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暗時刻》預告視頻截圖
【看中國2018年3月12日訊】這部片子,在國內上映,很有意思。為什麼,就不說了。但丘吉爾在1940年5月10日之後的幾天,確實是對英國政府最嚴重的考驗,尤其是在敦克爾克撤軍前途未卜之前。在英法聯軍出乎意料的慘敗,法國政府毫無鬥志,電影裡看到丘吉爾企圖用法語去鼓勵法國領導人,法國人更絕望。但,從生活來說,其實,之後空襲倫敦時,日子更難過,但那個時候的英國人,精神上,已經挺過去了。
電影大部分是寫實的,張伯倫在長期的判斷失誤,對希特勒的綏靖政策,導致希特勒的野心一步步,通過很小的成本,得以實現,對內讓國人看到領袖的英明,鞏固了他的權力,讓質疑他的人,最後在他的對外成功上,懷疑自己。對外看到一個日漸強大的德國。猶如日本軍部在侵佔中國東三省沒有遇到足夠的抵抗之後,加強了他們的發言權,野心日大。張伯倫當然是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但張伯倫是英國的首相,意味著,當時他的綏靖政策,是大眾支持的,猶如羅斯福在當時不願意對英國伸手,是因為美國民眾大部分是強調孤立主義的。畢竟,幫人打仗是要死自己的子弟的。
丘吉爾是一個傳奇人物。他年青時就出名。不光是因為他是貴族,他的七世祖是打敗太陽王路易十四的馬爾博勒丘吉爾公爵,丘吉爾讀書時成績不怎麼樣,尤其是(外語)拉丁語很差,但他英語(國語)很好,後來成為戰地記者,戰後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恐怕也是領導人中絕無僅有的。小時候從很高的樹上摔下來,昏迷三天,差點死去。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後來,右胳膊受傷,當了騎兵不能用馬刀,改用槍,沒想到,這一點導致他在非洲作為騎兵參戰時,倖免於難,(要是用刀的話,估計就挂了)。在南非參加布爾戰爭時,作為戰地記者被俘,但奇蹟般的逃離出來,成為英國家喻戶曉的傳奇人物。之後在國內及美國加拿大演講賺錢,大獲成功。
從政之後,他從保守黨,叛黨到自由黨,然後又回到保守黨,是一個立場不堅定的人,或可說,是一個有獨立意志的人。在電影裡也可以看到,別人的非議極多。在喬治七世的哥哥,愛德華不愛江山愛美人的事件中,丘吉爾支持愛德華。這個大概和丘吉爾自己的愛情生活有關,他曾經苦追倫敦最美的人,追了好多年,沒有成功,因為,顯然他不是最有魅力的。丘吉爾的母親是一個美國富商的女兒,極為美麗,且一直不老,丘吉爾的父親去世之後,她還嫁了一個倫敦最有名的單身漢,年齡和她兒子差不多,後來離異。丘吉爾對此還是支持他母親。電影裡丘吉爾說他母親有太多的婚外戀了,他的父親倫道夫丘吉爾,曾為財政大臣,但死於梅毒,給兒子留了很多政治遺產,正面的負面的。
我們看到電影裡的丘吉爾,似乎是一個正面人物,但在印度獨立的歷史上,他肯定是一個反派人物,這點讀印度獨立史或許可以得出公正的評價。當然,他曾在印度服役,差點死在那裡,或許有他的看法。但他本質上也是一個帝國主義者。我兒子問我,什麼是帝國主義,我說,用武力統治別的民族的國家。如鑫胖這種就不算,他只算奴役自己的民族。印度的獨立,依賴於英帝國的衰弱,衰弱的第一站是一戰,衰弱的最後一根棺材釘,就是二戰,電影裡你看到英國的衰弱,但你要再讀讀日不落帝國的輝煌歷史,可知道,英國人建立龐大的帝國,是有它的武力基礎,日不落帝國恐怕是歷史上最大的帝國,範圍比成吉思汗的帝國還要大。但在電影裡,似乎快要帝國末日來臨了。要知道早幾年,希特勒還會很害怕英國人。
《至暗時刻》預告視頻截圖
電影裡作為反派的張伯倫以及哈利法克斯勛爵,也是愛國者,只不過,他們的判斷出了問題。馬克斯韋伯說得好,作為一個好的政治家,需要激情/責任心/判斷力,顯然,丘吉爾這時的判斷力更好,也更有激情。但很有意思的是,在丘吉爾一直批評希特勒的時候,他不為公眾及政治人物看好,認為他是判斷力出了問題。很多人都同意當時首相斯坦利鮑德溫的一個笑話,丘吉爾降生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他的搖籃裡堆滿了天使帶來的上帝賜予的各種禮物,想像力,雄辯的口才,勤奮,能力,等等,然後,又來了一位天使,她說,一個人不應該擁有那麼多的禮物,然後,他就把丘吉爾拎起來,抖了抖,把上帝賜予的判斷力和智慧兩件禮物給晃沒了。
當然,這個笑話,最終被嘲笑的,不是丘吉爾,而是他的對手。正因為他先知般的指出希特勒的威脅,最終事實證明了他的正確,(當然,如十幾年前謝國忠博士就說房價要跌,這樣的先知,就太先了一點,但總有一天,他也會是對的)。張伯倫的綏靖政策,導致的是步步緊逼,反而沒有和平。因為對希特勒這樣的人來說,任何的綏靖,只會被他利用,因為他的野心,遠遠超過別人的想像,甚至也超過他自己的想像。希特勒原來認為自己不過是施洗約翰,替未來德國領袖做開路先鋒,後來幾次成功之後,他忽然發現,他自己就是那個人,德國人的上帝。他的野心也是一步步被餵養大的,當然,時勢造人,很多時候,如果德國的魏瑪共和國能運轉好一點,經濟好一點,興登堡活久一點,當時法國政府再明智一點,希特勒也未必能如此猖狂。
至暗時刻,引領民主國家作出抉擇,是在理智,辯論,傾聽,演講之後。在專制國家,是領袖暗室的思考,以及決策之後引領的萬眾歡呼。
小斯同學和我共同看了這部電影,我說,你別看丘吉爾是一個激情飛揚的演講家,我給你看看他的對手希特勒的演講,正好手機裡有,你可以看到希特勒的演講,其用詞都是正能量,民族復興,國外壓迫等等,其煽動能力,其實和丘吉爾不相上下,或過之。我說,你可以看他們說的,是煽動仇恨,還是播種友愛,但更重要的是,是看他們的行為。這是兩個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播種仇恨的人,首先必須警惕,其次,就算說了滿滿都正能量的人,也必須要聽其言,觀其行。會演講,或許是一門技術,但最關鍵的,還是為人和見識。你可以看到很多人滔滔不絕地,言辭華麗,但最終濃縮一下,就幾句話,這是浪費時間生命。
在看電影時,很多人可能會奇怪,為什麼哈利法克斯的提議,不能被接受,不就是通過墨索里尼談談,試探一下希特勒的方案,聽聽也沒有壞處嘛。Too young too simple。因為,只要認為英國人希望通過義大利的獨裁者向德國和談,會嚴重損害國民的士氣,這就表明英國人害怕了,事實上他們是害怕了,但作為國民領袖,是這困境時,鼓舞國民的士氣,很多時候,時局是可以別逆轉的。而且,丘吉爾知道,希特勒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和談的結果,很可能導致英國不戰而成為德國的傀儡,就如法國的維繫政府一樣,德國人可能要求英國放棄軍備或者不得發展軍備,英國海軍或許被要求中立,和法國海軍一樣,後來,英國海軍是把可能成為德國助手的法國海軍,給擊沉了。
而且,和談不是靠膝蓋求來的,(權利也一樣)是看戰場上的實力決定的。這點,恐怕是丘吉爾和哈利法克斯的區別,後者是外交官出身,而丘吉爾是經歷過多次戰爭。一戰/布爾戰爭,丘吉爾也熟讀歷史,後來寫了一戰二戰回憶錄,以及英語民族史,他的祖上馬爾博勒丘吉爾雖然贏了對法國的幾大大戰役,但最終也是發現自己無力征服法國,最後談和。在當時敦克爾克情況不明,德國人尚未遇到阻礙時,談判是不可能有好的條件的。更何況,大英帝國歷史上,也遇到過不少入侵,似乎沒有不戰而降。所以,實際上張伯倫在電影裡,最後是動搖了。或許是他被說服了。最後,他沒有和哈利法克斯站在一起。猶如耶穌會的信條一樣,上帝必助自助者。敦刻爾克奇蹟般的撤出那麼多軍隊,是因為希特勒下令裝甲部隊停止前進了三天,希特勒是聽了下面大將A集團軍司令倫泰施泰德的建議,(或者說是希特勒確認了倫的決定),這個建議事後被證明是錯誤的,但當時也有一定的理由。但歷史就是那麼的詭異。元首也是會犯錯的,接下來,元首會犯更大的錯誤。
事實上,作為一種決策機制,希特勒之後決定入侵蘇聯,是一個極大的錯誤,但已經很少有人反對了,因為獨裁機制就是,很少能如丘吉爾這樣聽到不同意見,互相可以辯論。在雅爾塔會議期間,蘇聯特工竊聽丘吉爾和大臣之間的通話,非常驚訝,大臣可以罵丘吉爾,在蘇聯,誰敢罵斯大林呢?在希特勒進攻法國大勝的刺激下,日本人也蠢蠢欲動,南下進攻,最後,美國對日本進行制裁,日本面臨對美進行作戰,最終做出災難性的決策:偷襲珍珠港。
《至暗時刻》預告視頻截圖
伊恩克肖在《命運攸關的抉擇1940-1941》中,比較了英美德日蘇聯義大利六國的決策機制,發現,只有丘吉爾的內閣制,當時是集體決策,羅斯福要考慮民意,只有美國,公民的意見才是決策過程中的一個頭等重要的因素,其他四國,全部是一個人說了算,而且,這四個國家,公開表達的民意,是經過宣傳和灌輸而加工引導出來的。民意的角色是為政權的行動提供群眾的支持,防止形成反對意見,並且偶爾產生壓力鼓勵領導層向政權想要的方向行動。丘吉爾時的英國,民意並沒有像電影裡說的那樣,在決策中產生很大影響。丘吉爾在1940年夏天激動人心的演講,和國家堅忍不拔的形象連在一起,加上敦刻爾克的成功撤退,不列顛空戰的勝利,都保障了英國的士氣高漲。(見前書頁461)。總體而言,民主機制對正確的決策,起了一個矯正機制,而獨裁製度,沒有這樣的矯正機制,對於引導國家走向災難的領導人,歷史上顯示了不同的結局。墨索里尼夫婦挂了路燈,東條英機被判死刑,希特勒及其情婦自殺,只有斯大林死得還行,不過,也是眾叛親離(見電影《斯大林之死》)。丘吉爾和羅斯福都是善終的,歷史形象也是正面的。
令人唏噓的是,在德意蘇日當時的制度下,要阻止一個國家領導作出災難性的決策,機率很小,幾乎為零,因為他們已經掃除了,一切可以制約他們的事物和人,圍繞在他們周圍的,都是自己的迷你複製品,聽到的也是自己聲音的回聲。最後,只有巨大的災難才能阻止他。土耳其是一個專制歷史悠久的國家,所以,他們有一句諺語,一千條建議都不如一場災難。丘吉爾也只是民主制度下,才能由於其被反對黨所接受的原因上臺,他有獨立的判斷和勇氣,(哈利法克斯不願意當首相,或是因為沒有這個做不好被罵的勇氣)。FDR富蘭克林羅斯福說,就算丘吉爾大部分時間都是醉的,英國首相也沒有比他更合適的人選。所以,電影裡,你看到大量的丘吉爾喝酒的情節。和丘吉爾的喝酒相比,德國元首,看上去和清教徒一樣,不結婚,不酗酒,是個好男人,可惜,德國人民看到的元首,和真實的元首是不一樣的,專制國家民眾看到的,往往不是真實的。所以,才會有個人崇拜。什麼時候,領導人的缺點可以被公開評論嘲笑,(嘲笑別國領導人不算),什麼時候,決策機制中才會有糾錯機制。看似不那麼相關的事情,其實是相連的。
不能不說,電影裡,丘吉爾去地鐵這一節,很感人。我看電影的時候,第一印象是,人民無知者無畏。但聯繫歷史,往往是這些民眾,最後走向反抗,不管是英國、中國。仗義每是屠狗輩,不少貴族士大夫倒是很容易屈節投降的,大概是有了財務自由之後,肉體太值錢了,所以,反而沒有那種簡單高貴的靈魂了。當然,丘吉爾自己也是貴族。
至暗時刻,引領民主國家作出抉擇,是在理智,辯論,傾聽,演講之後。在專制國家,是領袖暗室的思考,以及決策之後引領的萬眾歡呼。我想起德國人進軍巴黎時,日本人進攻珍珠港後,民眾的歡呼聲響達雲霄,沒幾年,炸彈就落到自己頭上。為邪惡歡呼的,必收割災難。而流淚撒種(公義)的,必歡呼收割。
電影離我們生活貌似太遠,你會埋怨,瞧,那麼多廢話。我想起一個段子,法學教授說,我國大案講政治,中案看影響,小案看關係。學生就把法律書扔地上。老師深情地說,騷年,把書撿起來,因為期末,肯定考法律。你注意到沒有,電影裡,丘吉爾面對老婆的怒斥時,居然能一下子回憶起,追她時的美好時光,這招簡直了,無往不勝啊。國家制度是否民主,另當別論,在家裡,輪流組閣,互相批評,恐怕民主制衡多數是存在的吧?共勉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