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開40年了,我們不自信得竟還容不下一個節日?(圖)
(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12月29日訊】作為一名資深碼字工,我有一個習慣,就是喜歡隨時記錄一些念頭,文雅的說法叫「靈感」。
沒有手機的時候,我寫了好幾個小筆記本,當年玩得最好的中學同學非常欣賞我這個愛好,說「想學都學不來,因為沒那麼多好念頭」。這個馬屁拍得很藝術,讓我比較受用。
到了手機盛行,到了微信盛行的時候,我這個習慣成了「左右手互搏」——微信要玩雙份的,美其名曰為了記錄更方便。平日裡,想到什麼好句子,就立馬「自己寫給自己」,不用擔心轉瞬即忘,也不用擔心影響別人。
據說閻真準備寫書時,整天紙條和筆不離身,有什麼好念頭,馬上寫下來。日積月累,所以最後成全了一部「讓同類小說在它面前都變得輕飄飄起來」的好書,就是《滄浪之水》。
同理可證,大隱應該也會像閻老師一樣,在不久的將來,推出一部好書來……
哈~,我不知道,這是否可以作為連續4個月不在這裡碼字的理由?
比如,好像某某工業園剛立了一個大項目,雖看似風平浪靜,卻原來衣錦夜行、成竹在胸,隱隱可見未來更大的政績?
有幾位鐵桿讀者在後臺留言:大隱老師,你不寫文章了嗎?我很喜歡看你的文章啊。
我還是有自知之明的,既沒有閻真老師那樣的才華,也沒有工業園那樣的闊氣。我只不過是一枚偶爾有點自己想法的、喜歡一點美學意境的碼字工。
所以,我很佩服同玩公眾號的連岳、黃志傑老師,他們可以天天寫,月月寫,從不間斷之外,還鼓勵讀者朋友一起打卡,「一起成長」。
前不久聽原南方週末時政記者褚朝新老師的講座,他居然說有時候一天寫一篇不過癮,後來便啟動了另一個公眾號,玩「雙槍手」。
我也玩不止一個公眾號,但天天寫,天天要出原創,我表示很難做到。所以,我很佩服他們。順便提一句,像六神磊磊和劉原,就有點懶,經常一連幾天都不見更新,還有「張二冬」,「李不太白」,更是要嚴厲批評,經常一個月也難得更新一回。
所以……他們的存在,替我分擔了一些後臺留言催問的壓力,我要感謝他們。
另一方面,這也說明,玩什麼,怎麼玩,都是因人而異的。
錢鐘書一天只寫500字,天下霸唱一天可寫一萬字,賈平凹必須要去一個廢棄的土廟、一個月吃一箱方便麵才能完成創作,而韓寒在賽車的間隙仍能激揚文字。
正是因為這麼多作家、寫手、公眾號玩家,正是因為他們各具特色的創作和個性延續,才得以成全如此精彩的文化世界。
不像有些人,老是想著統一人的創作思想,或者只給一個「正確的」創作方向,或者,直接將某種他自認為「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強輸給你,讓你同他一起贊成什麼、抵制什麼,早已忘記了文化的園子裡「百花齊放」的自然規律。
這兩天,朋友圈裡很熱鬧。
像1年前一樣,大家在為一個節日,表立場,表審美,表思想之純正,表愛國之堅定。
更有一些人,齜牙咧嘴,抗了旗幟,打了標語,硬要拉人們去站隊,你不去他那邊站隊,他就拿個大喇叭,在你耳邊轟響:我是中國人,我不過洋節!我只過M偉人節!!姿態雖然難看了點,卻也為自己到底處於一個什麼樣的認知水準上,畫了一個清晰的圈。
所以我曾說,別小看了每一次公共事件或話題,它往往是人們認知的分水嶺。
節日在中間,你我在兩頭。
我站在這邊,望著你在那頭:歇斯底里,張牙舞爪。像辮子軍張勛帶了幾萬人進城。也像義和團勇士挺著胸膛、嚷著「刀槍不入」威武前行。最後能抵擋什麼?能解決什麼問題?能給文化之園地、文明之進程增添什麼?能給創新之時代、合作交流之世界增添什麼?
我翻遍朋友圈的憤怒者、示威者,都沒能讀出「正確」答案。
我覺得與其在朋友圈相煎太急,不如在公眾號裡碼點文字,表達一下對這個不正常「節日」氣氛的看法。
於是打開這個公眾號。
卻迎面碰上了一條系統提示,說是有篇文章,叫《抵制XX節後,下一步是不是該取消英語和西裝了?》的「違規」,被刪除了。這又讓我大開眼界。因為那篇文字是1年前寫的。
按照「申訴」程序,我在手機上寫了幾條理由:
1、通篇是原創文字。
2、所引事例或典故,皆實事求是,沒有虛構,沒有誤導讀者。
3、沒有造謠、誹謗,文中認為過不過「xx節」,應成為個人自由選擇。
4、幾十年前我們看外國書、聽外國歌曲,也是被禁止的,但現在回頭看,那已成為笑話。
5、我們都應是時代記錄者和推動者,不要讓後人笑話我們,請支持講一點真話。
6、改革開放已經走了40年,我們從上到下正積蓄著力量踏上新征程、開創新事業,為何民間乃至官方,竟連一個洋節都邁不過去?
按照篇首所說的那個習慣,我把這些文字發到另一個備用號,卻兩次都顯示發送不成功。
呵呵,我不指望這樣的申訴會有恢復的結果。
一個洋節,在21世紀的今天,在歷經歷史上無數次民族遷徙和融合的今天,在歷經人類無數戰爭和休戰言和後的今天,居然成了一個敏感詞,成了一個不能自由談及的話題。
其實,又有多少人真正非得過某個洋節日不可呢?
年輕人,孩子們,不過是覺得走在街頭能看到四處裝飾的聖誕樹好玩、很溫馨,不過覺得每到這個時候,能從長輩、朋友那裡獲取一份禮物,感受到彼此的關愛和祝福——而已。
還有浙江義烏那些生產、加工「xx節」禮物和飾品的廠家,那些需要靠售賣聖誕樹養家餬口的工人,他們,不過是以此為載體,換取一些報酬,多一份支撐生活的勇氣。
有教師在朋友圈發問:過洋節有什麼意義?
我想,對於普羅大眾,最現實的意義,莫過於在維護屬於自己個人的愛好和權利時,不再有人問他「有沒有意義」。
而現實中最操的,是至少兩代中國人,在過去40年的開放交流中,已經熟知和感受到聖誕節帶來的文明和愛的氣氛,已經熟知和感受到類似節日比如父親節、母親節帶來的溫馨祝福。
但時至今日,卻有人忽然告訴他們:這一切都是錯的,你不過是中了帝國主義文化入侵的陰謀和圈套,以後別再過什麼父親節母親節了。
這種錯亂和糾結,在一些成年人看來,似乎還好處理。但在無數孩子那裡,卻是一個問題。
當你的孩子問你:爸爸(媽媽),為什麼前年、去年的這個時候,老師將教室佈置得像一棵美美的大聖誕樹,走在街上到處都是喜慶的氣氛,我們還能收到很多聖誕禮物,為什麼今年不僅沒有禮物,連老師都不允許我們談論「聖誕節」了呢?
這種「往回走」的硬生剝離影響,不是幾個老人在大家族群裡跳出來教訓後輩所能處理好的,也不是幾名唯禁令是從的教師能處理好的。
更大的教育隱患,在於我們讀再多的書都沒用,在學校裡聽老師講的各種道理都沒用——因為,一個愛讀書、愛獨立思考的孩子,他終有一天會質疑,他終究會明白,他在書本上學到的,與在現實中感受到的「做人」道理,遠遠不是一回事。
反之,這樣的教育體系,這樣動輒張牙舞爪的教育環境,又能教出多少真正懂得獨立思考的孩子來呢?
6年前,那場「保釣」遊行中,身為人父的示威者,不顧下跪的女車主苦苦哀求,當著她兩個年幼女兒的面,將車砸爛,還有21歲的年輕人高呼口號,將西安日系車主砸成重傷,被判10年,而被砸傷的車主,至今仍無法站立走路。
——前車之鑒,千萬別以為那樣的惡行不會重來。
一群習慣懶得動腦、從來不會獨立思考的人,是一種社會隱患。
一群習慣於用道德綁架他人的人,也是一種社會隱患。我們要警惕,也要幫助他們,幫助他們擺脫長期以來的認知誤區和偏見。
從文化自信上看,一個外來的節日,除了帶給我們感官上的喜慶和溫馨氣氛外,它能有多大的負面影響和破壞力,以至於我們如此草木皆兵、興師動眾去抵制?
這塊土地上,有幾千年的文明延續。
有漢字成語、唐詩宋詞的千年弦歌不絕。
有李白杜甫蘇軾陸游的豐富多彩、百花齊放。
有代代相傳的端午節、中秋節,
還有再遠、再難也要千里奔波、回家團聚的黃曆新年。
為什麼要如此擔心一個外來的節日,會動搖我們的文化自信?
我想,這不是某種所謂「平衡」。一部分帶有狹隘民族主義情結的人,所持有的猜疑、嫉妒、憤怒、抵制,歸根結底,都源於本身的不自信,源於其本身缺乏常識和科學認知。
有了這些不自信的人在,便經常會堂而皇之地做出一些杞人憂天的事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