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創作《田園交響曲》。(圖片來源:公用領域)
【看中國2017年10月17日訊】今年是貝多芬逝世190週年紀念,各地都有舉行貝多芬紀念音樂會,本文亦不例外,藉助《看中國》的網頁舉行一個《貝多芬逝世190週年紀念音樂會》,藉此讓聽眾認識一下這位馳名中外的偉大音樂家。
下文提供一些樂曲,請讀者朋友去聆聽所介紹的樂曲,看看有沒有引發同感。
Symphony No.5 in CMinor「Fate」
第一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一代著名指揮家卡拉揚(Karajan)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於1804年至1808年間創作的《C小調第五交響曲「命運」》(Symphony No.5 in CMinor「Fate」)。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生於1770年12月17日,死於1827年3月26日,他的逝世距今剛剛190年,是德國著名的作曲家和鋼琴家,亦是將西方音樂從古典時期帶進到浪漫派時期的一位代表人物。
貝多芬指出「音樂是神的語言」,「音樂家是最接近神的人」,「我們能聽到神的聲音」,他能夠「聽到音樂從空氣中傳遞到人的心靈之中」,「寧靜是從內心聽到音樂的關鍵」。他又說:音樂以「意念和情感的方式來到大腦的意識」,或看到「圖畫和跟隨著它的五線譜」,或看到「樂曲連同所有的聲部顯示到他的頭腦裡」,又或以「那個靈對他說話」來提示他。神傳遞音樂給貝多芬,讓貝多芬在大腦中感覺到音樂的「意念」、聽到音樂、看到音樂的意象和樂譜、或甚至有「靈」用說話來提示他的創作。貝多芬感覺他與神同在,與神直接有「聯繫」,人生「最美好的事莫過於接近神明而把他的光芒散播於人間。」「音樂有從神而來的更高的啟示」,音樂可以「伸展神的榮耀」,「能將人升至神格」。貝多芬將神傳遞音樂給他講得非常清楚。
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是古典音樂中可算是最著名、最受歡迎、最重要、也是最常被演奏的交響曲之一,即使對古典音樂不認識的人也聽過這首樂曲。
創作《命運交響曲》的時候,貝多芬約三十多歲,耳聾日益加深。拿破崙的部隊於1805年佔領了維也納,政治動盪。貝多芬通過《命運交響曲》向命運吶喊,呼籲人民堅強的向獨裁、向霸權說不。看看《命運交響曲》又能否敲醒中國人民的心哩!
Bagatelle No.25 in Aminor「Für Elise」
第二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Ivo Pogorelich鋼琴獨奏貝多芬於1810年4月27日創作的「Bagatelle No.25 in Aminor(Für Elise)(For Elise)」(第25首A小調鋼琴短曲)(《給愛麗絲》)。
《給愛麗絲》在貝多芬死後40年,即1867年才被Ludwig Nohl發現。究竟愛麗絲是誰就很難再考究,學者Max Unger認為由於貝多芬字跡潦(粵音「聊」)草而Ludwig Nohl將《給愛麗絲》這篇樂曲原稿上貝多芬定名「Für Therese」《給泰麗絲》誤認為是「Für Elise」(「For Elise」)(《給愛麗絲》)。Therese Malfatti von Rohrenbach zu Dezza(1792-1851)(泰麗絲‧瑪爾法蒂)是貝多芬生前愛上的一位女子,這首樂曲的原稿是在她的書中被發現的,原稿上寫著「Für Elise am 27.April zur Erinnerung von L.v.Bthvn」(「For Elise at the April 27 To Memory from Ludwig van Beethoven」)中文直譯就是:「給愛麗絲在4月27日給你紀念從路德維希‧範‧貝多芬」。事情應該是這樣子:泰麗絲‧瑪爾法蒂是當時一位美麗、年僅18歲的年輕女鋼琴家,在1810年4月27日,當年39歲的貝多芬送了這首樂曲《給愛麗絲》給泰麗絲以示愛意,送給泰麗絲的樂譜當然是原稿,在樂譜的原稿上,貝多芬應該是寫上「給泰麗絲,在4月27日,給你紀念。」下款是「路德維希‧範‧貝多芬」,在1810年5月,貝多芬向泰麗絲求婚,可惜得不到泰麗絲的應允,這段感情就此告終,在感情的路上,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受到打擊。在這裡順帶提一聲:情,在冥冥中已有安排,這就是緣份,正所謂「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岸不相逢」,姻緣一定要隨緣、隨遇而安,是你的,一定失不了。
若以上的推斷是正確的話,這首樂曲《給愛麗絲》是蘊藏了貝多芬對泰麗絲的愛意。優雅的樂段表現出泰麗絲高貴、清雅脫俗的一面,富動感的樂段表現出泰麗絲輕鬆活潑的一面,不論是泰麗絲高雅的品質,或者是泰麗絲活潑的性格,在貝多芬的心中都是可人的。
《給愛麗絲》可說是貝多芬最受歡迎的作品之一。請大家欣賞這首不朽的名曲時,同時感受一下貝多芬柔情的一面。如果你是女性的話,記得女性溫純、高雅、帶點開朗、活潑是你們身為女子獨有和受人喜愛的本質。
Violin Concerto in DMajor,Op.61
第三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Hilary Hahn小提琴獨奏貝多芬於1806年創作的「Violin Concerto in DMajor,Op.61」(《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為他的當時一位出色的小提琴家朋友Franz Clement而寫的,Franz Clement為這首樂曲提供了不少有關小提琴演奏技巧的意見,協助貝多芬將小提琴的特色和演奏技巧推至最高點。這首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是貝多芬唯一一首小提琴協奏曲,亦是世界三大小提琴協奏曲之首,可以說是小提琴作品中演奏技巧最艱深的樂曲之一。貝多芬藉著這首作品挑戰著當時小提琴製造的技術、小提琴演奏技巧和人手指活動的技巧的極限,將小提琴製造的技術和人演奏小提琴的技巧進一步推進。
提琴是神傳樂器。2004年至2010年,我多次看到一些天神演奏音樂的異象,其中就包括小提琴。天上的小提琴的構造與地上的小提琴差不多,但是沒有腮托。神拉奏小提琴的姿勢,像地球上的西方的文藝復興時期1610年前之提琴家一般,也是將小提琴放在左胸前鎖骨上,不像今天將小提琴放在左膊上、用面頰骨頂著提琴的腮托;大家都是右手拉弓,左手手指按弦線來決定音高。藉得一提的是天神將小提琴托在左胸前鎖骨上,左手手指沿弦線上下按弦的時候,小提琴不會掉下來,可能是天神用左手托起的小提琴的指板畧高於面板,亦可能他們是神,用意念就可以穩定小提琴在左胸前的位置。在整個演奏小提琴的過程期間,天神都挺直身子站立著,並且沒有大的演奏動作。如果聽眾對小提琴外形及演奏形式有興趣的話,可以查閱巴洛克時期或以前畫有關提琴外形及演奏形式的繪畫,這一類畫跟我看到天神拉奏小提琴的畫面差不多。我推斷就是以前有些人好像我一樣,看見過天神演奏過提琴,他們覺得非常動聽,就模仿去製造和演奏提琴,所以,我說提琴是神傳樂器、西方古典音樂是神傳文化。
Piano Sonata Op.13 No.8 in CMinor「Pathétique」
第四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當代鋼琴大師Barenboim鋼琴獨奏貝多芬於1799年創作的「Piano Sonata Op.13 No.8 in CMinor(Pathétique)」(《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編號13第8首「悲愴」》)。
鋼琴跟提琴一樣是神傳樂器。2004年至2010年,我多次看到一些天神演奏音樂的異象,其中也包括鋼琴。天上的鋼琴的構造與地上的三角琴差不多,不過,天上的鋼琴的音色比地上的鋼琴明亮、清晰和動聽得多。
因為貝多芬的音樂是神傳音樂,所以,貝多芬的音樂對人是有裨益的。研究指出貝多芬的音樂能刺激人的腦細胞發展和神經纖維網路發展、增強左右腦互動功能(Azar,2008);又能令癲癇症病人減少發作。
另外有研究指出:聆聽了三個月貝多芬音樂的早期中風病人在文字記憶上達60%的進步、17%的專注力改善,聆聽有聲書本在文字記憶上得18%的進步。另外又有研究指出:聆聽貝多芬音樂對活化腦細胞、腦細胞重新生長神經纖維網路、以及人的認知能力、文字記憶、專注力和防止負面情緒都有裨益(Sarkamo,2008)。
再者,日本IHM研究所江本勝博士等人自1994年起以高速攝影技術來觀察水的結晶,發現貝多芬、巴哈、莫札特和蕭邦的音樂比時代曲、搖滾樂更能令水結出完美的結晶(長安靜美譯,2002、2004)。
這首《悲愴鋼琴奏鳴曲》是貝多芬三大鋼琴協奏曲之一,樂曲非常優雅、悅耳動聽。請各位細心欣賞,應該對讀者你們的身心都有正面的影響。
Piano Concerto No.5 in Eb Major,Op.73「Emperor」
最後一首要介紹的樂曲是由一代鋼琴大師Rubinstein鋼琴獨奏貝多芬於1809年創作的「Piano Concerto No.5 in Eb Major,Op.73(Emperor)」(《降E大調第五號鋼琴協奏曲「皇帝」》)。
1805年至1809年間,奧地利遭到法國拿破崙軍隊攻擊,第二年,即1810年1月,魯道夫大公爵(Archduke Rudolf)擊退了法國軍隊,貝多芬於是將這首樂曲獻給魯道夫大公爵,訂名《皇帝鋼琴協奏曲》。
貝多芬自少就顯露出音樂的才華,他的父親希望他也能夠像莫札特一樣成為音樂神童,對他進行嚴苛、艱苦和長時間的鋼琴訓練,使年少的貝多芬備受心理壓力,貝多芬八歲開始登臺演奏,技驚四座;貝多芬的父親經常酗(粵音「預」)酒,脾氣暴躁,對年少的貝多芬經常打罵;在貝多芬少年的時候,貝多芬的母親逝世,家庭的重擔全落在貝多芬身上;貝多芬26歲開始失聰,對一個音樂家來說可謂打擊至深;貝多芬一次又一次在感情的路上受到打擊,最後獨身終老;再者,由拿破崙帶來的侵略戰爭,使歐洲的政治局勢動盪。種種的內外打擊不但沒有把貝多芬擊倒下來,反而培養出貝多芬堅毅不屈去面對逆境的精神,從他的充滿生命力、強而有勁的作品可見一斑。故此,面對逆境亦需要積極去面對,亦可以培養出正面的人生觀。
這首鋼琴作品可以說是鋼琴作品中演奏技巧最艱深之一。貝多芬藉著這首作品挑戰著當時鋼琴製造的技術和人手指的技巧的極限,將鋼琴製造的技術和人彈鋼琴的技巧進一步推進。
生命智慧
本文的生命智慧就是:「All people become brothers.」
這句諺語出自於貝多芬《第九首交響曲_歡樂頌》的歌詞,《歡樂頌》原文取自德國詩人Friedrich Schiller 1785的一首詩「An die Freude」(「Ode to Joy」)(《歡樂頌》),「All people become brothers.」翻譯成中文就是「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意思就是:大家都是兄弟姊妹,彼此要相親相愛,愛人如己,發揮著普世的愛。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