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回歸於「道」之先天自然純善的本性,才能真正使心中的桃源殊勝再現世間。(圖片來源:Adobe Stock)
提及桃花源,大家均知最初是出自於陶淵明詩《桃花源詩並序》。此詩序記述了一位漁人碰巧進入一個沒有戰亂與壓迫,能自給自足的美好社會的奇妙經歷。其實,這反映了人們素來嚮往天下太平、和諧自在又無憂無慮的生活。雖然桃花源究在何地抑,或是是否真的存在,古今眾說紛紜。但是,當大家在爭論桃花源的原型地究竟在哪裡時,我們可曾仔細探究,為什麼心中真正渴望的「桃花源」會跟我們漸行漸遠?到底是什麼打破了我們心中的「桃源理想」?我們何時才能真正獲得理想生活呢?
歷史上的「商鞅變法之南門立木」,可謂人盡皆知。商鞅美其名曰是在進行變法,實質上是利用民眾的善良掠奪民眾的供養,甚至用役使和暴力掠奪屬於民眾自己賴以生存,上天賦予的生存權力和生活資源。初期受到大臣的反對不得已擱置兩年。再次頒布前他先用重金誘導圍觀百姓做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也就是誰能把預先立在南門的木頭扛到北門去,就賞重金五十兩。
這就如同他發號司令用錢之外物指揮別人的四肢體能為其所用,這是違背自然生命運行規律的。也就是說,人可以淪為金錢的奴隸從而被掌權者任意操控。
預言大師劉伯溫就曾用一則寓言故事詮釋了這現象:
楚國狙公每天早上委派一隻老猴帶眾猴摘野果。他規定從眾猴所摘野果中徵收一部分自己享用。誰不交就會用鞭子抽打至死。眾猴苦不堪言,但又因為害怕狙公而不敢違抗。突然有一天,一隻天真純善的小猴子勇敢站出來對眾猴說:「山裡的果樹,是狙公栽的嗎?」
眾猴答道:「不是的,是天生的。」
小猴又說:「如果沒有狙公,誰都不會,也不能採到果實嗎?」
眾猴答道:「不,我們誰都會采,也能夠採到。」
小猴接著又問:「既然如此,那我們何必依賴狙公,而被他役使呢?」話沒說完,眾猴都恍然大悟了。
當天夜裡,覺醒的猴子們等狙公睡著後,毀壞了柵欄、木籠,帶走了狙公私存的全部果子,回歸樹林不再回來。狙公最後餓死了。
這讓人不禁想到:當心靈變得不再純真,被私心慾望所污染後,就會生出心機,從而出現欺詐,爭鬥,屆時天下便偏離了自然生命規律。同時原有的和諧與平衡被打破,生命間就會出現相互傷害,帶來各種痛苦與災難。那麼,我們又該如何希冀社會能呈現出真正平靜又和諧的氛圍,人們又豈能真的享有「怡然自樂」?!
真正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是「道生萬物,德育萬物」,只有當人們敬天知命,以德配天,重新歸於和諧美好的狀態,回歸於「道」之先天自然純善的本性,才能真正使心中的桃花源殊勝再現世間。
責任編輯: 隅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