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神經失調俗稱為神經衰弱。(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醫學上正式的疾病名稱,它是一種很廣泛的說法。當一個人全身到處都是病,包括頭痛、頭暈、頸部僵硬、肌肉緊繃、喉嚨有異物感、手麻無力、腹脹腹瀉、頻尿、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胸悶、呼吸困難,終於整個人陷入焦慮恐懼之中。雖然什麼症狀都有,但卻檢查不出什麼毛病,患者成為醫院的常客,從門診看到急診,從腸胃科看到神經科仍然於事無補。這就是典型的自律神經失調,或俗稱為神經衰弱,同樣都是「精神官能症」。
中醫雖然沒有自律神經失調的病名,但早在《金匱要略》中就有類似症狀的描述,如「梅核氣」、「臟躁」、「虛勞」、「驚悸」等都是相關病症。以中醫觀點而言,本病是由於情志因素或體質衰弱導致臟腑虧虛,五臟虧損、陰陽失調所致。西醫對於自律神經失調的治療,多半是給予抗焦慮劑及抗憂鬱劑為主,中醫則需根據患者體質及臨床表現的不同,採取「辨證治療」:
1、鬱怒傷肝:患者情緒不穩、焦慮不安、煩躁易怒,並常有頭痛頭脹、心煩難眠而多夢、口乾口苦、大便秘結等症狀。此宜疏肝瀉熱,佐以安神,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來治療。
2、陰虛火旺:患者曾因熱病傷身或者平日思慮過度,導致虛火上升,出現心煩睡不著、頭暈頭痛、健忘、耳鳴、手腳心發熱、喉嚨乾等現象。此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視其陰津虧損與心火亢盛的程度,採用黃連阿膠湯、朱砂安神丸或天王補心丹來加減運用。
年老體衰或有貧血傾向的人,若再思慮、操勞過度,最易傷及心脾。(圖片來源:Adobe Stock)
3、心脾兩虛:多是年老體衰或有貧血傾向的人,若再思慮、操勞過度,最易傷及心脾,產生面色萎黃、頭暈、心悸、健忘、失眠、疲倦,食慾減退、食後腹脹、大便拉稀等複雜症狀。此宜補養心脾以生氣血,可用歸脾湯加味來治療。
4、心腎不交:如房事過度,腎精枯竭,形成心神失養,於是有心煩失眠、健忘、精神恍惚、頭腦空虛疼痛、疲勞、腰痠,男性或有遺精、陽萎,女性或有月事失調等症狀。此宜補腎固精、養心安神,可用知柏交泰丸加味來治療。
5、心虛膽怯:患者心氣不足,常常易受驚嚇,終日惴惴不安而多疑,夜裡多夢而易於驚醒,常覺緊張而冒汗。此宜益氣鎮驚、安神定志,可用溫膽湯加味配合甘麥大棗湯來治療。
以上證型是舉其大要,由於患者往往是多種類型的組合,臨床必須仔細分辨,治療才能得心應手。而除了中藥的治療,還需要懂得解除造成焦慮或緊張的生活形態,增強環境的調適能力,並宜藉著運動、打太極拳、練瑜伽……來自我放鬆,甚至尋求合適的宗教信仰,增加自我的支持性心理治療,也會有幫忙。
責任編輯: 王欣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