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高僧轉生的南宋偉人 開創了怎樣的人生?(圖)

 2022-06-11 20: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王十朋的母親就曾做過一個夢,預先獲知王十朋是處嚴和尚投胎來的。
王十朋的母親就曾做過一個夢,預先獲知王十朋是處嚴和尚投胎來的。(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南宋偉人王十朋,字龜齡,被認為是高僧宗覺處嚴轉生成的。那麼,王十朋在這一生又是如何入世修行的呢?

接續〈高僧轉生投胎前 發生甚麼神奇事?〉一文。

立朝剛直 節操偉然

王十朋,從小家境窮薄困苦,但他卻都把好日子留給別人,把辛與苦留給自己。

他穎悟出眾,記憶力驚人,小時候「強記覧」作文「頃刻數千言」,這一點也和處嚴和尚一個樣。到他二十幾歲時文名廣傳,在梅溪開班授課,跟隨他受業的學徒達數百人。後來入太學,教授對他拔萃的文采印象深刻。除了才氣文名,王十朋更是家中孝子仁兄、鄉里導師、朝中的「真御史」——「在朝廷,則以犯顔納諫為忠,仕州縣,則以勤事愛民為職,內外交修不遺餘力」(《梅溪集劉珙序》)。

王十朋就學於太學時,秦檜把持朝政。由於愛國熱忱,王十朋和秦檜當然不同道,因此導致科舉晉身之路受阻。秦檜死後,宋高宗親政,尋求忠言直節的臣子,以策選材,看重「指陳時事、鯁亮切直」的人。王十朋在皇上出策取士時,以「權」為對,幾萬言的忠懇建言,包括述及「願陛下正身以為本,任賢以為助,博採兼聽以收其效。」皇帝宋高宗感動他的博古通今,「經學淹通,議論醇正」,正氣浩然,於是親擢為第一。

那年是紹興二十七年,王十朋已四十六歲。皇上採用他的策對建言,嚴明法制,端正當時朝中崇尚奢華的風尚,並且下詔肯定他——「十朋乃朕親擢」,授予他紹興府簽判官職。

王十朋上任時,雖有人輕看他,說他是一位只能說善文的書生,但王十朋判事「裁決如神,吏姦不行」,端正著當地的政風、民風。在秦檜把政時,久塞言路,臣子的建議達不到皇上的耳邊,到了王十朋上對策後,打開朝廷論事的風氣,如馮方、胡憲、查籥、李浩等賢良官吏相繼論事,端正朝政,太學生以詩讚頌他們是朝中「五賢」。

王十朋在《畝十首》中,表達自己志向,願為歲寒君子:「竹有君子節,青青貫四時。……,吾家植千竿,風月足自怡。豈不競時好,聊為歲寒期。」

他還用《脩竹》之志來自我策勵:「塵埃不掃自然去,風月有餘誰可分。萬籜蒼龍春後見,滿軒鳴玉夜深聞。時時助我毫端興,宜與江山共策勲。」

狀元出身的十朋,公忠為國,官至龍圖閣學士,然而一生兩袖清風。凡是辦理政事、出仕或下野求去,他都出於義行,毫無眷戀,終其一生未曾為自己、為家人圖謀一絲一毫的名與利,對皇上的恩典賞賜,一概先推薦族人領受。鄉里孺慕他視為人生導師般尊敬他,仿效其精神義行;太學同學欣賞其才學、推敬其覺識洞見,當朝皇帝賞識其剛正、肯定其治世才幹。

孝宗也很倚重王十朋,召他為侍御史。十朋見皇上英銳,每見皇上,必建言陳述恢復疆土之計,雪洗先君仇恥之志,他所呈上的,無非修徳、行政、任賢、討軍等實務,往往都是「規撫宏闊,骨格開張,出入變化,俊偉神速」的計策。特別是朝中遇到「分别邪正」時,更審慎致意。

王十朋對上當朝作威作福的宰相史浩,連連上疏論其八罪:「懷奸、誤國、植黨、盜權、忌言、蔽賢、欺君、訕上」;王十朋對上其他那些傾附奸邪的、盜弄威福的人,也都一一上疏彈劾這些人的罪狀,奸佞無畏而正典刑,私我無存而為國計,正是「歷詆奸幸,直言無隱,皆事上忠而自信篤」。世稱王十朋是「真御史」,充滿陽剛正氣,光明正大,忠義為國之品質。孝宗很受感動,升任他為侍講。

朝中小人再如何中傷王十朋,對他偉然的節操,無法有絲毫的污染。海內有志之士,聞其名、誦其言、觀其行而得其心,無不心服。

我們可自王十朋描述南宋景象的《傷時感懷》中,看到他懷著仁愛蒼生之念、傷感亂世之情:「帝鄉五載亂離中,億萬蒼生陷棘叢。二聖遠征沙漠北,六龍遥渡浙江東。斬姦盍請朱雲劒,射敵宜彎李廣弓。借問秦庭誰慟哭,草茅無路獻孤忠。」

王十朋屢次進言用兵,並且推薦起用張浚、劉錡等長於用兵的戰將,對抗敵謀,以圖恢復國威。王十朋對敵我時勢還分析深透,對軍中兵權的掌握也有精到見解。皇上稱善,採納施行了王十朋不少建言。後來由於邊境兵士失律,朝中議政言論又都倒向「主和」一派,嚴以律己的王十朋上疏自劾,堅意辭官。

為政得人心 當世少有

王十朋力辭朝廷中央之職後,皇上起用他擔任地方長官,第一地是饒州。當時,饒州和相鄰的湖州常有盜賊出沒危害居民,一聽聞王十朋到了,當地的盜賊都遁跡無蹤。當時饒州久旱不雨,當王十朋入了州境,雨也跟著來了。

饒州出身的宰相洪适想要州學宮的土地,用來擴大私人花園,王十朋斷然拒絕說:「先聖所居之地,十朋何敢送給人呢!」

後來,他受命轉任夔州知州。饒州的居民為了留下王十朋這位父母官到處上訪奔走不得,失望至極,竟把通往外地的橋梁弄斷了。後來民眾修葺了斷橋,命名「王公橋」來紀念他。

後來湖州淹大水,王十朋受命移知湖州,大臣劉珙請留。皇上說:「朕豈不知王十朋,現在看那湖州淹大水,非十朋莫能鎮撫。」當王十朋一入境,湖州的久雨即告晴了。王十朋在湖州時,省下自己的薪俸錢為湖州地方蓋了科舉考場。

王十朋每次主掌一地,都儘力布施上恩、體恤民隱,有賢良之士上門拜訪,一律相贈以禮。每月朔望日,他在學宮會見諸生,為他們講經、咨詢政事。在州民繳交租稅時,他一往秉持信任,任憑人民自行估量數量送繳,百姓們知道後彼此相告,紛紛被王十朋的信任打動,連以前欠繳的也都願意自行補上。

官吏屬員之間若有不善之舉,他就反覆告誡,使得他們能夠改過自新。百姓之間若有紛爭對簿公堂,他總是以溫和語詞為他們解析道理、曉以公義,並勸退了許多訴訟者。在王十朋掌理過的四州郡,地方人士為他繪像立祠堂祭拜,當他離去之日,老老少少不忍別離,淚流滿面,攀車留人,越境相送,思念王十朋宛如思念自己的父母。

王十朋的書房有一面「不欺」的匾額,宛然是他的座右銘,他每每以諸葛亮、顏真卿、寇準、范仲淹、韓琦自比,惕厲修行,並為眾先聖先賢修葺祠堂。

王十朋的妻與子都受到他影響,先他後我,飢懷餓肚不以為苦。王家人能省則省,將餘下的錢用在百姓身上、用在地方建設上。王十朋在泉州任上時,妻子去世,他因無錢返葬鄉里,只能留置棺襯,直到兩年後方得以歸葬家鄉白岩庵(見《梅溪集卷二十》〈挽令人〉)。

十朋逝世後,兩個兒子聞詩、聞禮都是布衣之身,因為家貧力弱,日夜惦記先父的遺作付印這件大事,直過了二十一年,才終得以完成出版的心願。

由處嚴高僧轉世的王十朋,這一生不進道觀、不入佛寺,就在現實社會中修行。老年的他尚且說「老來恥逐蠅頭利,故向禪房覓此花」(《又覓沒利花》),他一生劍及履及,絲毫都不鬆懈自己的修行,周圍的人,受他影響而向善、向上。他無私無我,善能量巨大不凡,凡禱必應,至誠感動人、感動天地鬼神!

資料來源:《宋史.列傳第一百四十六》、《梅溪集》、《梅溪集附録龍圖閣學士王公墓誌銘》、《浙江通志》、《梅溪集劉珙序》

責任編輯: 隅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