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起:周恩來、林彪、毛澤東、江青。(網絡圖片)
作為身處漩渦中心的當事人,吳法憲以自己的視角詳細回憶了林彪、江青兩派衝突的來龍去脈,並且披露了大量不為人知的高層鬥爭細節。
《吳法憲回憶錄》全書80餘萬字,分上下兩卷。上卷從家世、參加紅軍寫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建設空軍,敘述的基調與官修史書基本吻合。下卷從1959年廬山會議寫到濟南保外就醫的晚年生活,重心是文革中的親身經歷,所述所憶不為官方定論所束,是全書史料價值的精華所在。作者很清楚這一點。吳法憲在全書的結尾寫到:十年動亂轉眼之間早已成為歷史,成為了人們所關注的學術問題。由於這一段歷史過於敏感,因而對這一段歷史資料進行了嚴格的控制,用所謂「宜粗不宜細」的原則來進行簡單的處理。這樣一來,這一段歷史,按照有些人的說法,像是一團謎一樣。我感到,當時的一些問題,並不是本身不清楚,而是出於利害關係和實際需要,不想說清楚,或者不允許別人說清楚。
左起:黃永勝、吳法憲(空軍司令)、林彪 、李作鵬、邱會作合影。(網絡圖片)
吳法憲的文革經歷,正好分為前後兩半。前一半處於權力中心,後一半則是1971年的九一三事件,使他淪為階下囚。在文革前五年和吳法憲同處中央領導層的當事人,今天全已作古。其中多半沒留下回憶錄,留下了回憶錄的是少數。吳法憲不但以自己的想法完成了回憶錄,而且公開出版了,這是十分難得的。
不論是研究黨史,還是研究文革,最大的難點,就在於權力核心不透明。對外公開的信息,和實際的政治操作,往往有很大的落差。如1965年12月,毛澤東、林彪決定在上海開小型會議批判時任總參謀長的羅瑞卿,連當時主掌中央日常工作的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都不知批羅的原因,反而要請吳法憲介紹從葉群那裡聽來的情況。這樣的格局,哪裡是局外人所能想到的?
1966年8月初,原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劉少奇、鄧小平失勢。以後的五年,毛澤東實際上凌駕於三派人馬之上掌控政局,一個派系以林彪為代表,主要成員有葉群、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等軍委辦事組成員;一個派系以周恩來為代表,包括一些國務院領導成員,經過1967年的「二月逆流」事件以後,留在領導層裡的人已經不多,後來李先念回到領導層;一個派系以江青為代表,還有康生、張春橋、姚文元等中央文革成員。
現在官方對文革的結論,以周恩來一派為正面,另外兩派為負面,並認定林彪、江青兩個集團是互相勾結互相利用的關係。其原因不難理解。鄧小平因文革而被打倒,所以必須否定文革;林彪、江青因文革而地位上升,是毛澤東發動文革主要倚重的力量,所以要徹底否定。
但是,林彪和江青兩個集團之間,在文革中到底是怎樣的關係?除了互相利用的一面,是否存在互相衝突的一面?如果存在互相衝突的一面,在哪些問題上發生了衝突,什麼原因導致了衝突?他們和毛澤東同樣倚重的周恩來等人是什麼關係,周恩來等領導人在林江之間的衝突中持什麼態度?這些問題有的為官史所迴避,有的有所涉及,語焉不詳。
官方的結論,固然有利於當時的高層權力平衡,但有些重要問題難以得到圓滿的解釋。比如,1970年廬山會議發生的鬥爭,到底是怎麼鬥起來的?起因是什麼?毛澤東說「大有炸平廬山之勢」,到底是誰要炸誰?為什麼要炸?官方的史書按照毛澤東確定的基調,先是說陳伯達騙了二百多個中央委員,後又說林彪篡黨奪權。
在吳法憲看來,目前流行的很多有關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描述是相當失真的,對他個人判決也是不能接受的。他的回憶錄向世人勾勒出另一幅高層政治鬥爭的圖景:在九大以後,中央內部主要是林彪一派和江青一派的對立和鬥爭。因為與江青不和,陳伯達投向林彪一派,周恩來、汪東興等也和林彪及黃、吳、李、邱站在一邊。作為身處漩渦中心的當事人,吳法憲以自己的視角詳細回憶了林彪、江青兩派衝突的來龍去脈,並且披露了大量不為人知的高層鬥爭細節。
比如,1967年2月,中央文革插手軍隊事務,蕭華被抄家,林彪和江青當面發生衝突。2月20日下午,林彪把江青叫到家中訓斥,經葉群斡旋,才下了台階。吳法憲認為,「這次林彪與江青大鬧,撕開的裂痕是很深的,可以說是種下了分裂的種子。」「雙方的矛盾和鬥爭一直延續到『九大』,延續到廬山會議,延續到『九一三』林彪的終結。」
責任編輯: 岳君仁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