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古代官員參加朝會 為何手拿著塊板子?(組圖)

 2019-01-18 08: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笏板
古代官員上朝時所執的手板叫作「笏」。(攝影:Winnie Wang)

古裝劇裡,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場景出現:文武百官站在朝堂上覲見天子時,每個人手裡都握著一塊長長的板子。那這塊板子是什麼?它又有什麼作用呢?

「笏」相當於現在的筆記本

這些古代官員上朝時所執的狹長形板子叫作「笏」。「笏」,又稱奏板、朝板、手板、手簡、玉板。《釋名》中對笏的解釋是:「笏,忽也,備忽忘也。」所以笏板是為避免疏忽遺漏而準備的工具,相當於我們現在用的各種筆記本。笏板最主要的用途,就是上朝時,文武百官手持笏板,將要上奏的話記在上面,也將天子的命令或旨意記在上面,以免忘卻。

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時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禮記・玉藻》中講:「凡有指畫於君前,用笏;造受命於君前,則書於笏。」意思是說在朝廷與君王對答,當有事要用手指比畫時,不直接用手,而用笏來代替。在君前受命的時候,把要記的事書寫在笏上,所以笏本來與書簡沒有差別。

古代官員上朝時候如需乘馬,便將笏插於腰間紳帶之內,稱為「搢笏」。在唐玄宗時,由於賢相張九齡年老體衰,騎馬搢笏行動困難,於是就製作了一個放笏的袋子,稱為「笏囊」,讓隨從拿著,隨他一同上朝。從此以後,「笏囊」就流行於百官之中。

玉笏
相傳此「玉笏」為明代寧靖王的遺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笏板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使用了,是古代中國官員使用時間最長的一種辦公用品。最早的笏是用竹製成的,後來為了區別執笏者的尊卑,才用象牙、玉作為裝飾,美化它的外觀。笏平均有二尺六寸長,中間最寬的地方三寸(這裡的尺是周代的一尺,大約為現在的23.1厘米)。

《禮記・玉藻》中記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像,大夫以魚須文竹,士以竹本像可也。」在西周時,天子的笏用美玉製作,諸侯的笏用像骨製作,大夫用竹製、鯊魚須為裝飾,士用竹製、像骨為裝飾。」天子、諸侯的笏從中間往上漸窄,大夫、士的笏從中間往下漸窄。

王陽明
明代大儒王陽明。(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文武官員的品第不同,所持笏板的材質也不同,而且各個朝代對笏的使用也都有不同的規定。明朝時規定四品官以上執象笏,象笏就是用象牙製成的手板,又稱象簡,五品官以下執木笏,所以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直到清朝滿族入主中原後,由於禮俗制度不同,笏就被廢棄不用了。

「笏」的精神內涵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笏」象徵着儒家禮法和尊貴的地位。《北史・李穆傳》:「其一門執像笏者百餘人。」就是說,一家有百餘人位居高位。有一段著名的歷史典故「滿床笏」,講的就是唐朝名將郭子儀六十大壽時,七子八婿前來祝壽,他們皆為朝廷顯官,祝壽時將手中笏板放滿床頭。這個典故流傳甚廣,還被編成戲劇,後世人嚮往如郭子儀一樣,一生立功行善換來晚年富貴壽考、子孫滿堂。

在許多文學作品中,「笏」又引申出更深層的含義,比如在《紅樓夢》中就寫道:「陋室空堂,當年笏滿床。」它所傳達的就是昨是今非、名利成空,勸導人們早日修行的佛家文化。

責任編輯: 唐詩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