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電影《影》(預告視頻截圖)
【看中國2018年10月2日訊】俗語有云:「千不怕萬不怕,就怕大師尬文化。」自打看到了藝謀哥電影《影》的預告片,我就知道他又要糟蹋中國傳統文化了。這是怎樣的一種悲哀啊。無論影迷們怎麼滿地打滾地求放過,大師仍舊吃了秤砣一般一意孤行,目測他若不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揪出個歐洲三大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是絕對不會罷手的。
所以我寫的雖然是電影《影》的評論,但大家不要怕劇透。因為實在沒啥可透的。只要你智商正常,我包你看此片十分鐘就會猜到結局是什麼。張藝謀講了一個俗之又俗的故事,除了暴露了他敘事能力越來越低下之外,目的只為用傳統文化符號填滿銀幕。至於這樣做的動機是什麼?大約這就是愛吧,說也說不明白。
前幾年國學熱重新升溫時,我就在所謂的文化圈裡碰到過一些奇形怪狀的人,他們要麼鬍子拉碴,要麼披散頭髮,穿著純麻料的肥肥大大的中式衣褲,足登內聯升圓口布鞋,身上凡是能挂東西的部位,定然掛著一堆或玉或木的串子;他們能扒拉幾聲古琴,茶桌上擺滿瓶瓶罐罐;他們焚香清談,口中玄天玄地不知所云,舉手投足都流溢著一股前朝遺老的陳腐況味。有時逼急了我會鬥膽請教:大哥,您是黑社會吧?他們會傲慢地答道:「兄弟,看破不要說破,請叫俺大師。」
張藝謀豈止是大師,人家能夠調動的國學資源遠非那幫野狐禪可比,於是這部片子從頭至尾充滿了辣眼的衝鼻的刺耳的虐心的偽文化氣息。他好像專程來向觀眾詮釋什麼叫過猶不及,什麼叫大偽似真,把活生生好端端的傳統文化堆砌出一種透骨的偽感。好在這部電影講的就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的故事,張大師誤打誤撞倒落個形神合一。
與其說這部電影是受了黑澤明《影子武士》的啟發,毋寧說是在模仿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相信每個中國人小時候都看過這部拍攝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的動畫經典,不過對於兒童來說,它一點觀賞性也沒有。沒有哪個孩子會喜歡這麼笨拙的故事,可它獲過很多國際大獎,包括戛納電影節的榮譽獎。原因在於,這部動畫片是水墨風格的,從繪畫到音樂都表現了中國文化之美。張藝謀的野心是照貓畫虎地搞一部水墨風的真人版,按說這個想法很有搞頭,但越有創意的想法,越考驗創作者的實踐水平。不幸的是,事實證明張藝謀被自己的這個創意打敗了,他僅僅在故事愚蠢這點上,做到了與《小蝌蚪找媽媽》並駕齊驅。
水墨之美,在於意境,簡約含蓄,虛實相生,暗合道家文化的二元對立與變幻。張藝謀貌似對個中真諦也有所領悟,所以選擇講述一個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故事,企圖做到形式與內容的統一。可一個優秀導演的真功夫表現在敘事上。張藝謀同學自從拍攝了《英雄》之後,已經徹底暴露了他在商業片敘事上的才能不逮,也就是說他根本不會拍取悅於多數觀眾的商業類型片,但他對此毫無自知之明,堅持在商業化道路上找尋他自以為是的作者意識。結果常常搞得兩頭不著調,既不好看,也不深刻,既不大眾,也不個性,既不媚俗,也不高雅,讓他的廣大粉絲每一次看他的電影都感到無比尷尬。這一次又是。他搞水墨真人版的想法很好,可他空有一個好想法,根本無力用影像敘事來傳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神韻,甚至連形式上都做得簡單粗暴,無非是堆砌、堆砌、堆砌,好像他又指揮著所有中國元素搞了一次大型的團體操。
技術上的障礙是小問題,比如如何在光影上做出水墨的效果。原本加了濾鏡就可以,張藝謀非要畫蛇添足地在服裝、道具、佈景上也搞出水墨暈染的跡象,還把全部場景都設定在黑墨墨的雨天、屋內和山洞裡,反而給人一種水墨氾濫成災的滑稽感。更難堪的是張藝謀對傳統文化的簡單化圖解,道文化就是擱地上畫個陰陽魚,以柔克剛就是用一把傘去對陣大刀,韜光養晦就是在大殿上掛滿書法,夫妻倆吵架就是用古琴古箏合奏一曲......影片中到處充斥著這種對中國文化的幼稚讀解和表達,簡直令人髮指。最尷尬的一幕就是學女人的陰柔步態形狀來對付敵人大刀的至陽至剛,把我看得滿地找雞皮疙瘩。不瞞各位,我行文至此都打了兩個寒顫,太踏馬寒了。
我代表所有上過小學的中國觀眾問張大師一句,這踏馬是中國傳統文化嗎?而且我很懷疑,這種拙劣的文化表達連外國觀眾也忽悠不了。張藝謀的電影多年來致力於用偽中國文化忽悠外國佬,早年還僅僅停留在偽民俗的水平上,祭酒神唱個歌啦,睡小妾挂個紅燈籠啦,雖然都是瞎編的,好似還合乎情境。自從榮膺大師之譽後,張藝謀就不滿足於混在傳統文化的底層社會了,開始作踐傳統文化的精髓部分,還不管情節需要與否,也不管是否確有其事,都把琴棋書畫詩酒花茶等元素往電影裡猛塞,突兀地轟炸觀眾的感官,以期獲得一種審美上的懵逼感。《滿城盡帶黃金甲》裡金光燦爛菊花亂飛,《長城》裡大放孔明燈和高臺跳水,《影》裡的雨傘作武器大殿挂書法,這裡哪有一個是真正的中國傳統文化。以張藝謀同學的文化修養,還是去拍點民俗比較符合他的氣質,比如在《活著》里加上驢皮影秦腔,在《我的父親母親》裡插一段鉅碗細節,還是挺有意思的。
如何拍好一部水墨風的電影,每個人都知道簡約才是關鍵。這部片子如果砍掉一半畫面和全部台詞,沒準會變成一個很牛逼的電影。而張藝謀卻企圖在一個市井趣味的情仇故事中移植水墨意蘊,這雖非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張藝謀連傳統文化最看重的分寸感都拿捏不準,未免太有失水準。他好像生怕觀眾看不懂如此俗套的一個故事,故而將所有應該留白的地方,都填滿了無聊的情節和多餘的台詞,莫非追求舞台劇效果,就要每個演員都變身為話嘮,一再解釋每一處伏筆和懸疑?拜這種愚蠢的導演思維所賜,除了鄧超一人分飾兩角自帶表演張力,其他演員的表演全體不在線,連影帝王千源都演得像個傻缺。
此片沒上映時,網上就湧現出了大量鼓吹之聲,說是張藝謀的翻身之作、起死回生之作。現在豆瓣打分還在7.7,若沒有水軍操縱,降到7分以下尚可接受。不過豆瓣也有不敢惹的硬角色,大師便是其中之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