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國2022年1月31日訊】在封建時代,土地是王、領主的財產,廣大的勞動者也是王和領主的財產、是土地的附屬物。所以,歷史上的君主(領主)割讓或向功臣賞賜土地的時候,土地之上的勞動者作為土地附屬物會同時轉移。廣大的勞動者既沒有人泉也沒有財產權,王和領主只需要維持他們的基本生存(溫飽)、以維持其勞動能力即可。此時,廣大的勞動者群體就只有最基本的食品需求、不會具有其它更高等級的消費能力,也就無法建立起工業品等更高等級的市場,當然也就無法孕育工業革命和其它經濟模式。
這種市場是「無效市場」。
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之後,歐美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勞動者自己將自己從王、領主的手中解放了出來,再也不是土地的附屬物,每個人都擁有了基本權利,也擁有了神聖不可侵犯的私有財產。當通過自身的努力使私有財產不斷積累之後,就會產生(基本食品之外)的更高等級的需求,此時就可以孕育工業品市場,工業革命也就如火如荼地開啟了,也孕育了隨後的信息革命和數字技術革命。未來很可能還會孕育航空航天革命(旅遊、會議、科研活動等)、火星經濟等。與之相伴的就是技術的不斷進步。
這種市場是「有效市場」,源於它是一塊「沃土」,可以不斷推動新經濟活動的產生和技術進步。因此,沒有文藝復興運動和啟蒙運動,就沒有工業革命和信息革命,就沒有現代社會。」
美蘇爭霸時代,美國主要依靠哪些優勢戰勝了看似強大無比的蘇聯紅色帝國?雖然專家們認為這其中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但就個人看來,美國的「有效市場」就是其最銳利、最基礎的武器,或者還可以說是唯一的武器。
先看看蘇聯帝國內部是什麼樣的市場。
蘇聯是依靠權力來維持社會運行的社會,為了讓官僚隊伍層層向上級效忠,就必須將社會財富的分配向他們傾斜,傾斜的方式主要是:
依照等級享受特權待遇;更高的薪酬水平;准許甚至縱容官僚階層利用手中的權力進行權力尋租,貪污受賄等等。
葉利欽在《我的自述》一書中描述他自己所享受的特殊待遇。他第一次走進自己的專屬別墅時看到以下情景:「在入口處,別墅的衛士長迎接我,先向我介紹此處的服務人員——廚師、女清潔工、衛士、花匠,等等。然後,他領我轉了一圈。單從外面看這個別墅,你就會被它巨大的面積所驚呆。走進屋內,只見一個50多平方米的前廳,廳裡有壁爐、大理石雕塑、鑲木地板、地毯、枝形吊燈、豪華傢俱。」「就連我這個政治局候補委員,這樣的級別,都配有3個廚師、3個服務員、1個清潔工,還有1個花匠。」
從上世紀30年代初期開始,蘇聯高級幹部的一切家庭生活費用——包括汽車、別墅、僕役等——由政府開支已經成為一種「制度」,生活十分奢華。
斯大林時代的高級幹部階層的一項重要特權就是特定工資制。其數額一般規定為2200-3000舊盧布,最高額可達4000-5000舊盧布,這個特定工資額後來又有增加。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錢袋」制度,類似獎金,用封著口的小紙袋同工資一起發放,但領取「錢袋」的人必須嚴格保密,否則會受到嚴懲。每月錢袋的金額根據職務從幾百盧布到幾萬盧布之間。斯大林時代一個部長每月的錢袋大約為2000新盧布(新盧布與舊盧布的比例是1:10。2000新盧布在當時約合3500美元,一年約為42000美元)。
斯大林時代蘇聯人均GDP約為700美元,即便其一半成為國民收入,普通人的人均年收入也不過是350美元,僅僅約是部長級幹部的150分之一。如果考慮到高級幹部和其家庭的衣食住行都由財政負責,而普通民眾要用微薄的收入維持所有的生活支出,真實的收入差距比數字反應出來的還要大的多。
無論當年的蘇聯還是如今的俄羅斯,其腐敗現像在世界上都十分著名。過去有這麼一則笑話:交警求見交通局長,「我老婆生孩子……」「補助你200盧布,行了吧?」「能不能多給點,局長同志……」「得了,乾脆把限速牌給你用一天,你隨便罰!」交警樂得屁顛屁顛地走了。
任何一個可以通過權力尋租進行貪腐的國家,都會放大人性之惡。人性本貪婪,當人性的貪婪被激發、放縱之後,掌握權力之人就會在各種場合以無所不用其極的手段進行貪腐,竭盡全力搜刮勞動者微薄的收入,讓勞動階層陷入赤貧。所以,蘇聯的社會財富主要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多數人只能為了維持溫飽而奔波,食品需求就是最主要的需求,形成的就是「無效市場」。
當美國與蘇聯陷入對抗的態勢時,會發生什麼情形?
今天人們知道,科技永遠是兩國或兩個集團對抗的核心。雖然美國在總體的科技發展水平上領先於蘇聯,但蘇聯在很多技術上也領先於美國,尤其在軍工和航天領域有自己獨到的優勢。
1947年,世界上的第一個晶體管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誕生,吹響了集成電路的號角。蘇聯也沒落後多少,三年後便製造出了自己的晶體管。
1954年,蘇聯研製出第一架超音速戰機米格—19。
1956年,美國貝爾實驗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臺全晶體管計算機Lepreachaun。蘇聯的全晶體管計算機也在6年後問世。
1956年,蘇聯科學院院士索伯列夫牽頭,帶著莫斯科國立大學的9名年輕研究員,開始研製人類歷史上第一臺三進位計算機Сетунь。1958年Сетунь樣機研發成功,不久後開始量產。50臺投放到高校、科研院所、生產車間,廣獲好評:電路速度更快、可靠性更高、耗電量更少。因為不需要使用彙編語言,維護和操作也更簡便。Сетунь的訂單一時如雪片般紛沓而至,其中不少還是海外訂單。
1958年的布魯塞爾世界博覽會,是二戰結束後的首次「萬國聯歡」,各國都非常重視這個展示國力的舞臺,紛紛拿出看家寶貝。其中,蘇聯人展出一臺可以由數字程序控制的機床,艷驚四座,最後被評為金獎,封冠全球。
1961年4月12日,27歲的蘇聯空軍上尉加加林駕駛著飛船,繞地球飛了一圈。從把第一顆人造衛星送上天到把第一名活人送上天,蘇聯人僅僅用了三年半時間。
美國在高精尖技術上總體領先,但蘇聯也有自己的優勢項目,尤其是在航空航天和軍工領域,雙方是你追我趕的態勢。
蘇聯在當時繼承了沙俄的遺產,擁有非常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能力,再加上蘇聯的體制可以「集中精力辦大事」,就產生了很多的發明創造,就可以和美國進行科技競爭。但最終蘇聯卻輸掉了這場冷戰,為什麼?源於它沒有「有效市場」!
從原則上來說,所有的新技術都既可以軍用也可以民用,當新技術出現時,如果這個社會擁有「有效市場」,首先,發明新技術的個人或企業就可以進入這個市場(商業化)迅速地回收成本,然後又進行新的研發活動,推動技術的不斷升級並創造新的發明;其次,使用新技術進行經濟、軍事活動的成本快速下降。
這對本國的軍事發展是巨大的利好,第一,技術不斷進步和新技術源源不斷地誕生會極大地提升本國的軍事工業發展水平,有助於在對抗中佔據先機;第二,商業化降低了使用新技術的成本,在軍事對抗過程中可以降低本國的財政支出,讓本國財政維持在健康的軌道上,就可以和對手打「持久戰」並最終通過冷戰拖垮對手。
所以,經過三十多年的冷戰之後(這意味著長期巨額的軍費支出),蘇聯出現了無法控制的財政赤字,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只能依靠印鈔彌補財政赤字,導致盧布價值失控和惡性通脹爆發,這是蘇聯輸掉冷戰並最終解體的核心原因!
里根時期最著名的計畫就是星球大戰計畫,今天又有美國人(包括蓬佩奧)開始呼籲要與俄羅斯進行星球大戰,背後的原因依舊是基於「有效市場」的優勢。
星球大戰完全是燒錢競賽!這是所有人都清楚的。
今天,美國的衛星發射活動已經實現了完全的商業化,發射一顆衛星的成本在50萬美元以下,而其他國家的衛星發射活動還是由政府壟斷控制,單顆發射成本高達數千萬美元,如果進行星球大戰,各國都需要建設龐大的太空設施防護自己的衛星安全並隨時準備攻擊(抓捕)對手的衛星,還需要建設太空母艦攻擊對方的導彈發射活動和地面軍事設施,這都需要大量的火箭發射(運輸)活動,假設建設同樣一艘太空母艦,美國或需要數百億美元,俄羅斯很可能就需要數千甚至上萬億美元,這對本國財政的壓力截然不同,美國就可以以此拖垮對手的財政導致經濟體系和貨幣體系崩潰,美國就可以不戰而勝。
當美國開啟星球大戰計畫時,俄羅斯可以選擇避戰嗎?不能,在現代戰爭中各國對衛星等太空設施的依賴性十分嚴重,自己的衛星一旦被對手捕獲、沒有了衛星通訊之後的導彈、飛機、航母都會成為瞎子,也無法通過衛星蒐集對手的動態,甚至指揮官的命令都無法及時傳達,還怎麼進行對抗與戰爭?
經常有人說,美元、軍事、科技等都是美國通過冷戰擊敗蘇聯紅色帝國的武主要器,這些說法或許都對,但最核心的是,美國擁有「有效市場」這件武器。
未來,任何大國要想在對抗中戰勝美國,就必須建立以下兩點優勢:
其一,建立自由的文化氛圍奠定創新的土壤,讓本國可以源源不斷地湧現發明創造;
第二,建立比美國更有效的市場,這是戰勝對手的經濟基石和財政武器。
文化和體系才是一國的最核心競爭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