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歐洲未完全支持美國 就是中國勝利嗎?(圖)

 2020-09-16 20:0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
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與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圖片來源:STEPHANIE LECOCQ/POOL/AFP via Getty Images)

【看中國2020年9月16日訊】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星期一(9月14日)與歐洲領導人舉行了視頻會晤。 儘管習近平面臨來自歐洲的壓力,中國媒體還是試圖把峰會包裝成「成功」的模樣,顯示中歐關係不會受美中博弈的影響。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在如何對待中國問題上,歐洲雖然還沒有追隨美國的腳步,但是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已經改變。

愛爾蘭威士忌和郫縣豆瓣醬成歐中峰會最大贏家

習近平與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星期一共同舉行了視頻會晤。雙方會後並沒有召開聯合新聞發布會。

峰會上唯一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果是中歐領導人宣布正式簽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根據這項協議,愛爾蘭威士忌和郫縣豆瓣醬等作為地理標誌在對方市場上得到保護。

雖然如此,中國官方媒體還是把它包裝成一個重大的勝利或是突破。新華網強調稱,這是歷時8年談判的結果。人民網的消息稱,「這是近年來中歐之間首個重大貿易協定,對深化中歐經貿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不過,知情人士指出,雙方早就達成了協議,只剩下簽署了,所以,這並不能算這次峰會的重要成果。

新華社的報導還說,中歐領導人還在峰會上作出了三項重大決定,即建立中歐環境與氣候高層對話和中歐數字領域高層對話,打造中歐綠色夥伴、中歐數字合作夥伴,加快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實現年內完成談判的目標等。

美國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項目主任埃里克·布拉特貝格(Erik Brattberg)說,與其說峰會取得了什麼進展,不如說這次峰會證實了中歐關係日益艱難的事實。

他告訴美國之音:「這次首腦會議幾乎沒有取得任何切實的成果。歐中雙方之前都表示,他們希望進一步推進雙邊投資協定的談判。但是,目前尚無關於如何推動協定談判的報導,談判還將繼續。從歐洲方面來看,他們強調,球在中國這邊,等待中國履行其在這些談判中的承諾,以推進談判進程……從許多方面看來,它證實了歐中關係的日益嚴重的困難。歐洲關係這幾年變得越來越艱難,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後。」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是本次峰會的主題之一。受歐盟成員國委託,歐盟委員會從6年多以前就開始同中國就投資協定展開談判,旨在改善歐洲公司進入中國市場的機會和投資保護。但是談判一直止步不前,至今未能簽約。北京繼續逼迫外國在華投資企業向中企轉讓技術,北京同時繼續向國企提供大規模補助。

相對於中國媒體比較「樂觀」的報導, 歐洲領導人則強調了雙方的分歧。歐盟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在峰會後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歐盟與中國在一些問題上有著實實在在的分歧,歐盟不會掩蓋這些分歧。

他在峰會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他告訴習近平,歐盟不會繼續被利用。「歐盟要求更加公平的貿易關係,更加平衡的歐中關係,這意味著雙方必須對等、公平地競爭。」

歐盟理事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峰會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如果北京想要讓歐盟覺得,這份協議值得在年底前簽署,「中國就必須在市場對等開放等方面有所進展」。馮德萊恩說,「我們嚴肅對待中方市場准入以及取消貿易壁壘的問題」。

馮德萊恩說,在中國產能過剩,行業補貼等方面,中方「幾乎沒有任何進展」。

歐盟輪值主席國主席德國總理默克爾會後表示,歐盟領袖在會談中向習近平施壓,要求中方在投資協定談判中有實質性進展。默克爾強調:「與中國的合作必須奠基在特定原則上,也就是對等和公平競爭,我們的社會體系不同,儘管我們都致力於多邊主義,但是,它應該以規則為基礎。」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布拉特貝格說,如果中國不能在歐洲關注的市場准入和強迫轉讓技術方面作出改變,他不認為歐洲會簽署雙邊投資協定。

除了貿易對等之外,歐盟領導人對人權、網路安全以及在中國在南中國海的行動表示關注。這些在中國媒體的報導中都沒有出現。新華社報導只是說,習近平稱「中方不接受人權教師爺」。

雖未追隨美國,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已經改變

本次歐中峰會被中國媒體描述成中國改善與歐洲關係對抗美國影響力的一次機會。

在峰會當日, 中國的《環球時報》發表題為「中歐有容乃大,美國攪不了雙方關係」的社評。社評說,「歐洲不可能完全倒向美國,那不符合歐洲人的利益,這是毫無疑問的。美國的政客和輿論機構無論使出多大力氣,也做不到把歐盟變成‘五眼聯盟的新成員’,這不用中國人著急,歐洲人自會摸索在中美之間的‘平衡點’」。

但是,分析人士指出,從峰會的表現來看,歐洲雖然沒有明顯的追隨美國,但是歐洲也沒有走近中國。 歐洲對中國的看法已經改變。

在峰會之前, 歐盟的一個研究機構,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發表研究報告說,新冠疫情以來,歐洲對中國出現了一個新的共識,即對北京越來越警惕,而且對中國在海外的強硬態度以及侵犯人權的行為日益感到關切。

德國綠黨議員,歐洲議會對華關係代表團團長萊因哈德·比蒂科夫(Reinhard Buetikofer) 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說:「至少有許多德國議會議員大力支持人權,特別是中國的人權,正如您在美國國會所能看到的那樣。」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馬安州(Andrew Small)認為,德國工業聯合會(BDI) 2019年1月發布的題為《夥伴與系統性競爭對手:如何應對中國國家控制的經濟?》的政策報告是歐中關係變化的轉折點。同年3月,歐盟委員會發表「十點行動計畫」戰略文件,在這其中也將中國描述為夥伴(合作與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系統性競爭對手」。

馬安州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歐洲對中國態度的變化源自兩個因素。第一,在習近平的領導下,中國越來越轉向威權統治,在處理外部事務時越來越強勢。第二個因素是歐洲公司在中國受到不公平競爭和不對等待遇。

馬安州認為,中國在新冠疫情中的表現以及 今年7月香港《國安法》的實施更是發揮了催化劑的作用,讓中國現在成了歐洲最大的政治議題。

他說: 「最近發生在香港的事情,更是對歐洲的辯論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這是誰都看得見的,對於一個全球性的主要城市來說,自由出現了倒退。大家能接觸到很多香港的政治活動,從感受方式上來說,這與在新疆發生的一切不同。」

馬安州說,中國在新冠疫情期間的表現:對疫情的最初隱瞞、將醫療援助政治化、戰狼外交、虛假信息以及疫情敘事都改變了歐洲人對中國的看法。他說,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給歐洲的印象是,中國人在處理危機時的態度是建設性的和務實的。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項目主任布拉特貝格說,在諸多領域,例如在經濟領域,在知識產權領域,還有在捍衛民主與人權價值方面,很明顯歐洲與美國更加接近。而且歐洲對自己的利益確實是越來越保護。

2019年3月,歐盟通過了歐盟外資審查框架法案,這是歐盟首部外資審查法案,主要限制外資對關鍵領域的併購,防止關鍵領域的技術外流。不過,外界都認為這項法案針對的是中國。而且,歐洲也加強對華為參與歐洲5G建設的安全防範。

美中關係惡化,歐洲獲得更大的制衡力量?

德國馬歇爾基金會的高級研究員馬安州(Andrew Small)認為,美中惡化的關係在某種意義上提升了歐洲在歐中關係中的制衡力量。

他說:「從某些方面來說,歐洲能夠採取某些步驟,而不必面對中國可能採取的報復行動,因為中國也無法真正承擔失去歐洲的後果。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如果必須同時應對世界自由民主國家和主要經濟體的統一戰線,那將是非常困難的。」

馬安州說,中國不想失去與歐盟的關係,因為中國希望與歐洲建立相當的外交關係,進入歐洲的市場以及得到歐洲的技術等。

在本次峰會之前, 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訪問歐洲,試圖改善與歐洲的關係,防止美國和歐洲聯合起來應對中國。在王毅訪問前,國國務卿蓬佩奧8月早些時候也曾訪問歐洲,他明確呼籲歐盟與美國聯合起來,共同抵禦中國的威脅。

9月15日,中國外交部說,歐盟及成員國駐華使節提出希望訪問新疆,中方已經同意並願作出安排。不知道這是不是中方的讓步?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歐洲項目主任布拉特貝格說,歐洲人自然會利用美中惡化的關係這張牌向中國施壓,但是,他認為,歐洲最終擔心美中關係會損害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

他說:「我認為最終歐洲將美中之間日益緊張的局勢視為非常消極的事情,這導致了國際合作和多邊主義的減弱。這使歐洲很難駕馭更具競爭性的國際秩序。」

他說,歐洲現在的政策是一方面加強自己在外交政策上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另一方面也在尋求美中之外的盟友,比如日本和澳大利亞等。

德國近日就通過了新的印太指導方針,加強和印太地區國家的合作,尤其提出要加強和東盟國家的關係。

不過,布拉特貝格和馬安州都認為,歐洲和中國其實現在都在等待美國大選的結果, 因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拜登可能會帶來不同的對華政策和歐洲政策。

原標題:歐盟未完全支持美國,就一定是中國的勝利嗎?

来源: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