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女留學生(圖文無關)(圖片來源:Pixabay)
【看中國2018年5月6日訊】如今很多中國父母在孩子小小年紀時,就把他們送出國讀學。留學生們的年齡也呈低齡化。很多孩子只有十幾歲,剛剛初中畢業,就被安排出國留學。這些心理上還沒成熟,也從來沒有獨立生活過的孩子們,很多還很需要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卻獨自來到一個語言和文化完全陌生的國度生活和學習。除了每天面對各種的不適應,如飲食習慣,學習壓力,交流障礙等,更重要的是遠離了自己的親人和朋友,在缺少父母關愛的情況下,很易滋生各種心理問題。就像本文的主人翁小微(化名)在15歲時,就被父母送到美國讀書,沒想到五年後,卻得了抑鬱症,不得不放棄學業,回國治療。
小薇來自中國杭州,父母都是生意人,家庭條件富裕,只有小薇一個獨生女,平時很受寵愛。而小薇從小就很優秀,她成績好、性格開朗、長得也漂亮。當小薇只有15歲,剛剛初中畢業,就被父母送到美國留學。剛到美國時,小薇住在了親戚家裡,因為親戚也是華人,所以在生活飲食和語言文化上沒有多大反差,這樣也緩解了她在異國他鄉求學的孤獨心理。
但在親戚家住了一年之後,16歲的小薇覺得自己長大了,能夠獨立自主了,還有其他小薇不願說的各種理由,她想離開親戚,搬出去住。通過當地中介,小薇找到了一個完全是美國人的寄宿家庭裡生活。但由於巨大的文化差異,小薇在這個寄宿家庭的生活並不快樂,而且少有溝通,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高中畢業。
高中畢業的小薇順利考上了大學,專業是服裝設計。大學剛開學,她住進了學校。也許美國高中的學習壓力小微還能應付,但美國大學的學習生活小微就完全不適應了。原本在寄宿家庭就不太愛說話的小薇,發現自己無法融入課堂,跟不上學習節奏,也聽不懂同學之間的笑話。日久天長,小薇「被排擠」的感覺越發明顯,她覺得老師和同學好像都不喜歡她,好像經常在嘲笑她。
漸漸地,她從一個活潑開朗的少女變得自卑起來,越來越不願和人溝通和交流。第一個學期結束後,小薇搬出了學校宿舍,住進了另一個寄宿家庭中。 這是個典型的美國白人家庭,男女主人,兩個兒子,大兒子讀初中,小兒子讀小學,還有一條狗陪伴孩子們玩。
雖然在美國生活了幾年,但小薇一直沒有融進美國社會中,也沒什麼朋友。在這樣缺少關愛和交流的情況下,住進了寄宿家庭中的小薇,總覺得和這個家庭中的成員格格不入。而這個美國家庭中的父母也覺得小薇讀大學了,能夠獨立自主了,也沒有對她有過多的關注。因為在美國社會文化交往中,是很尊重別人的隱私,這家美國人也以為小薇就是這樣的性格,不愛和別人說話,對小薇越來越壓抑的性格和心理,竟沒有十分留意。
已經有抑鬱症的小薇過得十分壓抑,但在中國的父母對此並不知曉。在和父母視頻通話時,小薇總是表現得很開心,「我不想讓父母為我擔心」。
就在小薇出國的第五個年頭,父母終於想起要來美國看望自己的女兒了。遠道而來的父母本來好期望女兒來機場接他們,但小薇沒出現。他們按照小薇提供的地址找到了她的住處。當父母推開房門的一剎那,驚覺地發現,他們曾經聰明靈動的女兒病了。
「我真的驚呆了,完全不敢相信。」小薇的母親描述當時的情景,「她穿著睡衣,頭髮亂糟糟的,一點都不像20歲年紀,風華正茂的姑娘,屋子裡一股方便麵味,電腦桌前全是垃圾。」
心疼的媽媽經過瞭解才知道,小薇已經三個月沒去上課了,這三個月她就待在自己的房間,哪兒也沒去。肚子餓了就吃速食麵,吃完就上網打遊戲,玩累了就睡覺。
感到情況不妙的小薇父母急忙把女兒帶回國內自己照料。經過初步診斷,小薇有抑鬱症。據為小薇治療的醫生說:「她完全不像20歲的大學生,氣色很差,兩眼無神,不太說話。很瘦弱,一米六左右,體重只有八九十斤。」
針對小薇的病情,醫師開始開導小薇,努力和她交流。小薇在醫師的鼓勵下,漸漸打開了話匣,開始抱怨國外的生活。小小年紀漂泊在外的她,其實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心和呵護。在沒有成熟,幼稚的心理狀態下,就來到國外生活學習,面對陌生的社會環境、文化語言等也不能融合,反而增加了心理障礙,變的壓抑,最後得了抑鬱症。
從小薇的言詞中,充滿了對父母的憎恨:「她恨他們把我送到這樣一個沒有關愛,沒有幫助的地方。」
小薇的父母通過醫師的建議,開始適當地關心自己的女兒。這樣慢慢地把小薇從黑暗無助的心理世界中,把她拉了回來。經過四個多月的配合治療,小薇如今開朗了很多,並有意繼續回美國完成學業,積極地面對生活和未來。
小薇在某種程度是幸運的,倘若不是小薇的父母及時發現女兒的「不正常」,並把她帶回身邊治療,及時給予適當的關愛和幫助,讓小薇慢慢恢復正常,那日後小薇就會變成深度抑鬱,後果不堪設想。
責任編輯: 柳成蔭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