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買不買 問就是不買(圖)


人們在商場排隊購物(圖片來源:NICOLAS ASFOURI/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11月15日訊】物慾橫流的時代,精緻主義和享樂主義常常披上生活美學的外衣,行消費主義的事實。

李佳琦驚呼「OMG,這也太美了吧」,然後喊話「美眉們,所有女生們,給我買它」。

各電商平臺投放的廣告,沉浸式出現在消費者的生活中。打開App是「雙十一」的廣告,坐電梯是「雙十一」的廣告,走在大街上,沿路的公交站牌以及戶外廣告,還是「雙十一」的廣告。

彷彿每年的10月末、11月初,生活扁平到只有一件事情,買買買、買買買、買買買。

巨大的、集中釋放的消費衝動,促成「雙十一」的交易額,從2009年至今,增長了近一萬倍。

但是,年復一年的加購、預售、尾款,也帶來了疲態。反消費主義回潮,一批年輕人開始在「買買買」的浪潮中不斷「後退」。

去年「雙十一」前,一批年輕人在豆瓣小組,扛起了「消費主義逆行者」的大旗,一年後,小組已經吸引來了近30萬人。他們聚集在一起,只為一件事:不買不買,問就是不買。

不囤貨,從不為雙十一花錢

來北京兩年後,阿呆習慣了購買每樣東西前,都要經過精心「計算」。

買雞蛋,要買一盒8顆裝的,平均一天吃一顆,一週用量,到了週末剛好買下一週的。

衛生紙也要一捲一捲地買,一週買一卷,就在樓下的便利店完成採購。

阿呆精準控制著每一件產品的購買數量。她對此解釋為,「購買嚴絲合縫地卡准需求,又是掌控住生活的一天!」

不囤貨,只買需要的,就是阿呆的消費方式。至於「雙十一」,那是絕對不會參與的。她並非拒絕網購,只是當優惠需要以囤貨的方式存在時,她是拒絕的。

在她看來,因為追求低價去囤貨,而購買了超出自身需要的東西,是更不划算的事情。

上大學的時候,阿呆花錢也很仔細。但是,如此精打細算,是來到北京後養成的習慣。

她覺得北京的意外來得太多太快,比如搬家。在北京呆了兩年,阿呆搬了三次家。搬家的原因各種各樣:一次是房東「毀約」,一次是工作從朝陽換到了海淀,還有一次是合租的朋友要搬走,她也只能跟著搬,否則就得承受兩倍的房租。

頻繁的搬家,讓她瞭解到自己的生活有哪些東西就足夠了。第二次搬家的時候,阿呆一共打包了10個箱子。搬家那天,她把7個箱子寄回了老家,只留下生活必需品。

但偶爾,精準控制的生活「用量」也會失控。上週六北京大風,快遞停滯、預定的礦泉水沒辦法按時送達,樓下的便利店也閉門謝客,她坐在床上等了一上午,腦海中不斷出現電影《沙丘》的畫面:在極度缺水的厄拉科斯星球,人們穿著特製的蒸餾服,把體內蒸發的水過濾成可以飲用的水。當時她好想也有一套蒸餾服。

當然,這樣的「小意外」,並不足以改變她不囤貨的生活。這個「雙十一」,她還是什麼都沒買。

保持現金流,警惕一切促銷

西西最近的樂趣是在豆瓣「回帖」。

前幾天,有人發了「雙十一」的活動鏈接,一款白色羽絨服,現在打7.5折,折後1120元,對方說,想買,但四川穿不了幾天羽絨服,心裏糾結,發帖詢問到底該不該買?

看到時,西西果斷在手機上打出兩個字:不買。

在豆瓣「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有專門討論要不要買的帖子,詢問者會附上產品照片、價格和購買疑問,西西最近常常在小組內回覆此類帖子。

前兩天,西西還勸了朋友不要在「雙十一」買iPhone 13。起因是朋友手機還能用,但看到iPhone 13的促銷有點動心,覺得也可以買。西西同樣回答:不買。

不買、不買、不買、西西在豆瓣「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回覆最多的就是「不買」。

她有自己的一套購物哲學:如果只是因為產品打折了想買,那就不買。因為購買的慾望來自促銷本身,而非切實需要。另外一種判斷方法是:當你想買某一產品時,先取關這類產品的博主半個月。半個月後還想買,再買。

在西西看來,直播間下單都是「幻想稅」。這是半年前西西花一萬塊錢買到的「樸實」經驗。

前幾個月,西西還在為直播電商「瘋狂」了一陣,直到某一次的支付失敗。

凌晨1點,西西躺在床上買面膜,買10盒送5盒,還送各種小樣。主播舉在手裡的東西越來越多。西西還在根據主播的描述想像使用感覺,對面的主播已經開始倒計時了,評論區也不停地刷著「拍了拍了」,她下意識就去點鏈接。結果,餘額不足支付失敗,西西愣了一下:怎麼可能呢?趕緊查信用卡,支出一欄寫著3萬。

那天晚上,西西清楚地聽到,自己心跳的聲音明顯加快了。「直播間的東西看著單價不貴,買多了很消耗現金流。」西西不得不給家裡打電話要錢應急。這次之後,她笑稱自己有了「促銷應激綜合症」,看到促銷的第一反應就是質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

現在,西西已經卸載了抖音和快手,她說等她還完信用卡就把信用卡也停掉。

按時儲蓄,為自己寫消費評語

杭州的Iris是堅定的「物盡其用」者,哪怕是「一滴水」也必須花在刀刃上,為此她特意研究過:即便同樣使用在臉部,兩頰和T字區,因角質層的區別,需要的護理程度也不一樣。T字區不那麼需要補水的。

得出這個結論後,用護膚品的時候,Iris會在臉頰部分多塗一點,臉部的T字區少塗一點。這樣使用護膚品,每年至少可以少花一瓶護膚水的錢。「我現在一瓶護膚水是300元,相當於只護膚這一項我一年就節省了300塊。咱們就從今年算起,堅持到我30歲換更高價位的護膚水之前,4年的時間我就能多攢1200元。」

除了護膚品,Iris每個季度的衣服都只有三套,買新衣服的前提是,有一套舊衣服被淘汰了。為了降低衣服的磨損,她還在豆瓣「消費主義逆行者」小組中,找到了博主@whybear介紹的保護衣服方法,簡單來說就是盡量不要洗衣服,哪裡髒了洗哪裡,必須要洗,就用洗衣袋。

按這個方法護理衣服後,Iris已經一年沒有買過新衣服了。「畢業後,我每年都在調整自己消費和支出的比例,並為自己寫下評語」:

23歲大學剛畢業,稅後工資4000元,每月支出4000元,佔據收入的100%,無法攢錢;

24歲第一次升職,稅後工資5000元,每月支出4000元,佔據收入的80%。開始嘗試存錢;

25歲第二次升職,稅後工資8000元,每月支出5000元,佔據收入的63%,穩定儲蓄,正常消費的時候不緊張了;

26歲跳槽漲薪,稅後工資20000元,每月支出5000元,佔據收入40%,存款增加的感覺明顯提高了。

Iris覺得存款增加帶來的快樂,比購物多太多了,這是她從小的夢想。小時候,Iris問媽媽要錢太難了。「別人的媽媽是怕你錢不夠,我的媽媽是永遠KKSS。」

從那個時候起,Iris就開始壓制自己的慾望。每天睡覺前,把錢拿出來數一下,看看還能花幾天。「我那個時候就喜歡攢錢了,錢多攢一點,就能晚一天問媽媽要錢。」

現在,她也常常提醒自己:一個人在大城市生活,要攢很多錢才行。

不為產品的營銷費用買單

林鐺給男友過生日有一套流程:先確定預算,再讓對方根據預算,自己挑禮物。今年男友過生日,她的預算是400塊,男友在預算內,挑選了床上四件套。

林鐺跟男友一樣,追求買東西只買實用的,哪怕是具有紀念意義的生日禮物。「我倆都是營銷專業的,我們專業流行一句話:咱都學了營銷了,總不能被人營銷了。」

除了送生日禮物,日常購物林鐺也常常「學以致用」,不為產品的營銷費用買單。

前段時間,林鐺準備買隅田川咖啡,但點進店舖主頁的時候放棄了。在她看來,和隅田川類似的三頓半與永璞咖啡都還沒有請品牌代言人,而隅田川已經請了「頂流」肖戰做品牌代言人。「企業支出是相對固定的,這個階段就請;‘頂流’,我會擔心他們是不是在營銷上投入了過重的比例,而影響產品本身的質量。」

林鐺還有一套換算公式:一天消費50元,如果有非日常支出的時候,她就會換算,這次支出要花掉自己幾天的日常消費。她定的規矩是,每年非日常支出,換算的天數不能超過104天,因為一年一共有104個休息日。

她的這套理論,是營銷活動給的靈感:「買東西的時候,導購為了模糊總價,常說平均每天才多少錢。」我這個人天生‘反骨’,偏要逆著來暴打消費主義「。

不上課的時候,林鐺會接一些廣告文案寫,她總結的經驗是:只要是女性商品,寫文案就兩個套路:要麼是買了就能做自己,彰顯獨立女性,要麼是愛她就給她送XX,毫無例外。

」這樣的文案有什麼意義呢?「她引用北大教授戴錦華的話,」買買買只會讓你成為體面的消費者,而不是女性主義者。如果一個權力是需要靠消費才能獲得的話,那不是真正的權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