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Adobe Stock)
【看中國2018年12月22日訊】2018年12月13日,財政部公布11月財政收支數據,11月財政收入同比下降5.4%,其中稅收收入同比下降8.3%。財稅收入不但連續兩個月同比減少,且降幅創近年最大。
1、減稅還是經濟下滑
今年的財政數據公布後,自10月起,財政收入「急轉折」,從持續增長突變為連續縮減,11月的財稅收入與今年4月份的峰值相比,近乎腰斬。
雖然有人說,這是「減稅降費」見效,不過記者梳理今年出臺的財稅政策後,發現並非如此。
除了10月生效的個稅起征點從3,500元提高至5,000元,可能會對個人所得稅收入略有影響外;針對企業的減稅政策,實際效果令人生疑:因為「減稅」幾乎都僅限於特定行業,而且都是從年初就生效的;唯一廣泛適用的一個優惠政策(增值稅調低一個百分點),是5月1日生效的,但當月稅收收入仍是兩位數增幅,隨後兩個月也是快速增長,未受減稅影響。
而且,歷年來推行的「減稅」,絕大多數時候,財稅收入都是不減反增,對企業來說是越減越重。
財稅收入暴跌,既然並不是因為減稅的原因,那只能是因為經濟下滑。
財經自媒體「財經真相」指出:「仔細看看月度數據,全國稅收的確是大幅減少了,但這不是減稅造成的,而是經濟劇烈下滑,企業大規模倒閉造成的,把中國經濟下滑的原因說成是減稅,算的上是中國特色!」
2、嚴峻的就業形勢
經濟下滑的必然後果之一,就是大規模失業。
2017年工商總局曾經公布,上半年企業注吊銷100.8萬戶,同比增長14.8%,其中,外商投資企業注吊銷1.4萬戶,增長21.7%。注吊銷企業數量激增,不但反映出經濟疲軟的趨勢,同時也往往代表著失業人數的增加。不過,2017年下半年起,工商總局就再也不發布註銷企業的數據了。
另外一個與就業相關的數據,是破產企業的數量。就在12月初,兩家中國民營500強企業申請破產,折射出中國企業已經開始出現倒閉浪潮。
然而據工商總局的數據,2016年,中國註銷企業數量高達138.6萬戶,申請破產的企業數量尚不及該數值的一個零頭。當年申請破產的企業與注吊銷企業數量的比例約為千分之四。雖然,17年下半年起再沒發布過注吊銷企業數量,因此按照2016年千分之四的比例估算,去年全年中國註銷企業數量至少有240萬家。
更需要知道的是,註銷或破產的中國企業,還沒有包括數量規模更龐大的個體工商戶。
還有一個值得研究的經濟數據——規模以上(收入20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的數量。據統計局的數據,2017年12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385,369個,到了2018年10月末剩下376,236個,消失了近萬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是製造業的主力、國民經濟的棟樑,一下減少2.4%,對中國經濟和就業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
也就是說,如今中國每年至少有數百萬家企業倒閉,而中美貿易戰在未來,會越打越大,未來的形勢將更嚴峻,龐大的企業倒閉潮所帶來的失業浪潮,將對中國社會造成重大衝擊!
3、不能說的秘密
用減稅掩蓋經濟下滑,一直都是中國特色。
廣東政府日前回應為什麼停發PMI(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時稱,10月底接到了國家統計局通知,PMI調查將由國家統計局統一安排進行,未獲中央批准,地方不得編髮,PMI數據也成了不能說的秘密。
廣東省作為中國經濟和外貿的龍頭省份,其在對1000家關鍵企業進行調查的基礎上所發布的PMI,一向被視為中國經濟的風向標。因為受美中貿易戰衝擊,8月起廣東PMI指數一度跌破50點的榮枯線,反映出廣東省的製造業首次出現收縮,市場信心由此下挫。
據《南華早報》報導,廣州一位企業主說,及時和透明的PMI指數,不僅對廣東省的企業很重要,對全國也很重要,不准公布廣東PMI數據,可能是擔心明年製造業形勢會更加惡化。
當然,除了PMI數據,GDP也將成為秘密。
2017年10月底統計局稱,2019年起,各省市的GDP核算將由國家統計局負責,以解決地區與國家GDP數據不銜(吻)接(合)的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華啟善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