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東尼專欄】中國傳統文化之告身(組圖)
告身,又名官告、誥命。簡而言之,就是中國古代朝廷,尤其唐宋時期,任命官員、授官職所使用的委任狀。告身本身就是書法作品,並以其獨特的政治意義和學術價值成為對中國古代官制、書法及歷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依據。
唐代告身,實際上許多人也並不陌生。保留至今的告身中,有一份唐建中元年(780)顏真卿官拜太子少師的告身,聞名遐邇,享有盛譽。這份告身,首尾齊整,保存完好,現收藏於日本東京書道博物館,相傳是顏真卿親筆書寫,因此被稱為「自書告身帖」。其墨跡收載於各種字帖和書法教材,流傳極廣,是人們研習顏體書法的重要資料。
宋代朝廷成立了專門為官員製作告身的機構,以「官告院」為名。委任有內制、外制兩種:內制三品以上,外制三品以下;對應告身的語言、書寫者都有一些區別。
唐代推崇二王(王羲之,王獻之)書風,而北宋前期書風延續了中唐的宮廷書風。北宋《司馬光拜左僕射告身》字形比較長,與二王的《聖教序》一脈相承。北宋晚期宮廷書風呈現出明顯去唐法重宋意之勢,很大程度上學宋徽宗瘦金書,同時也更強調個人風格。
《司馬伋告身》寫於宋孝宗乾道二年(1165),是宋徽宗書學之後40年。這件是長鋒硬毫以很快的速度書寫的,整體上既沒有傳統的王羲之風格的院體的痕跡,也沒有當時十分盛行的士人書法如蘇軾,米芾,黃庭堅那樣生機勃勃,更沒有做了皇帝三十五年的宋高宗的書體的一絲痕跡。
司馬伋,又名司馬九,字季思,夏縣(今屬山西)人。司馬伋為司馬光之兄司馬旦之曾孫。史料記載,司馬旦之孫兵部侍郎司馬樸跟隨宋徽宗一起被金人俘虜北去,不屈不撓。司馬樸長子司馬倬被忠簡公趙鼎保護,逃難到四川敘州。司馬旦曾孫吏部侍郎司馬伋則攜家眷隨宋高宗南渡,落戶在會稽山陰。
司馬家族在宋代素以忠貞諒直聞名,所以司馬伋在當時民族矛盾頗為突出的情況下,是一個堅定的主戰派。正因如此,在投降派秦檜當國的時期,司馬伋並未受到重用。到了宋孝宗時,朝廷內主戰派逐漸佔據優勢,司馬伋才得到了升遷的機會,有了用武之地。
《司馬伋告身》是真實歷史的反映,其文字的書寫、告身的內容和使用率都真實地反映了宋代政治文化在當時運用和實施的過程。南宋以後規定,告身一經看後必須燒掉,使得告身存世數量銳減,彌足珍貴。宮廷內制的書寫,多數由宮廷女官代為書寫,這對研究中國書法歷史有極為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