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母親謝氏,身世坎坷,吃盡許多苦頭,飽嘗過多酸辛,因此把太多的希望寄託在兒子身上。謝氏以孟母自勵,悉心教子;范仲淹以顏回自律,發憤成才。舉凡古代刻苦攻讀學有所成的故事,母親和繼父都對范仲淹一一講過。
范仲淹心裏明白:要想幹一番大事業,就得自律嚴刻,自覺吃苦,自強不息。
劃粥斷齏
在醴泉寺讀書期間,繼父的家境已經比較窘迫,仲淹心知肚明。每次離家去寺院,母親總勸他多帶些糧米,一來擔心兒子吃不飽累壞身體,二來怕給寺院的師父增加負擔。可每次范仲淹都不多帶,而且帶的數量,出人意料的少。母親絮叨規勸,仲淹總是胸有成竹地說:「我有數,不少。」
初到寺院時,糧米交給廚房,代為製作,隨寺院的鐘聲與和尚們一道用飯。可范仲淹,從早到晚一個心思地讀書思考,經常充耳不聞鐘聲,忘記了吃飯,再去打飯時,又過了時辰。好心的廚僧或小和尚眼看著范仲淹如此廢寢忘食地讀書,便主動給他送飯來,仲淹很過意不去,給別人添了麻煩。
為了讀書方便,他自己備了小鍋小灶,自炊起來。范仲淹按自己既定的主意,每天夜晚,量好米,添好水,在小灶裡點燃自己拾的木柴,煮米粥。一邊讀書,一邊續柴煮粥。一鍋米粥煮好了,時間也已過了子夜,他便和衣睡去。第二天清早起來,鍋裡的米粥涼透了,已經凝固成圓圓的一整個。他拿出小刀,在凝固的粥塊上面,劃上一個十字,完整的一鍋粥分成了四塊。早晨吃兩塊,傍晚吃兩塊,一日兩餐,這便是「劃粥」。用什麼菜蔬佐餐呢?菜蔬就在寺院周圍的大山之中。坡坡嶺嶺,溝溝坎坎,自然生長著野韭菜、野蔥、野蒜、野山芹,還有莧菜、苦菜、薺薺菜、蒲公英、王不留、茵陳等十幾種可食的野菜。白天去山洞讀書時,順便拔幾種野菜回來。吃飯時,把十幾根野韭菜,或野蔥、或野蒜,切成細碎末,加入一點鹽拌和拌和,一頓佐餐的菜便成了。
這就是「斷齏」,齏ji,切成碎末的韭菜、蔥蒜等。劃粥斷齏,既簡約又清淡,省時、省力、省錢,可謂范仲淹的創造!醴泉寺讀書三年,范仲淹基本過著「劃粥斷齏」這種清苦自律的生活。隨著范仲淹在北宋歷史舞台上光輝業績的展現,「劃粥斷齏」也就成了特指范仲淹青少年時代刻苦讀書的專用成語。
窖金苦讀
有一次,范仲淹在洞中讀書時,兩隻老鼠跳進粥鍋吱吱亂叫,他抬頭一看,是一白一黃兩隻小老鼠。范仲淹忙將老鼠驅趕出去。兩鼠慌忙逃出洞外,鑽到荊樹兩側。范仲淹追到樹下,見一側鼠洞閃著黃光,一側鼠洞閃著白光,他很驚奇,取來鐵鍬挖開一側鼠洞,下面竟然是一個大地窖,扒開土石,卻是滿滿一窖黃金,他隨手埋好。又挖開另一側鼠洞,見是一窖白銀,仍不動分文,埋好如初,復回洞中挑燈夜讀。
離開寺中三十年後,醴泉寺遭受火災,慧通大師不忍寺廟毀在自己手中,便派人找到已延州戍邊的范仲淹求援。范仲淹詢問了寺廟的情況,熱情款待來人,但隻字不提援修寺廟的事情,臨走時修書一封並贈送了兩包上好的茶葉,讓來人回覆慧通大師。廟中和尚聽說范仲淹閉口不提修廟一事,心中憤然。
一天,慧通大師展信見是一首五言詩:「荊東一池金,荊西一池銀,一半修寺院,一半濟僧人。」慧通等人對范仲淹不貪財貨、密覆不取的高尚品格更添無限敬意,用所掘金銀修繕寺廟,醴泉寺得以復興。這便是鄒平婦孺皆知的「窖金苦讀」、「窖金捐僧」的故事。范仲淹在醴泉寺苦讀三年,這在他的一生中具有重要意義。
一方面他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打下了雄厚的知識基礎;另一方面,培養和鍛練了他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克服困難的頑強意志。
責任編輯: 宇欣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