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師講堂】一窺孫思邈的養生觀(組圖)
孫思邈非常注重飲食的營養,特別推崇乳酪等食品。(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孫思邈是唐代大醫家,被後人尊稱為「孫真人」,他熟諳養生,得享遐齡。
唐太宗見到孫思邈--「嗟其容色甚少」,因而詢問其養攝之術,並授爵挽留,但孫思邈固辭不受;高宗召見,拜諫議大夫,仍以疾請歸。有人說孫真人至少活了120歲,也有人說150歲以上,但可以確定的是,至少超過100歲。我們現在就來看看孫思邈因何得以高壽。
修自己的心性
孫思邈在養生之道上,首先強調要修自己的心性,他稱之為「養性」。《千金要方》中提到:「善養性者,則治未病之病,是其義也。」也就是說,心性好的人能夠防病於未然,「性既自善,內外百病皆悉不生。」「故養性者,不但餌藥餐霞,其在兼於百行,百行周備,雖絕藥餌足以遐年。德行不充,縱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壽。故老子曰:『善攝生者,陸行不遇虎兕,此則道德之指也,豈假服餌而祈遐年哉。』」孫思邈告誡世人要無欲無求、恬淡虛無,視名利若存若亡,「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制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虛精散為五難。」孫思邈認為,人之壽夭在於撙節,若放恣情慾,命同朝露,故首先得先去名利之心。
應該做到十二少
孫思邈的撙節之法,還包括應該做到的十二少並十二多的警語。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語、少笑、少愁、少樂、少喜、少怒、少好、少惡行」,若不能及此,「多思則神殆,多念則志散,多欲則志昏,多事則形勞,多語則氣乏,多笑則傷臟,多愁則心懾,多樂則意溢,多喜則忘錯昏亂,多怒則百脈不定,多好則專迷不理,多惡則憔悴無歡」,即十二多。
對飲食的建議
孫思邈鼓勵老年人應多喝牛奶,比大魚大肉要好。(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孫思邈對飲食的建議:「是以善養性者,先飢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則難消也。常欲令如飽中飢,飢中飽耳。」也就是不要吃太飽,但可多吃幾次。「夫善養老者,……非其食勿食。非其食者,所謂生肉、生菜、白酒、大酢、大鹹也。常學淡食。」表明輕清甜淡之物對健康比較有好處。「魚酪酥等,常食之令人有筋力膽幹,肌體潤澤」、「惟乳酪酥蜜,常宜溫而食之,此大利益老年」,表示孫思邈非常注重飲食的營養,特別推崇乳酪等食品。在上千年前,他就鼓勵人喝牛奶,「牛乳性平,補血脈,益心長肌肉,令人身體康健,潤澤,面目光悅,志氣不衰。故為人子者,需供之以為常食,一日勿缺」、「此物勝肉遠矣」,他鼓勵老年人也應多喝牛奶,比大魚大肉要好。
生活上的要求
孫真人希望人須勞逸適度,氣候溫度適中,不要吃太多生冷:「不欲甚勞,不欲甚佚。不欲流汗,不欲多唾。不欲奔走車馬,不欲極目遠望。不欲多啖生冷,不欲飲酒當風」、「冬不欲極溫,夏不欲窮涼。不欲露臥星月,不欲眠中用扇」、夏日「伏陰在內,忌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