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撇開浮沫,才能澄清模糊的經濟真相……(圖片來源:Peshkov/Adobe Stock)
【看中國2019年9月23日訊】微妙的歷史時刻筆者不便多言。
不管口頭上如何樂觀鎮靜,顯而易見,「保6」已是當務之急。怎麼保?其一,抓住10月第13輪磋商時機恢復對美出口,這一點至關重要;其二,擠出樓市資金拉動國內消費,通過消化過剩產能救活企業,畢竟企業存活是穩定就業之根基;其三,直接投資刺激,這需要財政和貨幣政策同時發力。
出口方面,無論歐盟、日韓、東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熱熱鬧鬧的貿易數字能夠帶來真金白銀的外匯嗎?撇開一切自言自語,始終該緊盯的是2018年佔比高達90%以上的對美出口貿易順差,這是出口創匯的靈魂!捫心自問,除了北美市場,上述貿易夥伴哪個可以提供如此之巨的外匯來源?所以,10月的第13次磋商絕不僅僅只關乎就業。
內需如上所言,要想促銷費首先必須在樓市上做文章,阻斷新增流動性進入樓市,壓榨樓市資金流出。近期,我們看到了一系列促進夜間、體育……消費的具體舉措,有關部門聲色俱厲地警告資本不要曲線流入樓市……或明或暗都指向盤活消費。
出口能恢復多少就恢復多少,消費能拉動幾何就拉動幾何,有關部門最喜歡的法寶仍舊是穩投資。發改委近期緊鑼密鼓地推動一系列基建項目上馬,那架勢恨不能讓村村通高鐵。還是那句老話,投資項目要通過財務評價,講求投資回收期內產生收益,最起碼要收回成本,否則就只是一堆暫時拉動鋼筋水泥的未來債務!
9月17日,中國財政部公布數據顯示:1-8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37061億,同比增長3.2%;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53069億,同比增長8.8%。通過對比發現了什麼?而二者差值擴大預示著這種入不敷出還會進一步加劇。原因在哪兒?大規模減費降稅導致稅收減少,大手筆基建刺激帶來支出擴大,財政政策只剩下了舉債一條路。
9月18日財政部公布的數據顯示:1-8月全國發行地方政府債券39626億,其中一般債券16110億,專項債券23516億。除去置換債券和再融資債券10675億,共新增一般債券8894億,新增專項債券20057億,合計發行新增債券28951億。要知道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3.08萬億,下半年僅剩不足6%如何支絀?
答案是貨幣放水。8月31日,國務院金融委召開第7次會議,強調‘繼續實施好穩健貨幣政策,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上半句大家耳朵都磨起繭子了不談,而下半句直指7月慘淡的社會融資數據。中國央行數據顯示,7月社會融資規模增量1.01萬億,比上年同期減少2103億,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貸款僅增加8086億,同比少增4775億!社會融資規模增量指的是一定時期內實體經濟從金融體係獲得的資金額。比社會融資增量同比下滑20%更嚴重的是,實體經濟貸款增速出現了攔腰斬式下滑!問題明擺著,資本拒絕進入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融不到資金,或者融到的錢最終演變成不良債務,與實體經濟的產能過剩形成了因果鏈條。什麼是經濟危機?看財務報表是債務危機,看市場是產能過剩危機。道理很簡單,企業生產的產品或者提供的服務沒有買家,怎麼賺到錢?對外靠出口,對內靠內需,長期以來強調的‘出口導向’其實一直在一條腿走路。
特色經濟將就業視為最大的民生,GDP增速理所當然是考量經濟冷暖的攸關要素。在增量經濟模式下,增長是絕對目標,負增長甚至零增長完全不可接受,因為那意味著增量就業和穩定失去支撐。如此簡單的道理,恰是解讀數據的訣竅之所在。
2018年來外貿出口企業、上下游產業越來越艱難……原因前文講過不消多說吧?企業稅收少,而7.30政治局會議後明確「不將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地方財政可想而知。數據顯示,2019上半年幾乎所有省份的財政收入都在下滑,北京、重慶、貴州、新疆、海南、甘肅、青海7個省市甚至已直接淪為「負增長」。
各位看官要明白,這還只是官宣數據,而官宣數據通常都會比較樂觀一些對不對?地方財政當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債務利息問題,嗯,本金都顧不上了。根據財政部數據,截至8月末全國地方政府債務餘額214139億,控制在全國人大批准的限額之內……呵呵,還記得2018年5月19日全國人大財經委賀鏗的40萬億嗎?
按照這個數字,套上市場利率7%,每年地方債務光是利息就接近3萬億!上文講過2019年新增地方政府債務限額3.08萬億,這兩個數字劃等號的意義都懂吧?光是債務利息就吃掉了全部新增發債,還拿什麼投資刺激經濟呢?地方財政如此,再看企業。根據央行數據,7月末企業部門貸款和企業債券合計已突破114萬億,如此天量的債務和債息壓身,央行釋放的那點流動性怎麼能夠填滿債務窟窿?財政政策被赤字率和舉債上限封死,貨幣政策放水又都去填補了此前的債務窟窿,出口創匯被小美的關稅高牆阻隔,擴大內需又被高房價榨癟了六個錢包。當出口、消費、投資三駕馬車同時失速,6%的GDP增速底線瞬間變得嚴峻起來!
這就是今年以來大小會議一直強調的「國內外形勢複雜、兩難、多難……」的豐富內涵。
看清這些你就會明白,9.16降准釋放9000億為何泥牛入海?為什麼央行天天變著戲法降准息、OMO、MLF……使出渾身解數放水,卻仍舊難以疏通貨幣傳導機制?為什麼銀行那麼吝嗇給企業放貸?為什麼企業即使拿到了錢也不願擴大投資?
沙漠中的河流很想匯入大海,但流域中的蒸發量實在太大了,而非那些不著四六的專家學者口中胡謅樓市、銀行該負責。樓市好過嗎?上半年挂掉了274家房企。銀行好過嗎?包商銀行被建行接管,錦州銀行被工行接管,多少銀行在步後塵?
學過地理的都知道,非洲草原的旱季,無論食肉還是食草動物,想的只是自保、活下去。對於實體或金融企業而言這是一場耐力的比拚,倒下去的屍體恰是活下來的食物。
結語:對於身處潮流中的個體而言,壓縮開支、現金為王是最為穩健的生存策略,守住一份勞務性收入,不要貪多財產性收入,盲目出擊導致的精疲力竭最是凶險,一不留神很容易成為其他同類的美餐。
最後提一點,密切關注接下來國內銀行的命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宇真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