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山債務,不知崩塌那一天是如何的光景?(公有領域 Pixabay)
【看中國2018年5月26日訊】一俊遮百醜。「穩增長」真稱得上是一塊好布料,可以輕易遮覆住一切社會問題,但當維持穩增長的印鈔舉債被內外桎梏束縛住手腳後,矛盾便開始次第浮出水面。
1、如山債務
經濟增速被迫放緩,非但兩位數黃金時代一去不復,個位數通道內重力加速度9.8,2018年計畫經濟增速目標6.5%!白頭宮女尚在,只能悵然地「閑坐說玄宗」
更嚴重的還不止此。2014年後,2008和2012年兩次4萬億大放水帶來的如山債務開始陸續到期,偉岸地矗立在各級地方政府和各路官企、民企面前,壓得人透不過氣。遙想當年銀行跪求企業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時的光景,如今卻凶神惡煞般上門催債,真的讓人慨嘆此一時也彼一時也,恍惚間竟有如同隔世的錯覺。
2017年6月,國家審計署公布了審計公告,地方政府違規舉債問題嚴重,截至2017年3月底,16個省、16個市和14個縣,政府承諾以財政資金償還的債務餘額比2013年6月底增長了87%,其中基層區縣和西部地區增長超過一倍。2017年全國36個省市僅有6個省市財政盈餘,盈餘總額約為3萬億,而其他31個省市的財政虧損總額5萬億,財政缺口高達2萬億之巨。入不敷出只能寅吃卯糧。
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累計發行地方政府債券43581億元。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表示,地方債務明債尚屬可控,弦外之音當然是「暗債不可控」。不妨問得更直白些,地方債務到底有多少?債務期限和品種到底如何?債務規模和結構的具體情況又是怎樣的?……誰能掰扯得清楚?看不見的才是最危險的。
2、半途而廢
地方政府不惜瘋狂舉債投資,名利雙收路人皆知。2015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總額高達3.8萬億,2016年這個數字進一步猛增到6萬億,債券發行如此迅猛,違規舉債問題如此嚴重,只能說明一點,地方政府的基建攤子鋪得實在是太大了,又沒有能力研發、生產半導體晶元,整天只好琢磨些修路修橋的粗活兒漂洗米咯。
打個比方,地方政府上報100個億的投資計畫,卻不去做100億的羊頭,而是拆成10個10億的狗肉,每個項目投10億,剩下的資金資金缺口投or不投?不投就形成爛尾工程,投就得想辦法舉債。這是政府口公開的秘密,內行人不陌生吧?
說到這裡扯段閑篇兒。筆者出身土木行當,忍不住買弄下老本行。2016年,為解決地方政府的財政緊張狀況,有關部門照搬了英國人發明的PPP模式,目的不外乎哄著民間資本進場為地方財政背鍋,嫁禍江東的想法不可謂不巧妙。問題是,
PPP模式對民間資本的吸引力太衰了,大家都明白地方政府是副什麼德行,信用問題本來就很那啥,再加上債務壓力山大、違規舉債問題屢屢被曝光,民間資本願意進來趟渾水的本就少得可憐,而敢大膽進場的都是油鍋裡滾過的老油條,地方政府根本就坑不了人家。真應了那句話,武大郎玩夜貓子,什麼人玩什麼鳥。
舉債搞基建就是這樣一副鴉片膏子,一旦沾染就無法戒除。攤子已經鋪開,無奈之下地方政府只能邊裸奔邊下套,苦等傻子進場接盤。空手道當然玩不轉,沒柰何只能通過各種手段來違規舉債。一年又一年,一屆又一屆,債務雪球越滾越大。
2018年3月,財政部做了兩件大事。其一紅頭文宣布PPP項目庫必須集中清理完畢,委婉宣告了這一模式因為水土不服而不了了之,一地雞毛中只留下新疆這種大戶呆愣原地;其二呢發布《關於做好2018年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工作的通知》,設置了2018年度地方發債總額限額21萬億。根據威廉亚洲官网 統計數據,截止當前地方債紙面規模就已經達到了22萬億,而這才半年還不到呢是不是?大頭還在後面。
3、企業違約
政府債務已經夠讓人傷腦了,然而更加令人感到恐懼的卻是企業債務,怎麼說?企業本是一個社會創造財富的部門,當一個接一個企業被債務壓垮後,財富創造和民眾就業也就成了無源之水,那麼接下來令人談虎色變的穩定問題靠城管嗎?
時光追溯到2014年3月,11超日債本金未能到期兌付,成為國內公募債券市場上第一單實質性違約債券,2015年後實體經濟更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企業盈利狀況持續惡化,債券違約開始變得司空見慣。2017全年全國信用債市場出現實質性違約已接近30只,而2018年截止到5月14日,就已經出現了20只信用債券違約,合計違約規模163.5億元。企業債務違約,已呈前仆後繼之勢。
2018年5月3日,江南化工控股股東盾安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出現流動性困難,各項有息負債超過450億,起因僅僅是因為區區12億債券發行失敗,就引爆了整個公司的流動性危機。由此可見,在連環債務面前,我們的企業是多麼的脆弱。
盾安集團是個實體企業,這個事件之所以成為活生生的反面教材,是因為導致盾安集團陷入債務危機的是銀行。簡短截說,盾安集團之所以發行債券失敗,源自浙商銀行對它的抽貸。小白兔白又白們要問,浙商銀行為什麼突然要對盾安集團抽貸呢?不外乎兩個原因,一是銀行察覺到了某種風險,二是銀行本身出了問題。
舉新債還舊債在行內是公開的秘密,盾安集團12億發債失敗,直接導致不能舉新還舊。據統計,從5月3日盾安集團違約往前追溯一個月,已經有160多隻債券被迫取消或推遲發行,涉及總金額1400多億。盾安的小弟們已經悲壯上路了。
小白又要問,為什麼2018開年才短短几個月,就出現了如此密集的違約潮呢?前文講過,2008和2012兩波4萬億大放水,讓地方政府和企業吸足了廉價信貸,而2018年將喜迎償債高峰。數據顯示,2018年的償債規模超過2016年的4倍!
4、政乎企乎?
江浙這邊的朋友對大名鼎鼎的盾安集團,以及為它提供貸款的浙商銀行估計都不陌生,一個實體一個金融,都是本省大名鼎鼎的明星企業,尤其是盾安集團,那可身負就業和穩定大局的呵。面對債務危機,盾安小媳婦般效仿前日子被川普(特朗普)懲戒的中興,嬌嬌怯怯地賴在政府懷裡撒潑。國內的明星民企呵,都跟國企學乖了。
盾安哭得梨花帶雨,政府有關部門氣得怒髮衝冠,第一時間召開會議狠狠訓斥了抽貸的浙商銀行,逼得後者當面表態再也不敢抽貸、斷貸。小品段子演繹成了現實,政府、企業、銀行群英薈萃,卻是地地道道的蘿蔔開會,這算是哪門子市場經濟?義正辭嚴要求人家摘掉有色眼鏡,而市場經濟幕布下的勾當竟是如此不堪。
企業一哭二鬧三上吊,政府忙著出面闢謠,怒斥媒體無中生有、故意抹黑……如此一出出鬧劇,只為將謊言重複一百遍成為真理。國人審醜神經已漸麻木,繼而是深深地厭倦……回到前面話題,浙商銀行到底哪根筋不對付,為什麼要抽貸?
5、市場矛盾
不賣關子,是因為金融嚴監管、去槓桿的形勢下,銀行流動性正在遭遇空前危機。
2017年4月以來,原一行三會密集出臺多項措施維護國家金融安全,開啟了史上最嚴厲的金融監管風暴,導致股債商三殺劇情頻頻上演,而且一躺下就是高潮。
央行由此陷入一種矛盾、焦慮狀態,一方面存量貨幣浩浩湯湯,影子銀行四處投機,債務風險洶湧積累,需要嚴厲加強監管;另一方面呢,市場人氣、信心又極其脆弱,金融嚴監管打擊了市場預期,使得民間投資意願降低,市場流動性枯竭。
病灶找到了,臨床表現也就一清二楚了。一邊廂高喊‘去槓桿、防風險’,一邊廂MLF、PSL……紛紛向市場傾倒,當然光憑這些還不解渴,那就直接開閘放水。
2017年12月29日,央行發布消息稱為了滿足新年和春節前商業銀行因現金大量投放而產生的現金流動性需求,建立臨時準備金動用安排,規定在現金投放中佔比較高的全國性商業銀行,春節期間存在臨時流動性缺口的時候,可臨時使用不超過2%的法定存款準備金,使用期限為30天,此舉被稱為「春節限定版降准」
2018年4月17日央行宣布,從4月25號起下調部分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個百分點。注意,這次降准無論是適用範圍和力度都遠超過以往。翻翻央行歷史不難發現,一次性下調1%存款準備金率的情況是非常罕見的。在人民幣匯率高度承壓的當下,此舉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當前的市場流動性是多麼地焦渴!
6、政策糾結
市場上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說一套做一套,而這直接源自宏觀貨幣政策的糾結。
5月11日,央行發布《2018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鑒於上半年企業債務違約潮一浪高過一浪,以及空前嚴峻的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本次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格外受到市場關注,誰都想藉此窺察央媽下一步的擠奶路數,爭取吮吸上一小口兒。關注這個公眾號的,對那些空洞晦澀的官話套話都意興闌珊,直奔主題。
首先關注2016年以來的「削峰填谷」說法。削峰填谷,通俗地說就是錢緊的時候釋放流動性,錢松的時候收緊流動性。自打2016年四季度至2017年末,央行為防範金融風險,通過削峰填谷操作,將金融機構超儲率一直維持在較低水平,這大大壓縮了商業銀行的閑置資金,導致市場資金面一直偏緊。而本次直接將削峰填谷這個詞兒掃進歷史垃圾,大放水不敢說,但至少監管放鬆的意味呼之欲出。
其次是摒棄「去槓桿」的說法,而代之以「調結構」,這個異常重要的變化,與每個升斗小民的財產安全最為密切攸關,重點來看下。2017年四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央行對於保持貨幣政策穩健中性的闡述,還是「把握好穩增長、去槓桿、防風險之間的平衡」但2018年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這句話被嫁接成了「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防風險之間的平衡」。吃掉「去槓桿」,代之以「調結構」,這是一種根本性的思路調節——去槓桿太痛了,不如直接轉移債務。
小朋友圈裡多次討論過,去槓桿就是去債務,怎麼去?用財富去償還;調結構呢?是一種轉移債務的思路。舉個栗子說明下。營業稅改為增值稅,官方說法是‘大規模讓利於企業’,就是典型的「結構性減稅」,這邊減了那邊加,而且堵死了之前所有稅收漏洞。做小微企業的朋友心知肚明,再想靠逃稅苟延殘喘沒門了吧?
數字不會說謊。經濟增速下行,再疊加政府減稅,政府財稅收入應該下降才對吧?且慢,統計局數據顯示,2018年1-3月累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546億,比去年同期增加6037億,增長13.6%。其中,中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4042億,同比增長18.9%,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本級收入26504億,同比增長9.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中稅收收入44332億,同比增長17.3%。財稅收入增長何其驚人!
回到正題。通過調結構轉嫁債務,具體如何操作?依靠房地產轉嫁。民眾通過存款、購買理財將錢存進銀行→銀行貸款給開發商→開發商拿到資金後高價拍到地皮,地方政府獲得收益,減除槓桿→開發商將高價房賣給民眾,開發商獲得收益,減除槓桿→開發商還息還貸,銀行獲得收益,減除槓桿→開發商貸到更多的款、地方政府以更高的地價拍賣給開發商→開發商以更高的房價賣給民眾,房價繼續上漲……在這一個週而復始的循環中,房價不斷上漲,槓桿不斷轉移,很簡單吧?
而這,就是政府拚死維持房價泡沫的源動力。試想房價跌了,債務槓桿轉移給誰?
但這個死亡循環絕對不是沒有漏洞。漏洞在哪裡?央行是想通過放水救活實體經濟,然而有用嗎?地方政府照樣缺錢,企業照樣該挂挂,放水去了哪兒?當然去了躺著賺錢的房地產業了。火爆的樓市就像肆虐的癌瘤,哪怕央媽擠出的一丁點兒奶水,也幾乎一滴不剩地被樓市吸走,流入實體經濟少得可憐。
由此可見,央行的貨幣政策工具已經無法對抗房地產行業暴利帶來的、對國民經濟連根拔起的破壞力了,換句話說,央行的貨幣政策被房地產業的暴利投機給廢掉了。央行如果狠心去槓桿,那麼企業違約一個接一個挂;央行頂著巨大的匯率風險放水,資本一滴不剩去炒房。從這個層面講,「去槓桿」已經無法持續了,而只能通過轉嫁債務風險來讓房地產泡沫儘可能晚一天破裂,經濟晚一天硬著陸。
7、未來取向
通過以上分析,即使純小白也應該對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建立起一個雛形了吧?‘防風險、去槓桿、緊貨幣’口號該喊還得喊,但那是喊給吃瓜群眾聽的,只要市場流動性出現枯竭,降准放水是一定的。但問題是,降準不是你想降,想降就能降,降准放水那可是和當下世界央行——美聯儲的貨幣政策背道而馳的。
降准放水,將導致貨幣貶值,就只能動用外匯維持匯率。看看當下的外儲規模3.12萬億美元,其中光是外債就是1.8萬億,能動用保匯率的子彈才多少?而一旦匯率繼續下跌觸及6.5的關口,新一輪資本外逃就將上演,屆時只靠資本管制嗎?呵呵,姑且不談道義風險,從2014年的3.99萬億一路逃到2016年的3.01萬億,可見資本管制並非萬能。
維持匯率的根本在於和主流貨幣政策相向而行,譬如加息,但這當然會讓地方和企業債務危機爆發得更快。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樂不起來了。房地產綁架國民經濟的背景下,央行貨幣政策的騰挪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而這同時也意味著一點,人民幣的升值週期已經結束了,未來人民幣匯率將逐漸回歸到它本應該呆的位置。
8、結語
債務是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的根源,自古欠債還錢天經地義,任何企圖勾銷或者轉嫁債務的行為都是在玩火,而任何自欺欺人的掩蓋粉飾都只是牛皮紙包火。
債務危機無關市場經濟體還是計畫經濟體,唯一的區別只是前者規模小而頻繁,而後者厚積薄發超強的破壞力,將給習慣QE泡沫的國家帶來生動、慘痛的一課。凡是過度舉債的國家,最終必然以債務無法償還、被迫破裂收場,爆發經濟危機。
當然,經濟危機絕非世界末日,它只是讓多數人的生活變得拮据一些,讓你的生活主旋律從黃鐘大呂,轉為羽調商聲而已,但絕對不可不防。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