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鴻海精密集團旗下的高新科技企業——富士康科技集團(圖片來源: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12月4日訊】最近,隨著iPhone 12的日益火爆,iPhone的主要代工商富士康又再度回到了大家的視野之中。不過,這次回來的消息可能並不是一個好消息,這是為什麼呢?這是因為富士康似乎要從中國離開了?難不成之前說的不要讓富士康跑了,富士康這是真的要跑了嗎?
一、富士康真要跑了?
據美國媒體11月27日威廉亚洲官网 消息,美國科技巨頭蘋果的產品「代工大戶」——鴻海打算將旗下部分iPad和MacBook生產線從中國轉移至越南。據悉,按照鴻海的規劃,該集團打算將在華30%的生產線移出海外,以便盡快擺脫對中國市場的生產依賴。
日經中文網11月25日獲悉,鴻海已經對越南新增加了2.7億美元(折合17.7約億元人民幣)投資,打算進一步擴大生產,目前已經率先啟動了液晶顯示屏的生產。數據顯示,截至10月15日,越南今年出口的計算機和機械設備金額約達53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整整多掙了近130億美元(折合約873億元人民幣)。甚至有媒體發出預測,到2030年,以越南、泰國等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將超越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生產中心。
儘管越南等國家不斷在電子設備領域「發力」,希望能分得更多跨國巨頭的生產製造大單,但事實卻是,不少巨頭卻只敢將低端製造放在此處,涉及到產品研發以及高端生產,還是找回了中國供應商合作。當前,越南在多個領域的設備零部件原料都依賴中國進口。其中,紡織業就有超54%原料要從中國購買。今年8月下旬,美國晶元巨頭英特爾(Intel)也宣布要對越南增加投資,擴大越南CPU處理器的產能。
後來也發現,隨著三星、英特爾等海外巨頭欲在越南擴大產能,越南自中國進口集成電路等零部件的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數據顯示,從2016年8月至今年5月,越南每月自華進口的集成電路產品的1億美元增長至將近12億美元,月度平均增速超過30%。今年5月22日,已有不少媒體曝出,蘋果自己也將旗下AirPods Pro耳機產品部分生產轉移至越南。
這讓人不禁聯想到之前三星集團關閉了自己在長三角的工廠,還是要將自己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去,無獨有偶,不少之前在中國大規模生產的國際企業都開始將生產線轉移去了東南亞,大家不禁要問:這是不是意味著富士康們真的要跑了呢?
二、富士康的生產線轉移到底該怎麼看?
說實在,大家每每看到中國生產線轉移的時候都會有一些緊張的感覺,畢竟當前中國是世界有名的製造業大國,屬於世界工廠,中國最依靠的就是這些國際製造業巨頭在中國的生產集聚,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一旦有大規模的製造業巨頭離開的確會容易讓人引起緊張情緒。根據富士康在中國官網的描述,1988年投資中國大陸以來,富士康迅速發展壯大,擁有百餘萬員工及全球頂尖客戶群,是全球最大的電子產業科技製造服務商。2002年起位居中國內地企業出口200強榜首(2019年進出口總額佔大陸進出口總額的3.53%),2005年起躋身《財富》全球企業500強(2020年位居第26位)。一家佔據中國進出口總額3.53%的公司如果真的離開了,可能對中國的製造業是一個不小的打擊,這件事我們到底該怎麼看呢?
首先,世界製造業的轉移是一個大的趨勢。根據國際產業經濟學的邏輯進行分析,從工業革命以來,製造業的全球布局其實一直處於不斷轉移的狀態之中,最早的世界製造業工廠是集中在歐洲,英國、法國、德國都是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崛起的工業化強國,當時從倫敦城出發整個英倫三島幾乎都是製造業的工廠,之後隨著英國人收入水平的不斷提升,英國的製造業成本不斷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英國的製造業開始向歐洲大陸其他國家以及自己曾經的殖民地美國轉移,這實際上是製造業轉移的第一次。之後,美國成為了全球製造業的中心,底特律更是全美的製造業基地,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的製造業成本也在上升,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國的製造業開始全面向成本更低的地方轉移,而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就成為了承接美國製造業轉移的基地,於是就誕生了大家熟悉的亞洲「四小龍」和亞洲「四小虎」,這是第二次轉移。再往後,隨著這些地方的成本上升,恰逢中國改革開放,作為全球第一人口大國,中國成為了世界製造業的窪地,所以大量的產業開始轉移到中國,所以我們看到了中國成為了繼日韓之後的世界工廠。但是經過了改開的四十年,中國的人均GDP已經突破了一萬美元大關,成本也在開始上升了,正如同11月29日的一則新聞,日本企業株式會社村田製作所的子公司升龍科技宣布撤離深圳,其原因就是深圳當前土地的價格正在呈現出比較高的快速上漲的趨勢,深圳市龍崗區寶龍工業園目前在租的廠房租金在24元/平方米/月上下,而且還在不斷上漲,再加上中國的人口紅利消退,企業撤離也就變得非常正常了。
其次,中國面臨的產業撤離到底該怎麼看呢?其實早在10年之前,我們就在不斷討論產業轉型升級的問題,也同樣是10年之前,富士康的連環跳樓事件實際上引發了大家對於富士康這種近乎苛刻的代工模式的大討論,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南沿海這些低產業附加值的代工企業的確成為了大多數人聲討的對象,對於中國當前來說,「三來一補」的代工模式雖然在改革開放初期比較符合中國市場的實際,但是對於當前的中國來說,低端的代工製造業不僅浪費著中國大量的資源,而且還導致了大量的產業長期處於低利潤的微笑曲線低端,當年幾百萬件襯衫換不回一架飛機的問題依然存在。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順應世界產業轉移的趨勢,趁機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並不是一件壞事。
第三,對於這樣的產業轉移到底該怎麼辦?雖然說中國沒必要過度擔憂產業轉移的問題,但在實際應對的時候還是要反思。人們一直在說對於產業轉移要「騰籠換鳥」,現在低端產業要轉移走了,但有沒有辦法把高端產業給承接起來呢?這需要藉助中國的高質量勞動力的優勢,推動用真正的先進位造業來替代傳統的低端產業,用5G、人工智慧、雲計算、特高壓、新能源汽車等高端產業來真正形成產業的替代,只有這樣的話才有可能不讓富士康們的離開對中國的經濟造成衝擊。
富士康要跑了嗎?如果真要走了,沒必要強留,需要沉下心來好好反思……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