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所能治療的只有一半,其餘一半主要在心藥。(圖片來源:Adobe stock)
《壽世青編》為清代醫家尤乘所撰著。尤氏幼年習儒,並喜歡涉獵醫學方書。尤氏勤於醫術的學習,遍訪名醫,曾師從名醫李士材,得其親傳。曾出任太醫院御前侍直三年,辭官返鄉後,仍設診所,廣施針藥,救治甚眾。
尤氏不但醫術高超,同時還編撰大量醫著。尤氏同時醉心於養生學的研究,撰有《壽世青編》一書。《壽世青編》又名《壽世編》,顧名思義,寓有為世人增壽之意。全書分為上下兩卷,全面論述了養生保健所必備的各種知識。該書雜糅醫、儒、釋、道各家的思想理論於一爐,能夠洞徹生命的本原,又從起居住行等點滴處入手,於養生之道,立論既高,闡述且詳,是歷代養生專著中的上乘佳作。
《壽世青編》對於養生的大原則,首重「心性」的修煉,他認為道德、心性的修養,是治病的第一大關鍵。所以書中開頭第一、二章即撰寫「勿藥須知」及「療心法言」,即是要讀者明白修煉「心性」的重要性。
勿藥須知
【按語】《壽世青編》起頭第一篇「勿藥須知」即明確的指出養生防病的重要性,並認為心是治病、防病的關鍵。許多人為了治好疾病與預防疾病,往外追求靈丹妙藥,殊不知最好的藥即「心藥」。防病及治病的首要之事在於調適性情、正心端行,這一點要特別注意。
臞仙(即明太祖第十七子朱權)說:「古代神聖高明的醫生,能治療人的心,預先使他不至於有疾病。現在的醫生,只知道要治療人的疾病,而不知道要治療人的心,這就好像是捨本逐末啊!不追窮其源頭而治療其支流的病情,要想使疾病痊癒,如何能得呢?這是不知道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祖所謂一切唯心所造,實在不是迷信的話啊!所以人的七情由內而起,正念的本性顛倒,以致大病纏身,實在不是醫藥所能治療。這是因為藥能治療五行生剋的肉身,卻不能治療無形的七情;能治療七情所傷的氣血,卻不能治療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的變幻。」
所以臞仙又說:「醫生不進入掌管刑法官吏的家,藥物不治療沒有仁愛之心的人的疾病。這是因為『福有所主,禍有所司』。報復的時機,沒有一個是不靈驗的。因為有上天懲罰的疾病及自己損害自己身體的疾病兩種。上天懲罰的疾病,是由累世今生所積累的過錯,上天懲罰他而導致的疾病,這是孽源於心的;而自己損害自己身體的所導致的疾病,是屬於感染到風寒暑濕之氣及受酒色性氣所傷,六慾七情生於內,陰陽二氣攻於外,這是病生於心的。《仙經》所說的修煉精氣神的方法要如何修煉呢?總歸一句話,不出於修心性而已。所以凡是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慾傷腎。藥物所能治療的只有一半,其餘一半則全不靠藥力,而是主要在心藥啊!」
有人問:「什麼是心藥?」我引用林鑒堂的詩來比喻:「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這就是所謂的心藥。以心藥來治療七情內起的疾病,就是所謂的療心。我考察了歷代眾多的醫書,多如汗牛充棟,雖然寫得非常詳細明白,但主要還是在於如何治療疾病。但《內經》有一句話可以一言以概之,就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與其治療有病之後,不如治療於無病之先;治療肉身的疾病,不如治療心理的疾病。我認為與其讓人治療,不如自療為好。
【原文】
臞仙曰:「古神聖之醫能療人之心,預使不至於有疾。今之醫者,惟知療人之疾,而不知療人之心,是猶捨本而逐末也。不窮其源而攻其流,欲求疾愈,安可得乎?殊不知病由心生,孽由人作,佛氏謂一切唯心造,良不誣矣。所以,人之七情內起,正性顛倒,以致大疾纏身,誠非藥石所能治療。」蓋藥能治五行生剋之色身,不能治無形之七情;能治七情所傷之氣血,不能治七情忽起忽滅、動靜無端之變幻。
故臞仙又曰:「醫不入刑官之家,藥不療不仁者之疾。」蓋福有所主,禍有所司,報復之機,無一不驗。因有天刑之疾,自戕之疾。其天刑之疾,由夙世今生所積過愆,天地譴之,以致斯疾,此孽源於心也。其自戕之疾者,風寒暑濕之所感,酒色性氣之所傷,六慾七情生於內,陰陽二氣攻於外,此病生於心也。《仙經》曰:「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噫!將從何處煉乎?總不出於心耳。故凡思慮傷心,憂悲傷肺,忿怒傷肝,飲食傷脾,淫慾傷腎。藥之所治,只有一半,其一半則全不繫藥力,唯要在心藥也。
或曰:「何謂心藥?」予引林鑒堂詩曰:「自家心病自家知,起念還當把念醫,只是心生心作病,心安那有病來時!」此之謂心藥。以心藥治七情內起之病,此之謂療心。予考歷代醫書之盛,汗牛充棟,反覆詳明,其要主於卻疾。然《內經》有一言可以蔽之,曰:「不治已病治未病」是也。治有病不若治於無病,療身不若療心。吾以為使人療,尤不若先自療也。
来源: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