晉唐傳統,「人」、「令」、「愛」捺筆「一波三折」的寫法,似是又關乎北宋周越(生卒年不詳),是以自謂「落筆已喚周越奴」,由此可見書學淵源及其書藝的演繹變化。故宮歡迎民眾來第一展覽區看「國寶聚焦」,到現場觀看,會產生不一樣感受的。

最後,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因為故宮院長吳密察在上任後,就希望民眾到訪故宮時都能隨時看到國寶文物,因此才釀生了北院「國寶聚焦」展企劃,民眾也才能在開春期間觀賞到充滿蘇軾情感、墨筆渾厚且藝術價值十足的《致知縣朝奉尺牘》。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