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李詠去世 看赴美治癌的中國人為何越來越多?(圖)

 2018-11-01 05: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7
    小字

從李詠去世看赴美治癌的中國人為何越來越多?
李詠和妻子哈文(圖片來源:網路圖)

【看中國2018年11月1日訊】(看中國記者李樂綜合報導)癌症到底有多可怕?即使是一直熱衷健身的前央視主持人李詠,也沒能夠抵抗過病魔的侵襲。近年來,伴隨著癌症的高發,國內赴美治療癌症的人不斷增多。

據權威數據統計,中國2015年新發癌症病例達429萬例,佔全球新發病例的20%,死亡281萬例。2014年中國有380萬例新發惡性腫瘤,每分鐘7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在發病率不斷上升的同時,治癒率卻沒有得到提升。按照所有類型癌症的5年存活率來看,中國僅為25%左右。

如果還要細分一下癌症類型,情勢似乎更加嚴峻:國內肺癌的五年存活率為16.1%、結直腸癌五年存活率為44.9%、肝癌為62%、胃癌為27.4%、食道癌存活率為20.9%。相對而言,只有乳腺癌的5年存活率稍高,是73.1%。

為什麼癌症要以5年存活率為分界點呢?因為醫學界通常以「5年生存率」來考察癌症的治療效果,一般來說,癌細胞的轉移和復發大多發生在根治術後三年之內,少部分發生在根治後五年之內。意思就是如果患癌5年沒有復發,再次復發的概率就會很低。

顯然,以患癌5年的存活率來看,上面的數據會讓國內的患者嚴重缺乏安全感。

讓我們再來看看美國的病人情況:美國癌症協會發布的新數據顯示,從1991年到2015年,癌症總體死亡率連續下降了26%。同樣存活率情況來看,所有癌症的5年存活率達到了67%,惡性黑色素瘤的5年存活率達到91.7%,前列腺癌達到98,6%,淋巴癌達到98.2%,膀胱癌的5年存活率是77.3%,食道癌64.5%,白血病60.6%……如果還覺得不夠直觀,看看下圖:

從李詠去世看赴美治癌的中國人為何越來越多?
中美癌症患者生存率對比(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在加拿大,癌症對於民眾也同樣不可怕。僅從2006年2008年的數據就可看出,超過60%的加拿大人在被診斷出癌症後,預計能存活5年或更長時間:結直腸癌的5年生存率約為平均64%,前列腺癌95%,乳腺癌87%……

對於多數北美民眾而言,與癌症抗爭的過程,更像是治療慢性病一樣。

數字和現實一樣殘酷,說白了,國內民眾患上癌症之後,即便是經歷了令人崩潰的的化療和放療後,通往生命的道路依然灰暗狹窄。

在中國廣闊的農村地區,很多癌症病人會選擇放棄治療,直接等待命運的終結。害怕是必然的,人類有多害怕死亡,國人就有多害怕癌症。

國內和歐美國家白血病患者使用的一線化療用藥相似,但5年存活率不及歐美國家的三分之一,這與化療後副作用和感染疾病的控制有很大的關係。不少中國癌症患者跑到國外看病,也是因為忍受不了高毒性化療帶來的副作用。

什麼導致了中國人對癌症的惶恐?

醫療水平差異顯著

治癒率的差異之所以如此懸殊,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醫療水平。據《法新社》估計,2014年,中國的醫療衛生支出僅佔GDP的5.5%,人均420美元,而癌症研究又僅佔醫療衛生支出的0.1%,四舍五入平均每個人享有的癌症研究投入只有0.42美元。

相比之下,美國的醫療衛生支出佔GDP的17.1%,人均9403美元,癌症研究經費佔其中的1%,癌症研究投入人均為94.03美元。單是癌症一項,美國人享受到的醫療投入就是中國人的近224倍。

醫療保險與人文關懷

2018年,國內年度電影《我不是藥神》轟動上映,講的就是曾經白血病(血癌)的求生狀況,英文譯名「Dying to survive」直接道出國內白血病患者群體的心酸。

從李詠去世看赴美治癌的中國人為何越來越多?
影片《我不是藥神》在國內轟動一時(圖片來源:截圖)

以人們從片中熟知的白血病神藥、格列寧的原型——格列衛為例,看看中外的醫保制度有著什麼樣的不同。

根據《人民網》在2015年初的調查顯示,格列衛原研藥在中國大陸的零售價格為全世界最高。有媒體做過調查統計,格列衛在美國的售價是13600左右,澳大利亞為10616,韓國只要9720元人民幣左右,是全世界30多個銷售國家中最低的。更重要的是,在以上大多數國家,格列衛早已納入國家醫保,甚至可以全額報銷,日本患者每片只需7塊錢。

更殘酷的是進口腫瘤藥的價格問題,中國患者個人最高需要支付全價的77%,而在美國,個人僅需要支付22%。此外,在中國大陸,還會針對進口藥徵收3%-6%不等的關稅,以及17%的增值稅。此外,還有15%的醫院加價,以及20%的流轉費用。而在英國、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藥品的增值稅為0。

對於國內普通家庭來說,高昂的治療費用和較低的治癒率實在是讓人負擔不起,很多人只能無奈選擇放棄治療。但是對於一些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來說,既然千金也要散盡,還不如帶著重金前往大洋彼岸尋求更大生機。

最後,還有不得不提的患者人文關懷。

對此,國內媒體多有報導。在報導中有這樣的故事,45歲的腦瘤患者趙先生曾在北京的協和醫院進行了一連串的放化療,腫瘤還沒有明顯縮小,他卻已經被化療的副作用給打趴了,「當時化療兩天我就要吐一星期,一療程下來就只能坐輪椅」。化療都是間大病房,一個人吐了所有人都吐,醫生幾乎沒有什麼藥可用,只能鼓勵病人要堅持下去。

轉往美國MD安德森腫瘤中心治療後,他明顯體驗到了巨大的差異。9個月的時間裏,雖然有時也會出現頭暈、倦怠、噁心這類副作用,但「已經比國內舒服太多了」。一次獨自去門診化療時,他感覺很不舒服,剛剛嘔吐就被護士注意到了,「別擔心,我們有200多種止吐藥,」護士安慰他,並很快給他拿來了藥和冰激淋。

類似趙先生這樣的患者很多,他們選擇在美國治療癌症,不僅僅是因為這裡的治療技術更加先進,更是看重北美醫院的人性化的服務。這裡的醫院會提供很多額外服務幫助腫瘤患者和親友,比如為脫髮病人提供假髮用品店信息,為住院病人安排藝術創作項目減輕治療痛苦,改善病人心態。病人在治療過程中會感受到更多關懷,而不是只能忍受日復一日的痛苦。

或許以上這些,正是不少國內患者選擇前往北美治療癌症的原因。這的確是個沈重的話題,涉及到了病痛,也涉及到了生命。對於患癌病人而言,他們確實更需要北美這樣的醫療手段和關懷保障,才能在病魔的侵襲下,放輕心態,頑強抵抗。

来源: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