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宏觀數據已經提示答案。(圖片來源:Getty Images/看中國合成)
【看中國2018年2月23日訊】中國2017年GDP增速從2016年的6.7%這一底部回升到6.9%,這應該是2010年以來首次出現的經濟增速回升。為此,不少人看好週期性行業,認為2016年是經濟見底、新一輪週期的開端。從股市表現看,從去年至今年2月之前,大型銀行股和地產股表現也很強勁,而2017年週期性行業的股價也有不俗表現。那麼,今後中國經濟將繼續回升還是回落,哪些行業會走強,哪些行業將走弱呢?其實,宏觀數據已經提示答案了,只是大部分人只關注總量數據,卻忽視了分項數據的變化。
金融地產行業:步入存量博弈時代
2017年GDP增速為6.9%,其中,最終消費貢獻了4.1個百分點,資本形成貢獻了2.2個百分點,而淨出口卻貢獻了0.6個百分點。如果只考慮投資和消費這兩駕馬車,則2016年GDP增速為7.2%(淨出口負貢獻0.5%),2017年為6.3%(淨出口正貢獻0.6%),即GDP增速竟然下滑了近一個百分點。
因此,在不考慮外需變化因素的前提下,不難發現中國經濟增速在2017年出現了明顯放緩,這既有自然回落因素,又有政策調控因素。
那麼,金融和地產難道就從此一蹶不振了嗎?這倒未必,金融和地產行業仍是未來支撐中國經濟發展的兩大主力,只是因為當前的體量已經足夠大了,已經透支了未來,因此,它們未來對GDP的貢獻佔比估計還會回落。
就金融業而言,2015-2016年的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達到8.4%,這一比重明顯過高,因為對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在80%左右的英國和美國而言,金融業的增加值佔比也分別只有8.1%和7.2%;日本作為製造業大國,第三產業佔比為72%左右,但金融業佔GDP比重也只有5.7%左右;中國第三產業佔GDP比重只有51%,金融業卻要佔那麼高的比重,顯然存在很大隱患。
房地產行業也是頗具金融屬性的行業,成為超發貨幣的源泉和歸宿。不過,房價持續近20年的上漲,一定是在累積風險,它是貨幣膨脹的源泉,同樣也會成為貨幣收縮的黑洞。2013年商品房銷售面積突破13億平米,2017年商品房銷售面積接近17億平米,難道2018年會達到18億平米,2020年達到20億平米?
因此,2018年對房地產企業的考驗將是資金流轉問題,從2017年開始,有的地產巨頭已經在變賣資產,房產企業的平均融資成本已經大幅上升,有的甚至超過了10%。2017年房地產行業與金融業一樣,都出現了集中度提升的現象。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儘管這兩大行業發展均已過了鼎盛階段,但還不至於「盛極而衰」,作為支撐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大而不能倒」,故不必太擔心發生系統性風險。
建築業:已處在庫茲涅茨週期的下行階段
美國經濟學家庫茲涅茲認為經濟中存在長度為15-25年不等的長期波動。這種波動存在於許多經濟活動中,尤其是建築業表現得特別明顯,所以庫茲涅茨週期又稱為建築業週期。本人認為,政府的逆週期政策能夠實現平滑短週期或中週期的目標,但很難去平滑長週期,因為平滑短中週期的副作用就是槓桿率水平顯著上升,若要再去平滑長週期,那就力不從心了。
中國在過去10年中,有過兩次非常明顯的逆週期政策刺激,一次是2009-2010年的兩年四萬億政策,另一次則是2012中期-2016年中期實施的加槓桿穩增長政策,包括基建投資提速、房地產刺激、PPP加碼等。其代價是國企、地方政府和居民的槓桿率水平都大幅上升。
無論是房地產投資還是基建投資,從投資區域的分布看,投資重心都開始從中心城市向三四線城市延伸,這與人口流向恰好相反,說明未來的投資回報率不容樂觀。通俗地說,好賺錢的項目肯定是先投資的,越到後面,投資收益就越低,規模經濟的效應就越差。
由於建築業對於中國經濟而言也是舉足輕重的,因此,未來要期望基建投資增速出現大幅回落並不現實。當年日本就是為了抵禦經濟下行壓力,大搞基建,但最終導致基礎設施的過剩。房地產行業則不排除投資增速大幅回落的可能,因為房地產行業的市場化程度更高。因此,總體而言,建築業的未來前景難以樂觀。
汽車業:追隨中國家電業的發展路徑
從宏觀數據看,汽車業的發展似乎到了接近飽和狀態,如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2017年乘用車共銷售2472萬輛,同比只增長1.4%,增速比上年大幅回落13.5個百分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17年汽車類的銷售總額增速也只有5.6%。不過,由於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道路交通建設速度迅猛,故汽車保有量水平的提升空間還較大。
2017年汽車銷量已經連續9年居全球第一,在這麼大的銷售基數下,汽車業的發展機會來自國產自主品牌汽車的銷量佔比將不斷提升。這有點類似於過去的家電行業,歷史上中國的家電業也是洋品牌的天下,後來,國產品牌由於性價比的優勢不斷體現,市場份額也不斷提升,如今,格力、美的、海爾三分天下的格局基本形成。
如前所述,正如家電行業在經過一輪並購重組的調整之後,行業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銷量增速仍會上升那樣,汽車業應該也是如此,未來某些年份汽車銷量增速超過GDP增速仍有可能。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選擇未來10年可能成為行業龍頭的企業,就有望獲得超額回報。
信息服務業:高成長未必能獲得高回報
2017年國家統計局首次將「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增加值在全年GDP初步核算數據表中披露,其增速為26%,佔GDP比重也達到了3.3%。信息傳輸從過去的電報、電話、廣播、電視到如今的網際網路,傳輸方式不斷升級,信息量呈幾何級數增長。
不過,從信息服務業的細分行業看,並不是一榮俱榮的格局,而往往是此消彼長。比如,從全社會廣告投放量的分布看,平面媒體的廣告佔比越來越小,立體媒體的佔比不斷上升,但立體媒體中,電視廣告的佔比在不斷下降,網路媒體的佔比不斷上升。
根據TalkingData的數據,2017年,移動效果廣告點擊總量相比2016年增長超過17倍,其中iOS平臺點擊量同比增長1776.2%,安卓平臺點擊量同比增長366.2%。廣告投放載體的變化,反映了人們獲取信息或交流方式的變化,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社交活動主要的渠道,智能手機成為多功能的生活和工作工具。
從資產配置的角度看,信息服務業肯定是值得投資的,但也存在諸多風險,因為它屬於正在不斷變化的新興產業,一方面有贏家通吃的風險,另一方面有所投項目被淘汰出局的風險。
當然,在經濟增速回落,質量提升這一新舊動能轉換的過程中,高成長、處在上升階段的行業還很多,限於篇幅,恕不一一列舉。
總體看,中國的傳統產業在收縮,新興產業在擴張,但由於傳統產業體量較大,故被收縮的量不能完全被擴張的量所替代,這就是我不認可總量增速上行的原因,但認可質量或在提升。
在透過宏觀數據分析行業盛衰方面,我認為至少要研究三個方面的數據,一是非經濟數據,如人口年齡結構、受教育程度、大氣環境變化、科技新發明和新技術應用等;二是經濟數據,包括經濟數據中的領先指標、同步指標等;三是政策性數據,如產業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中國經濟確實是一個市場起決定性作用、政府發揮重要作用、傳統文化習俗推波助瀾的複合經濟體。
所以,對數據的評估很重要,因為市場未必都是對的,政策的效應未必都是正向的,傳統習俗也是雙刃劍。
(文章有刪節)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責任編輯: 辛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