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人和服後面的小包包是幹啥用的?
日本女人和服後面的那個神秘的小包包,到底是做什麼用的?
其實,最初那不是包包,是腰帶的打結。桃山時代(1582-1600),豐臣秀吉積極宣導海外貿易,招引許多傳教士遠渡重洋到這個東方極地島國。當時日本人見傳教士的外袍是用繩子狀的帶子繫住的,很感興趣,紛紛模仿,日後又受朝鮮傳統服的寬腰帶影向,才逐漸演變成今日和服那種包包結腰帶。
最初只是將編成繩子狀的帶子,層層纏在身上而已。這是名古屋繩帶與博多繩帶的起源。江戶時代才改為寬腰帶。
本來也只是三、四公分寬的腰帶,後來漸漸加寬,成為今日需折兩半纏在腰上的腰帶。但是這種纏法會隱沒女性的三圍,變成上下一般粗的圓柱形身材,於是女人們便想出在腰帶上打結的方法,並且盡量讓打結靠近胸部,以強調曲線。
日本女人和服後面的小包包最初只是將編成繩子狀的帶子,層層纏在身上而已。
和服腰帶的打結,起初也跟全球所有男性皮帶一樣,結在正面,打結也很小。不過腰帶本來的目的就是想引人注目,只好越打越大,最後大到看不到腳趾,走起路來像挺個啤酒肚子。又因這樣一來行動反而不方便,江戶時代初期,日本女人乾脆來個史無前例的服飾大改造,將腰帶的打結搬到背後。並將西方婦女不可欠缺的項鏈、胸針等裝飾品,全改頭換面成為繩帶或是其他,統統裝飾在前面或背後的腰帶上。
所以請別小看那個包包,其實裡面很有學問呢,細看之下,能看出你出身良好或是貧賤。穿和服時,也通常不能戴其他閃閃發光的首飾。
另外,和服下擺的風花水月花紋,走動時會如何擺動、會增添多少女人的韻味,都是經過細心研究後才被設計出的。在這些花紋上,又該繫上何種顏色或花紋的腰帶與繩帶,也是一門非臨時抱佛腳便能暗記住的美學。
最早的時候,和服叫做湯帷子,是洗澡時穿的。(以上圖片來源:Adobe Stock)
下面給大家普及一下和服知識:
和服
和服,從字面上解釋為「和」的服裝(「和」一字源於日本人為大和民族)。這種稱呼源於明治時期,因西方衣服(即「洋服」)的流入,人們用以將其與日本本地的衣服作分別之故。19世紀末20世紀初,自福澤諭吉以來,日本國族運動興起,產生了大和民族的概念。後來為了將西方的衣物(即著物)作分別,和服逐漸演變成單指日本民族服飾。
明治43年住田吳服店廣告紙面。(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吳服
吳服(ごふく)一字的產生,是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製方法經傳入日本,甚至將日本本土彌生服飾也稱為吳服的緣故。百濟給應神天皇的貢品裡有兩個從吳國來的縫織女。後來應神天皇復遣阿知使主前往吳國求縫工女。雄略天皇在位期間,阿知使主帶回漢織女、吳織女。吳織女死後被當作吳服大神在吳服神社裡被祭祀。
17世紀謠曲《吳服》詠唱吳國綾織女為天皇製作御衣,織錦時的思念故國之情。因此吳服一詞是專指以綾錦為面料的禮服。而用江戶時代發明的木棉做的和服會用「太物」來稱呼。和服裁縫古稱吳服師。大政時代日本和裁士會成立後改稱和裁士。
仿效盛唐時期的衣冠制度
奈良時代模仿唐朝襦裙、披帛的女服。(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明治時代以來,日本服裝主要分為現代服裝「洋服」和「和服」。和服最早期因中日文化交流而深受古代中國的漢服影響,尤其是日本歷史上的古墳時代(相當於中國晉朝及南北朝時期)。在日本的奈良時代,也即中國的盛唐時期,日本派出大量遣唐使到中國學習中國的文化藝術、律令制度,這其中也包括衣冠制度。
在最早的時候,和服叫做湯帷子,是洗澡時穿的。後來日本人不穿著衣服洗澡了,就把它當成了洗完澡以後穿的衣服。隨著中日交流的日益頻繁,吳服和唐服對日本的和服產生了很大影響,因為身份、年齡、社會階層的不同,產生了很多服裝類型,比如未婚日本女青年婦女要穿的「振袖」在不同職業穿起來也是不一樣的。
藝人在穿著和服時,衣襟是始終敞開的,僅在衣襟的「V」字型交叉處繫上帶子,給人以一種和服似脫而未脫的感覺。反之,正經人家在穿著和服時,則須將衣襟合攏。如果是已婚的婦女,那麼衣襟不必全部合攏,可以將靠頸部的地方敞開。但如果是未婚的姑娘,則須將衣襟全部合攏。
責任編輯: 立明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