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遇到問題「請家教」已經成了很多家長的最優選擇。(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家教,顧名思義就是家庭教育,表現在社會上就是人的教養,道德品行的高低。表現不好,會被認為是「沒教養」、「教養不好」;表現的好,會受到人們的稱讚:「有教養」、「教養好」。
今日大陸的「家教」只有「教」而沒有了「育」。一談起家教,很多人的想法就是教授知識與技能,孩子學習遇到問題「請家教」已經成了很多家長的最優選擇,就是請個家庭教師教授孩子知識與技能,完全忽視了「育」。
在《說文解字》中:「育,養子使之善也。」培養孩子善良的品性,不斷的充實孩子善良的本性。《三字經》中有:「養不教,父之過。」忽視了對孩子道德品行的培養與教育,是父親的過失,家庭的失職。
古人很重視家庭教育,言傳與身教並重。北宋名臣范仲淹曾經向錢氏買了一座庭園,打算搬到那裡定居。地理師說此地風水極好,必會接連不斷有人做官,范仲淹聽了卻說:「既然如此,與其一家人獨自顯貴,還不如讓江蘇一帶的讀書人,都能來此受教育,那麼每個人都可以顯貴了。」便將這個地方改為學堂。
范仲淹的次子純仁也是一代名相。范仲淹為參知政事時,曾命純仁將俸祿五百斛麥子,用船載回蘇州老家。船過丹陽,純仁上岸見父親的老友石曼卿,得知石家正處在「三喪未葬,二女未適」的困苦之中,遂將五百斛麥子贈石。石收麥子後,仍然愁容滿面地說:「還不能解決問題啊!」純仁又將載麥的船一併送給他。
范仲淹聞知此事,很高興,連連稱讚兒子做得對。清朝乾隆帝南巡,三次到過天平山(范仲淹故居),並敕建「高義園」褒揚此事。
范仲淹畫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范仲淹樂善好施,但自奉甚儉,位居要津後,若無賓客登門,吃飯僅有一種葷菜,妻兒的衣食,僅能基本自足。他在廣德軍司理參軍任滿離職時,窮得只剩一匹馬,最後只好賣馬而回。後來,因經略邊防有功,朝廷賞賜金銀甚多,他卻全部分給部下,自己未留分文。雖居高官,卻「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范仲淹死的時候,窮得「身無以為斂,子無以為喪」。
但是范仲淹的四個兒子都做到公卿,個個能繼父志,所以孫曾輩又再發達,代生賢良,歷八百年(至清朝)而不衰!這與范仲淹的家教純正有很大的關係。
責任編輯: 明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