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高錕接受諾貝爾化學獎(PONTUS LUNDAHL/AFP/Getty Images)
【看中國2018年10月6日訊】別說我們不在乎「諾獎」。每一位「奮鬥者」都渴望自己的成就能夠得到更加廣泛的認可,而不是自己給自己發一塊金牌。
用不著埋怨「諾獎」「雙重標準」,如果這個世界大多數認為「諾獎」是公平的,則質疑「諾獎」的聲音必然被無視。
進入21世紀,十八年的時間裏,日本獲得過18次「諾獎」;而我們,卻只有莫言、屠呦呦兩人獲得過「諾獎」。到底是因為我們不在乎「諾獎」,還是因為「諾獎」不在乎我們?
不要忘了,我們的潛意識裡,其實是很藐視日本的。曾經的日本,同屬於「大中華文化圈」;更確切地說,在文化上,日本是曾經師從中國的;從今天日本的文字、建築和民俗中,我們仍可尋覓到「中國元素」,這就是佐證。所以,在很長的時間裏,中國在日本面前,就是一位宅心仁厚的大哥;而日本在中國的眼裡,幾乎是個長不大的孩子。「明治維新」,日本「全面西化」,說的不客氣就是在文化上「去中國化」。中國人不以為然,其實是不相信日本這個「毛頭小子」能夠折騰出什麼名堂。後來發展到「兒子打老子」,我們終於不得不以血肉之軀「直面」日本的強悍。遺憾的是,我們一直不敢面對日本崛起的真正原因。「二戰」之後的日本,不但因為「戰敗國」的身份受制於人,而且因為連年的窮兵黷武,加之本土也遭受盟軍轟炸,當時面臨的困境並不比我們輕鬆。但此後的幾十年,日本再一次崛起,將中國再一次甩過幾條街。耐人尋味的是,即便如此,在很多中國人的眼裡,日本還是「小日本」。不信請看「抗日神劇」,當年曾經讓中國付出3500萬生命代價的日本,其實是不堪一擊的。
「抗日神劇」很準確地詮釋了我們的思維方式:如果現實是不堪的,那麼就陶醉於幻想中。阿Q曾經「闊過」沒有?也許闊過,但這並不妨礙「破落」之後的阿Q被小D王胡們欺侮。當年的日本,雄心勃勃地全面侵華,最終被打回老家,這於日本不是一段值得炫耀的歷史,於我們或有光彩可言。然而,時過境遷,今日之世界,如果說國與國之間還在「較勁」,那麼,「較勁」的已經不是誰比誰更能「殺人」,而是比生產力發展水平、比國民生活的「幸福指數」。如此,則「抗日神劇」的氾濫,再一次顯示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的文化已經落後於人。
比拿「諾獎」,中國與日本不可比,這多少說明兩國在科技發展水平上的差距。這不是「人種」的問題,甚至不是「人」的問題。分析科技發展諸要素,關鍵還是文化與社會問題,歸根結底是社會價值導向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