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調理幫孩子打開胃口(組圖)
健康均衡的飲食有助於孩童發育及增強抵抗力。(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小孩食慾不振,是父母最煩惱的問題。縱使想盡各種辦法連哄帶騙、威脅利誘,使出了渾身解數,小孩仍然吃不了幾口飯,好像每吞一口都很痛苦的樣子;所以,每到用餐時間就是大人的頭痛時間。爸媽擔心的是,寶寶吃得少,容易面黃肌瘦、發育不良,身體抵抗力差,會常常生病,這可真是天下父母心!
其實,偶而的食慾減退,不必過於擔心,胃口差的小朋友,九成以上身體檢查是沒病的。不過,若是突然食慾減退,精神不振,則要注意是否有感冒、上呼吸道感染、嘴巴破或是腸胃道疾病;若是長期胃口不開,又找不出甚麼特殊毛病,那就該檢討平日的生活、飲食是否有「可議之處」?
現代的小孩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不少父母片面追求高營養食品,擅自濫買補品,舉凡魚肝油、鈣片、維他命,甚至各式各樣的健康食品,可謂是應有盡有。有些家長則是過分溺愛子女,家裡擺滿了餅乾、糖果、果凍、飲料,冰箱及食物櫃全部採開放式,任君選擇,三不五時還帶著小朋友出去吃漢堡、薯條,喝可樂,如此一來,腸胃總是充斥著垃圾食物,那還有容納正餐的空間?因為濫服補品、亂吃零食,腸胃不堪負荷,三餐吃不下,營養失衡、缺乏,抵抗力日漸衰落,常常感冒生病,一旦生病發燒,又迫不及待地讓小孩服用退燒藥、抗生素,吃得冷汗淋漓、四肢冰冷,而這些西藥又多屬「苦寒敗胃」之品,對脾胃再次造成了損傷,當然胃口就更差了,這種屢見不鮮的惡性循環,是很多面黃肌瘦的小朋友的寫照。
中醫可協助調整孩子的脾胃功能增加食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中醫古籍《靈樞‧脈度篇》說:「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說明脾胃之氣調和,是知飢納穀,食而知味的必要條件。中醫還特別強調,小兒「脾常不足」也就是說,小孩子的脾胃很容易因為各種外來的原因而變得虛弱。因此,小朋友食慾減退的治療環節,在五臟六腑之中,首重脾胃,唯有調整脾胃功能,才能胃口大開,消化吸收正常。舉常見的三種情況,說明如下:
一、脾運失健:不管是病後脾胃功能未恢復,或是飲食不節,過食油膩、甜點,都可能造成脾胃運化的能力減弱,讓小孩飲食無味。這類患兒一般病程較短,病情較輕,脾胃運化雖然失常,但不至於全身虛弱;小朋友除了食慾減退外,容易噁心、腹脹,若強迫進食則會嘔吐,直叫人傷透腦筋。臨床上可用麴麥枳朮丸加減以調和脾胃、扶助運化,脾運健全則胃納自開,食慾自然增加。
二、脾胃氣虛:厭食日久,或久病耗傷,或先天不足,若未善加調治,拖久了就會演變成脾胃氣虛,小孩除了吃不下飯,還會身體疲倦、精神不佳,面色萎黃、形體瘦弱,大便拉稀甚至夾有許多食物殘渣,動不動就汗流夾背、全身濕透。可用參苓白朮散加減以健脾益氣,由於病程較久,治療上總需懂得加減變通,慢慢調理方能奏效。
三、胃陰不足:胃陰是指胃的清津,有的是先天就不足,有的是常常感冒發燒,有的是過食香燥食物,導致「胃津受灼」,出現口乾舌燥,不喜進食,皮膚乾燥缺乏光澤,大便乾硬如羊大便般,舌診可發現舌質偏紅,舌苔光剝、地圖舌。可用養胃增液湯以養胃育陰,只要細心治療,配合飲食調理,不難痊癒。
家有厭食兒,總讓爸媽比較煩,為人父母的,先要確立「愛子之意不可無,縱兒之心不可有」的觀念,因為一味追求高營養的補品,很可能造成「揠苗助長」,過分溺愛子女,投其所好的不當餵食,則是「愛之適所以害之」。一旦造成長期的食慾減退,則應求助於醫師,針對體質好好調養,千萬不能懷有街談巷議必有可採的心態,任意服用偏方,愈補愈大洞。
作者為中國醫藥大學副教授、臺灣臺中市葉慧昌中醫診所院長,本文經作者授權刊載,轉載本文請取得作者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