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藝人黃鴻升因「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猝死,令人唏噓不已。(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近日臺灣演藝圈令人震驚的消息——36歲藝人黃鴻升9月16日在家中浴室猝死,接連幾天引起大眾議論紛紛,原本身體健康,開朗陽光的明星忽然撒手人寰,讓大批粉絲和親友難以置信。為釐清真正死因,士林地檢署18日解剖遺體,初判死因是「主動脈剝離造成血管阻塞」。
沒有任何預兆,3秒鐘就倒地死亡,年輕力壯的藝人竟然會死於一般好發於40歲以上,有肥胖、高血壓、慢性病的中、老年人的急性重症,此結果不但讓黃鴻升的父親難以接受,也令外界十分訝異。
「主動脈剝離」是著名的「凶症」
「主動脈剝離」是醫界公認著名的「凶症」。最難加以防範的是,病患通常上一秒鐘還很正常,下一秒就可能突發「強烈撕裂性疼痛」!其疼痛感來的又快又急,可能因發病血管部位不同而有所變化,有的前胸貼後背的疼痛,也有的人會喘不過氣、頭暈、半身麻痺,甚至休克昏迷,嚴重的話還會引發腦中風、急性心衰竭等重大併發症。
根據主動脈剝離的發生位置,如果和心臟相接連的升主動脈有剝離的現象,而患者未能接受手術治療的話,48小時內死亡的機率高達50%,而且每拖延1小時就會增加1%的死亡機率,因此,急診醫師接到這樣的病例時,其診斷和治療好比和時間拔河搶人,情況非常緊急,不容耽誤。
高以翔死因為「心因性猝死」
高以翔錄製中國綜藝節目《追我吧》猝逝,死因為「心因性猝死」。(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大家對於去年11月27日,35歲臺灣藝人高以翔在錄製中國浙江衛視綜藝節目《追我吧》猝逝的新聞應該印象還很深刻。當時,深夜在低溫下激烈運動的高以翔,突感身體不適,喊了一句「我不行了」,然後坐在路旁花臺,不久倒地不起,心臟驟停,甚至曝出16分鐘後才獲急救的離譜消息,雖然經過醫護人員施予心肺復甦術後,一度恢復心跳,但仍於送醫急救後不到3小時宣告不治,讓大眾相當不捨且錯愕,唏噓不已。
醫師判定高以翔的死因為「心因性猝死」,當時,曾因戲和高以翔結緣的黃鴻升受訪時表示:「感到很難過,很可惜,因為他真的還很年輕。」沒想到,不到一年,36歲的黃鴻升自己亦步上高以翔的後塵。
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很多,許多人容易把「心因性猝死」等同於「心肌梗塞」,其實二者有些許差異。心因性猝死主要原因是心室放電異常所導致的心律不整,嚴重時會產生心室震顫或心室頻脈,使血液無法保持循環,患者因器官缺氧而昏迷,如果沒有及時獲得急救,短短數分鐘後就會離世。「心因性猝死」發病前完全沒有預兆,死亡率非常高。
青壯年猝死前有6大警訊
青壯年人群如果出現一些狀況,很可能是身體發出猝死前的警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心血管問題導致時值大好前程的青壯年猝死之案例頻發,警醒我們要重視「青壯年的猝死問題」,千萬不要仗著自己年輕就揮霍健康,若是不好好對待你的身體,到頭來,身體也會反將你一軍。
臺灣心臟內科陳冠任醫師曾在《醫師好辣》節目中提醒大家,青壯年人群如果出現以下6大狀況,很可能是身體發出猝死前的警訊,必須特別注意:
1、近期出現或是加重胸悶的狀況。感覺胸口悶得很不舒服,像是被石頭壓住的感覺。
2、心慌或是很嚴重的心悸。
3、心跳過緩。標準的心跳是每分鐘60~100下,但是很多人平均心跳數都在50多下,例如運動員,所以不需要太過擔心。不過如果低於50下,而且很明顯覺得心跳停一拍,或是感到胸口悶悶的,就要考慮就醫檢查。
4、暈厥。如果突然走一下就意識不清,但過一下子會醒過來,可能是心臟問題或合併腦部的問題,必須做詳細檢查。
5、不明原因疲乏。
6、眼前發黑和肢體麻木。
陳醫師還在節目中指出,這「6大點」是他認為要注意的要點。但有時身體疲乏和壓力、作息有關。如果是「不明原因疲倦」,狀況比平常差了很多,建議也要及時到醫院檢查。
一個簡單的手部動作自我檢查
根據臺灣《三立新聞網》報導,家醫科陳欣湄主治醫師表示,主動脈剝離的潛在危險因子主要有4項:
1、年紀大和高血壓患者
2、馬凡氏症候群(Marfan syndrome)
3、先天性主動脈窄縮
4、曾受到重大外傷衝擊
陳醫師解釋,馬凡氏症候群患者是一種罕見的遺傳疾病,通常患者的手腳都特別長,而且手指纖細,關節被破壞,手指特別軟,易反折,民眾可以透過一個簡單的手部動作自我檢查,看看是否屬於好發族群。
1、張開手掌。
2、將拇指往內折,然後握拳,不可用力擠壓,要在最自然、放鬆的狀態下檢測。
3、檢查看看拇指是否超出小指,如果超過,就需要特別注意,最好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檢查。
愛護身體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現代人生活忙碌,睡眠不足等原因導致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齡層逐漸下降。(圖片來源:Adobe Stock)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齡層有逐漸下降的趨勢,這是由於現代人生活緊張忙碌,工作壓力加大,生活不規律,睡眠不足,加上飲食習慣不正常等諸多原因所導致。
許多醫師都一再強調,只有戒掉菸酒,保持規律的作息和良好的體態,遠離肥胖,加上適當的運動,才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保護自己的身體,避免憾事發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