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Adobe Stock)
【看中国2018年12月29日讯】作为一名资深码字工,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随时记录一些念头,文雅的说法叫“灵感”。
没有手机的时候,我写了好几个小笔记本,当年玩得最好的中学同学非常欣赏我这个爱好,说“想学都学不来,因为没那么多好念头”。这个马屁拍得很艺术,让我比较受用。
到了手机盛行,到了微信盛行的时候,我这个习惯成了“左右手互搏”——微信要玩双份的,美其名曰为了记录更方便。平日里,想到什么好句子,就立马“自己写给自己”,不用担心转瞬即忘,也不用担心影响别人。
据说阎真准备写书时,整天纸条和笔不离身,有什么好念头,马上写下来。日积月累,所以最后成全了一部“让同类小说在它面前都变得轻飘飘起来”的好书,就是《沧浪之水》。
同理可证,大隐应该也会像阎老师一样,在不久的将来,推出一部好书来……
哈~,我不知道,这是否可以作为连续4个月不在这里码字的理由?
比如,好像某某工业园刚立了一个大项目,虽看似风平浪静,却原来衣锦夜行、成竹在胸,隐隐可见未来更大的政绩?
有几位铁杆读者在后台留言:大隐老师,你不写文章了吗?我很喜欢看你的文章啊。
我还是有自知之明的,既没有阎真老师那样的才华,也没有工业园那样的阔气。我只不过是一枚偶尔有点自己想法的、喜欢一点美学意境的码字工。
所以,我很佩服同玩公众号的连岳、黄志杰老师,他们可以天天写,月月写,从不间断之外,还鼓励读者朋友一起打卡,“一起成长”。
前不久听原南方周末时政记者褚朝新老师的讲座,他居然说有时候一天写一篇不过瘾,后来便启动了另一个公众号,玩“双枪手”。
我也玩不止一个公众号,但天天写,天天要出原创,我表示很难做到。所以,我很佩服他们。顺便提一句,像六神磊磊和刘原,就有点懒,经常一连几天都不见更新,还有“张二冬”,“李不太白”,更是要严厉批评,经常一个月也难得更新一回。
所以……他们的存在,替我分担了一些后台留言催问的压力,我要感谢他们。
另一方面,这也说明,玩什么,怎么玩,都是因人而异的。
钱钟书一天只写500字,天下霸唱一天可写一万字,贾平凹必须要去一个废弃的土庙、一个月吃一箱方便面才能完成创作,而韩寒在赛车的间隙仍能激扬文字。
正是因为这么多作家、写手、公众号玩家,正是因为他们各具特色的创作和个性延续,才得以成全如此精彩的文化世界。
不像有些人,老是想着统一人的创作思想,或者只给一个“正确的”创作方向,或者,直接将某种他自认为“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强输给你,让你同他一起赞成什么、抵制什么,早已忘记了文化的园子里“百花齐放”的自然规律。
这两天,朋友圈里很热闹。
像1年前一样,大家在为一个节日,表立场,表审美,表思想之纯正,表爱国之坚定。
更有一些人,龇牙咧嘴,抗了旗帜,打了标语,硬要拉人们去站队,你不去他那边站队,他就拿个大喇叭,在你耳边轰响:我是中国人,我不过洋节!我只过M伟人节!!姿态虽然难看了点,却也为自己到底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认知水准上,画了一个清晰的圈。
所以我曾说,别小看了每一次公共事件或话题,它往往是人们认知的分水岭。
节日在中间,你我在两头。
我站在这边,望着你在那头:歇斯底里,张牙舞爪。像辫子军张勋带了几万人进城。也像义和团勇士挺着胸膛、嚷着“刀枪不入”威武前行。最后能抵挡什么?能解决什么问题?能给文化之园地、文明之进程增添什么?能给创新之时代、合作交流之世界增添什么?
我翻遍朋友圈的愤怒者、示威者,都没能读出“正确”答案。
我觉得与其在朋友圈相煎太急,不如在公众号里码点文字,表达一下对这个不正常“节日”气氛的看法。
于是打开这个公众号。
却迎面碰上了一条系统提示,说是有篇文章,叫《抵制XX节后,下一步是不是该取消英语和西装了?》的“违规”,被删除了。这又让我大开眼界。因为那篇文字是1年前写的。
按照“申诉”程序,我在手机上写了几条理由:
1、通篇是原创文字。
2、所引事例或典故,皆实事求是,没有虚构,没有误导读者。
3、没有造谣、诽谤,文中认为过不过“xx节”,应成为个人自由选择。
4、几十年前我们看外国书、听外国歌曲,也是被禁止的,但现在回头看,那已成为笑话。
5、我们都应是时代记录者和推动者,不要让后人笑话我们,请支持讲一点真话。
6、改革开放已经走了40年,我们从上到下正积蓄着力量踏上新征程、开创新事业,为何民间乃至官方,竟连一个洋节都迈不过去?
按照篇首所说的那个习惯,我把这些文字发到另一个备用号,却两次都显示发送不成功。
呵呵,我不指望这样的申诉会有恢复的结果。
一个洋节,在21世纪的今天,在历经历史上无数次民族迁徙和融合的今天,在历经人类无数战争和休战言和后的今天,居然成了一个敏感词,成了一个不能自由谈及的话题。
其实,又有多少人真正非得过某个洋节日不可呢?
年轻人,孩子们,不过是觉得走在街头能看到四处装饰的圣诞树好玩、很温馨,不过觉得每到这个时候,能从长辈、朋友那里获取一份礼物,感受到彼此的关爱和祝福——而已。
还有浙江义乌那些生产、加工“xx节”礼物和饰品的厂家,那些需要靠售卖圣诞树养家糊口的工人,他们,不过是以此为载体,换取一些报酬,多一份支撑生活的勇气。
有教师在朋友圈发问:过洋节有什么意义?
我想,对于普罗大众,最现实的意义,莫过于在维护属于自己个人的爱好和权利时,不再有人问他“有没有意义”。
而现实中最操的,是至少两代中国人,在过去40年的开放交流中,已经熟知和感受到圣诞节带来的文明和爱的气氛,已经熟知和感受到类似节日比如父亲节、母亲节带来的温馨祝福。
但时至今日,却有人忽然告诉他们:这一切都是错的,你不过是中了帝国主义文化入侵的阴谋和圈套,以后别再过什么父亲节母亲节了。
这种错乱和纠结,在一些成年人看来,似乎还好处理。但在无数孩子那里,却是一个问题。
当你的孩子问你:爸爸(妈妈),为什么前年、去年的这个时候,老师将教室布置得像一棵美美的大圣诞树,走在街上到处都是喜庆的气氛,我们还能收到很多圣诞礼物,为什么今年不仅没有礼物,连老师都不允许我们谈论“圣诞节”了呢?
这种“往回走”的硬生剥离影响,不是几个老人在大家族群里跳出来教训后辈所能处理好的,也不是几名唯禁令是从的教师能处理好的。
更大的教育隐患,在于我们读再多的书都没用,在学校里听老师讲的各种道理都没用——因为,一个爱读书、爱独立思考的孩子,他终有一天会质疑,他终究会明白,他在书本上学到的,与在现实中感受到的“做人”道理,远远不是一回事。
反之,这样的教育体系,这样动辄张牙舞爪的教育环境,又能教出多少真正懂得独立思考的孩子来呢?
6年前,那场“保钓”游行中,身为人父的示威者,不顾下跪的女车主苦苦哀求,当着她两个年幼女儿的面,将车砸烂,还有21岁的年轻人高呼口号,将西安日系车主砸成重伤,被判10年,而被砸伤的车主,至今仍无法站立走路。
——前车之鉴,千万别以为那样的恶行不会重来。
一群习惯懒得动脑、从来不会独立思考的人,是一种社会隐患。
一群习惯于用道德绑架他人的人,也是一种社会隐患。我们要警惕,也要帮助他们,帮助他们摆脱长期以来的认知误区和偏见。
从文化自信上看,一个外来的节日,除了带给我们感官上的喜庆和温馨气氛外,它能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和破坏力,以至于我们如此草木皆兵、兴师动众去抵制?
这块土地上,有几千年的文明延续。
有汉字成语、唐诗宋词的千年弦歌不绝。
有李白杜甫苏轼陆游的丰富多彩、百花齐放。
有代代相传的端午节、中秋节,
还有再远、再难也要千里奔波、回家团聚的黄历新年。
为什么要如此担心一个外来的节日,会动摇我们的文化自信?
我想,这不是某种所谓“平衡”。一部分带有狭隘民族主义情结的人,所持有的猜疑、嫉妒、愤怒、抵制,归根结底,都源于本身的不自信,源于其本身缺乏常识和科学认知。
有了这些不自信的人在,便经常会堂而皇之地做出一些杞人忧天的事来。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