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列國誌》中的故事對現代人而言,也很有教育意義。(手繪插畫:志清/看中國)
《東周列國誌》的開篇詞從三皇五帝講起,可謂說來話長。接下來進入了周朝,從武王伐紂開始一筆寫到周宣王,用了二百多字,寫完了二百多年的歷史,終於進入正題。
周宣王被稱為周朝的中興之主,在他之前與之後,是知名度很高的兩位昏君,一位是周厲王,一位是周幽王。而中間的這位周宣王卻是英明有道,他起用賢臣,振救大周。如果不是周宣王,恐怕周朝八百年的歷史,就要改寫為二百多年了,到厲王時就該結束了。
不過天命自有安排,皇朝自有氣數。周宣王再勤政也不能如武王,大周如何中興,卻再也回不到周初的成康盛世了。所以宣王中興好景不長,京城就出現了謠言。
這一篇就來說說周宣王時代的謠言。現在人說謠言,意思就是謊言。不過謠言原本並不是這個意思。
那麼周宣王聽到了什麼謠言呢,《東周列國誌》第一章裡這樣寫道:「忽見市上小兒數十為群,拍手作歌,其聲如一。宣王乃停輦而聽之。歌曰:『月將升,日將沒;糜弧箕胞,幾亡周國。』宣王甚惡其語。使御者傳令,盡掏眾小兒來問,群兒當時驚散,止拿得長幼二人,跪於輦下。宣王問曰:「此語何人所造?」幼兒戰懼不言;那年長的答曰:「非出吾等所造。三日前,有紅衣小兒,到於市中,教吾等念此四句,不知何故,一時傳遍,滿京城小兒不約而同,不止一處為然也。」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後,不知去向。」宣王嘿然良久,叱去兩兒。即召司市官吩咐傳諭禁止:「若有小兒再歌此詞者,連父兄同罪。」當夜回宮無話。」
原來這謠言是小孩子在街頭唱的童謠,被周宣王路過時聽來。歌詞唱的是周朝將要亡國,惹得周宣王大怒。於是把唱歌的小孩兒抓來審問,結果得知是一個紅衣小兒教的,早已不知去向。周宣王沒辦法追究下去,只得讓小兒們散去,下令不許再唱。
周宣王因為這首兒歌大動肝火,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這是中興之世,周宣王也很勤政,結果連街頭小孩都在唱周朝將亡,周天子聽了當然不高興。
不過,再往下讀會發現事情沒有這麼簡單。且看周宣王第二天上朝,開口不談軍國大政,而是把昨晚聽來的兒歌給三公六卿,滿朝文武們講了一遍,還讓大家分析分析這謠言是什麼意思。讀到這裡,已見玄機。小孩兒唱著玩兒的東西,周宣王這麼當回事,居然拿到朝堂上討論。可見,周宣王聽到這首兒歌時的反應,並不是因為度量小而生氣,是他把這謠言當真話聽的,所以才如臨大敵般的追究嚴查。
那麼,為什麼周宣王會把童謠當真呢?這就是古人與現代人的不同。先錄一段原著文字,答案就在其中。
周宣王提到教歌謠的是一位紅衣小兒,問群臣有誰知道紅衣小兒的來歷。出來回答這個問題的人是太史伯陽父。上古時太史的地位很高,是史官,也是歷官。既負責寫史,還負責推算曆法,觀察天象,兼管祭祀之類的重大活動。說明,這紅衣小兒的來歷也不簡單,人間只有通曉天文的太史才能知其一二。
太史說:「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儆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者寓一人之吉凶,大則系國家之興敗。熒惑火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儆王也。」
太史的回答信息量很大。一是說,紅衣小兒是天上的熒惑星下世。二是說上天告誡人君的話往往以謠言的形式出現。三是說,這些謠言,童謠所指的事情,可能只是一個人的吉凶,也可能關係到國家的興敗。
所以關於謠言,它的本意並不是現代人以為的造謠,謊言。而是上天警示世人的讖語。中國人的文化是神傳文化,人們敬畏天地神明,所以眼界與思想都更為開闊,看問題不只侷限於肉眼可見的範圍,而是會做更有深度的思考。甚至可以從細微的現象上,預知未來。所以,神傳文化中很多傳統的東西,如測字,手相,風水等,都是有更深的道理的。只是現代人不能從更廣闊的範圍去認識事物,只侷限在眼見為實的一個狹窄的領域裡,反倒以為古人愚昧,所以造成了對上古文化理解上的斷層。
但是,不管人們是否還相信神明,天警世人,天人相應的理念一直流傳下來。直到今天,上天還是在不斷的示現種種異象,以喚醒在紅塵中執迷不悟的世人。
責任編輯: 李雲飛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