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經】必有忍其乃有濟(圖)
《忍经》一書集历代有关“忍”的言论和历史事例汇编而成。(圖片來源:看中國合成)
元朝成宗大德十年丙午(公元1306年),杭州人吳亮彙集歷代名人有關「忍」的言論和歷史上隱忍謙讓、忠厚寬恕的人物、事例彙編而成《忍經》一書。四年後,元武宗至大三年庚戌(公元1310年),一個名叫許名奎的人與吳亮不謀而合,著成了《勸忍百箴》,共計一百則,成為忍學集大成者。其內容包括忠孝仁義、喜怒好惡、名譽權勢等多個方面。
古訓嘉言可以作為今日之借鑒,今人未必照抄古人,但可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筆者先為讀者介紹《忍經》一書中的內容,有興趣的讀者可尋找全本來閱讀。
【原文】《易.損卦》云:「君子以懲忿窒慾。」
[參考譯述]《易經.損卦》上說:「君子要自己抑制憤怒,控制情慾。」
【原文】《書》周公戒周王曰:「小人怨汝詈汝,則皇自敬德。」又曰:「不啻不敢含怒。」又曰:「寬綽厥心。」
[參考譯述]根據《尚書》中的記載,周公告誡周成王說:「如果小人怨恨你、罵你,則自己應當加強修養,不要和他們計較。」又說:「不只是不敢發怒。」又說:「是放寬自己的心胸。」
【原文】成王告君陳曰:「必有忍,其乃有濟;有容,德乃大。」
[參考譯述]周成王告誡君陳說:「必須有忍性,所作的事情才能成功;必須有度量,道德才能高尚。」
【原文】《左傳.宣公十五年》:諺曰:「高下在心,川澤納污,山藪藏疾,瑾瑜匿瑕,國君含垢,天之道也。」
[參考譯述]根據《左傳.宣公十五年》中的記載,諺語說:「崇高和卑下應當放在心中,河流和沼澤容納著污穢,叢山和湖泊中隱藏著疾患,美玉含有瑕疵,君王忍受一些恥辱,這是天道啊。」
【原文】《昭公元年》:「魯以相忍為國也。」
[參考譯述]《左傳.昭公元年》:「魯國以相互忍讓的方式來治理國家。」
【原文】《哀公二十七年》:「知伯入南里門,謂趙孟入之。」對曰:「主在此。」知伯曰:「惡而無勇,何以為子爾?」對曰:「以能忍。恥庶無害趙宗乎?」
[參考譯述]根據《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中的記載:知伯進入南里門,叫趙孟也進來。趙孟對他說:「君王在這裡。」知伯說:「你不勇敢,怎麼能被人尊敬呢?」趙孟回答說:「因為我能夠忍耐。恥笑對我趙孟有什麼傷害呢?」
【原文】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迎。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
[參考譯述]楚莊王攻打鄭國,鄭國君王袒露著肩膀牽著羊來迎接楚國的軍隊。楚莊王說:「鄭國的君王能夠忍受別人的侮辱、把自己放在他人之下,也一定能對鄭國的老百姓講信用。」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