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決策層已經方寸大亂,即使政策調整也存在滯後風險。(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1年10月28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正鑫綜合報導)工業等數據顯示,中國經濟已經從滯脹進入衰退階段,中南海決策層已經方寸大亂,即使政策調整也存在滯後風險。
10月27日,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7,387.4億元(人民幣,下同),同比增長16.3%,增速較上月加快6.2個百分點。1-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63,440.8億元,同比增長44.7%,比2019年同期增長41.2%,兩年平均增長18.8%。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要是指年主營業務收入在2,000萬元以上的全部工業企業。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1-9月,國有控股企業利潤總額同比增長77.9%,股份制企業利潤增長50.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利潤增長31.7%;私營企業利潤總額增長30.7%。
綜合來看,受原材料價格飆升和能源供應緊張,上游企業拉動9月工業企業利潤的增速加快。不過,高昂的各類成本也令下游企業利潤持續承壓。
中國國家統計局工業司高級統計師朱虹稱,大宗商品價格高位運行、供應鏈產業鏈不夠暢通等因素影響企業盈利持續恢復,同時上下遊行業間盈利不平衡問題較為突出,工業企業效益恢復的基礎仍需進一步鞏固。
不可忽視的是,隨著房地產和外貿出口風險顯露,中國第四季度經濟或將加速下滑。COVID-19疫情反覆的情況下,中國民眾收入和消費均下降,導致內需低於預期。
其實,中國總共4110萬戶企業裡,規模以上企業只有36.8萬家,佔比僅0.9%,超過99%的企業是規模以下企業。截止2020年底,中國7.5億就業人口中,規模以上企業雇佣了7300萬。而其它90%以上的就業,都由規模以下企業解決。這也意味著,中國的內需主要取決於佔比絕大多數的規模以下企業經營得如何,以及解決多少人的就業情況。
換句話說,觀察中國經濟到底如何,不該看規模以上的企業,而應看規模以下企業數據,但這方面的官方數據是缺失的。
招商銀行曾針對該行服務的規模以下企業做了一個問卷。從地域上看,除了安徽、河南、四川等少數省份的規模以下企業預期2021年營收能有正增長外,其它省份企業對營收的預期都是負。從行業上,除了製造業對2021年營收有小幅正增長預期外,其它所有行業對營收的預期都是負。
《路透社》的文章認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大膽改革旨在減少經濟對房地產和債務的依賴。但是,中國經濟增長勢頭放緩,凸顯了重重風險,並對習近平實施其計畫的決心帶來考驗。
經濟是有自身運行的週期性規律的:復甦、過熱、滯脹、衰退,週而復始。目前拉動經濟增長的消費、投資、出口等「三駕馬車」全面放緩。
恆生銀行(中國)首席經濟學家王丹認為,經濟放緩主要是由政策驅動的。
工業生產因為能源強度目標以及煤炭短缺環境下的限電措施而受到抑制,此前煤礦關閉更是加劇了煤荒。
而以李克強為首的國務院認為,電價過快上漲會造成社會衝擊,在過去幾年的年度政府報告中,在2018年和2019年,李克強要求電價每年下降10%,2020年下降5%,希望減少工廠的生產成本。
如今允許燃煤電價在20%的範圍內波動,高於之前10%的範圍,並允許對用電大戶的價格進行自由浮動。
煤炭價格由市場決定,而電價則由中央政府統一管理。因此,在面臨全球煤炭價格暴漲時,中國的電力公司無法將更高的成本轉嫁給消費者。據悉,這場電力危機引發了中南海決策層的爭吵。
東吳證券首席經濟學家任澤平此前撰文認為,大宗商品通脹的高點已現,經濟將逐季放緩,現在處在經濟週期的滯脹後期和衰退初期,今年下半年到明年上半年是兩期轉換時點。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