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返送中至今已經超過100多天了(圖:Getty Images)
【williamhill官网 2019年10月20日讯】香港返送中至今已經持續超過3個月,期間有成功,也有失敗,中國當局的不鬆口使得香港傀儡政府很難做出一定程度上的退讓,最初的反送中發展到五大訴求再到建立「香港臨時政府」局勢在三個月内已經發展到了由最初的少量催淚彈到一天幾枚到8月22日已經打出了多達1800發催淚彈,至今催淚彈數已不再統計,因爲早已啓用實彈,從最初的港警再到後來的少量内地武警,直至疑似有中國解放軍假扮的抗議者潛入香港,國安遍地開花,高價值目標在盯上便可能被通過香廣高鐵及羅湖口岸送到邊境所建立起來的臨時性黑監獄,幾天幾夜不睡覺和打針吃藥都只是基本酷刑,普通人也可能被消失或是自殺,似乎在告訴每一個香港人:「不聽話就是死路一條」每一條生命都是那麽鮮活,卻在最好的年紀各種被意外去世了,我想我是香港人,大概我也會爲了捍衛自己的家園而付出自己的生命吧!
幾乎全部的陸生無人出聲似乎並不出乎意外,但背後的邏輯和行爲模式非常值得觀察,陸生是否支持香港的原因我想很大程度上首先是教育程度,在台灣如果對陸生問你是否支持香港的問卷調查的話,一定會得到近似這樣的數據:從臺大到全臺排名最差的有陸生的學校,臺大master,博士班對於香港的支持程度一定是最高的,相反,排名越差,對於香港朋友的支持度越低,反對程度越高,也許一個學校可能會有少數相反案例,但就大多數情況,受教育程度越高,意味著對於信息的處理和分辨能力便會越强,受教育程度越低,意味著對於信息的處理能力會變得更差,也會不容易去接受更新信息,在中國受教育程度越差自我拘束便會越强,越喜歡沉浸在自我的:「舒適圈」當中,自我的舒適圈在現實當中通常是拘束自我前進最大的阻力,在意識形態方面則表現爲:「即便知道這是真相,依然不願意接受現實,因爲這違背了過去「黨」和「國家」所灌輸的:「香港人都是暴徒」以及香港的年輕人都是「廢青」的理念,轉換到現實會發現,撕墻的陸客和陸生,大都教育水平不是沒那麽好,就是來自於不是好的學校,不是好的學校的同學通常都會感覺自我良好,幾乎在中國北方大多數不好的學校這樣的現象非常普遍。
同時受教育程度越低的陸生在社交軟體,以及日常信息源等接受通常都會以中國的軟件和中國的社交媒體爲主,例如WeChat,QQ,weibo,Baidu,今日頭條等,而中國境内的社交軟體及信息源若不是被處於中國當局可控的狀態,那麽不是部分被墻,例如微軟旗下的部分產品:例如OneDrive,就是完全退出中國市場:例如Google,或是完全無法進入中國市場:例如Facebook或是Twitter,而社交屬性的綁定則成爲部分陸生以及中國海外留學生困擾的一個問題,大多數同學,過去的社交關係等幾乎都綁定在了QQ,WeChat上面,那麽不用這個用什麽聯係?
陸生不敢表達自己支持香港觀點的很大一個原因在於怕被周圍人舉報,一般這種情況以交換生(研修生)爲主,很多陸生在中國國内時便知道了關於香港的情況,或是對於民主有了基本的概念,當來到台灣時,便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而越是差的學校,人和人之間便越缺乏信任,人與人的惡鬥便越加嚴重,特別是中國政治形勢的惡上加惡學生舉報老師,同學之間相互舉報發表反動言論似乎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又變成了常態,我記得有一個福建的案例便是因爲在一場演唱會上幫忙搬椅子,然後回到中國求職時被同學舉報,說那是臺獨演唱會,這其實形成了一種人人自危,人人自我審查,自我審查自己有沒有碰觸中國當局紅綫的審查模式,這其實也是連個人聚會活動也不敢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即便是陸生本著:我們不要接觸政治的原則,政治也有可能隨時找上陸生以及中國的海外留學生們,這種情況在美國以及加拿大特別普遍,隨著環境變換可能會產生細微變化,例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美國的時候,需要找一批人去歡迎它,那麽這時候在美國各地的中領館就開始下命令行動了,比如命令各地的xx同鄉會,xx愛國會等開始集結大家,留學生就是比如中國xx學生會,xx州xx校中國學生會等下命令集結學生,通常就是在一個微信群裏邊下命令,比如接到xx通知,習近平要來訪問美國的xx州,到時候大家要去夾道歡迎,那麽不去的同學可能就會被威脅,恐嚇,除了問候全家,就是類似於像什麽我是xxxx,然後讓「你混不下去」之類的,一般被曝光出來的雖然都是家境富饒的中國留學生,但背後通常都有統戰部及中領館背景,中領館被曝光通常會有巨大的壓力,而普通的中國留學生被曝光的下場至多就是遣返回中國。
而大多數同學畏懼中領館的勢力,中國人喜歡抱團的特性意味著很難融入當地,在地同學的社交圈當中,害怕被愛國的中國留學生排擠,不去會被舉報不愛國,無法從中領館協助取得中國境内的學歷認證,嚴重的話則可能會被按上一些子虛烏有的罪名,例如練習法輪功,在海外支持中國民主運動,使得大多數中國留學生在面對這類活動時并沒有太大的選擇空間。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